原标题:画坛老将邵增虎 以刀做笔描春秋
中新网广州1月7日电 题:画坛老将邵增虎 以刀做笔描春秋
中新网记者 李凌
沿着粤北清远英德市横石塘镇的公路一直往仙湖温泉方向前行,穿过一条白色野菊花恣意生长的小路,当见到一池荷塘边与周围农舍大相径庭的简易画室,便知道此行目的地到了――八旬高龄的著名画家邵增虎,近年移居于此,静心创作。
这位享誉中国画坛的军旅画家,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态还很年轻,创作的欲望还没有熄灭,“希望作品能像秋天热烈奔放的色调一样,能再次辉煌。”
邵增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年纪大了但创作的欲望还没有熄灭。 李凌 摄
爱打架的放牛娃考进美专
邵增虎1937年12月出生于安徽绩溪。“父母都是农民,虽说在村小学读书,但早晚都得放牛,就是一个山里的放牛娃,从小调皮捣蛋还特别爱打架。”邵增虎笑着定义自己的草根身份。
初中毕业时,邵增虎参加统考,分配到师范学校读书。在那个年代,能考上中专今后出来有工作,这对于农家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喜事,可就因为不喜欢当老师,在师范读了三个月后,邵增虎居然背着行李逃跑了。
出逃后,邵增虎跑到武汉投靠大哥,在大街上闲逛时看到中南美专附中的招生广告,决定去试一下。“当时我从未参加过正式的绘画学习,考试画素描,用的是普通铅笔,所以怎么都涂不出层次,幸亏后来老师发现,才从他自己口袋里拿了一支铅笔给我,当时武汉发大水,我就画了一张抗洪的画,然后就稀里糊涂就考上了。”尽管几十年过去了,邵增虎依然清楚记得考试时的情景。
入了校门邵增虎才发现,别的同学画得真好,自己成了学习成绩最差劲的几个人之一,一学期下来,一名同学因成绩太差被劝退了。这事对邵增虎的刺激特别大,“那个学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就走了,我害怕了,下一个是不是轮到我。”自此,他变得特别努力,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在写生画画,几乎没有休息日。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附中结束邵增虎有了很大的进步,顺利直升广州美院油画系。对于自己的努力,他总是很谦虚的几句带过,将成功归结于“才气不好,但运气好”。
年过八旬的邵增虎依旧每天坚持创作。 李凌 摄
悟性强的文艺兵终成大师
“下面又说到我运气好了”,邵增虎又一次用“运气好”来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1962年美院毕业分配工作,正值部队来挑人,原本挑中了别的同学,但那位同学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去,邵增虎就主动提出替补。
邵增虎从大学毕业入伍到1998年退休,在部队度过了36个春秋,军旅生涯对他的艺术之旅影响极大。在军队时,他的作品全部是军旅题材的人物画,1971年创作的《螺号响了》是他的成名作,这副作品在1972年入选了全国美展;1979年创作的《农机专家之死》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奠定了他在全国全军美术上的地位,成为他作品第一、第二阶段艺术创作的分界点;而1987年创作的《任弼时》则是邵增虎油画形成个人风格的一个转折点,其作画技法上开始有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作为军旅画家,邵增虎因在美术创作上取得突出成绩,共七次荣立三等军功、一次荣立二等军功;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广东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美术作品评选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享誉中国美术界。
邵增虎1971年创作的《螺号响了》成为他的成名作。 受访者提供 摄
以刀做笔描春秋再创辉煌
邵增虎虽已八旬高龄,但看上去精神矍铄,腰板挺直、声音洪亮。他画画用的不是画笔,而是画刀。画室内,四幅正在创作中的大型作品《春、夏、秋、冬》一字排开,他拿着画刀,一点一点用力将色彩抹上,一层盖一层,画面看起来重重叠叠、反反复复,互相遮掩,呈现一种大气蓬勃、辉煌璀璨之感。
邵增虎早期主要创作是军事题材,从部队退休后,开始以画风景画为主。邵增虎说,这与年龄和心态有关。年龄大了,视力没有以前好,画人物画需要精准地画出人物的气质、性格和神韵,没有好的眼睛去观察不行;退休后,人觉得轻松了,心态更加平和了,更喜欢大自然。
他的风景画很多取材于安徽绩溪县农村的老家。少小离家求学工作,很少回家,退休后他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家乡的山山水水令他无比亲切,令他情不自禁地画入画中。
“我喜欢画暖调子,不喜欢寒冷的东西,可能是偏爱,也可能跟热血军旅生活有关。”邵增虎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有力度有看头,哪怕是画平常的东西,也希望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有一种艺术的想象力和文化的深度,能够让看画的人能得到审美的享受。
在他看来,艺术家不能整天想着要发财,对于艺术要有虔诚心,专心致志才能画好,“功夫要花在艺术上,不要花在市场上,对名利要能克制,有吃有住出们有个车,就已经很好了。”
邵成虎说,到了这个年纪,人生已经走到秋天,而秋天的颜色就是金黄色,“我还没有搁笔,内心还有一团火,打算继续努力,让自己在有生之年再上一个新台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