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武定县是罗婺文化的发祥地,罗婺儿女传承千年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酒歌最具特色。2008年6月,《武定彝族酒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3岁的余学光在武定当地有“彝族歌王”美称,是众多酒歌民间艺人的代表。每当武定县举办重大活动,或逢民族传统节日,都能看到他身着彝族服饰、怀抱月琴、边歌边敬酒的身影。
“彝族酒歌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曲调有100多种,从古时口口相传至今,多在宾客来时及喜庆节日上演唱,一边唱,一边敬酒,歌词质朴直白,多为即兴创作,内容都与喜庆和祝福有关,曲调多样、优美动听,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余学光说。
余学光从小跟随祖辈学唱彝族酒歌、民歌,最多一天可以唱几十首不同的彝族酒歌。“彝族人爱唱歌也爱喝酒,他们把厚重的彝族文化酿成无尽的欢笑,把火一样的热情融入酒杯。每当宾客来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时,彝家人都会端起酒杯,唱起彝族酒歌。”余学光介绍,在武定彝族人家里,小锅酒和米酒是必备的待客的饮品,家家都酿酒,人人能喝酒。在独特的酒文化之中,独具一格的彝族酒歌应运而生。
如今,余学光作为国家级彝族酒歌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多了一项培养彝族酒歌传承人的任务和使命。“政府在县城开办了一个彝族彝语彝文古歌培训班,我每个星期都会去给学员们上一节课,教他们唱酒歌、民歌,给他们讲讲彝族酒歌的渊源。”余学光说。
余学光每年都要培养几名徒弟,“收徒是有讲究的,说得清彝族历史和酒歌渊源的人才有可能入选。”
为保护传承彝族酒,余学光曾出版过一本《彝族酒歌》专辑,并手抄了100多首彝族酒歌乐谱。“彝族酒歌、民歌是自己民族的东西,一定要传承下去。”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明海
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