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25《中国艺术》(222)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第一期佛像的风格绝不是单一的。既有宏大风格也有比较小的风格,还有一些地方流派,我们还可以想到,有些风格是处于向第二期的过渡。但所有第一期作品都传达了热切的氛围和高度的张力的印象。很难说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当时的制作者如此努力用心的来工作。但有些作者会用早期中世纪基督教雕塑来和第一期佛教雕塑做一种情感上的类比。我之所以提到这种比较,是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第一期雕塑中贯穿始终的一种特质,即原始粗朴性。古风(archaic)一词,正如我所说,是有误导的。但当我们看到龙门石窟的照片,看见成排的活灵活现的雕塑作品,修长而棱角分明的身体,纤细的腰部,溜肩,夸张表现的长颈上支撑着长而窄的头部,好似繁华盛开于摇曳的细茎上,我们不禁感到一种共感的释放,一种内在精神的整体表达,而非仅仅局限于艺术家个人的灵感和气魄。

宏大的风格不会让我们踟蹰,因为前面已经讨论过它以及风格的起源。图26的弥勒像以及图25的阿弥陀佛像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都是著名作品,其制作者似乎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马图拉的风格原型,并将其看作是旷世原作。这种风格的典型特征就是开脸的机械和抽象感,宽额头,楔形鼻,半圆形眉毛从根部散开,小嘴,嘴角翘起,微妙神秘带有古旧色彩;披风成双层叠皱褶突起,整个衣料似乎是叠起来使用的。创作者似乎不想让开脸具有普通人的面貌。也看不出佛像的种族和精神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和情绪,这和欧洲的古典雕塑完全不同。但正如Rowland评论,“由于缺乏我们所说的那种自然主义再现,这种佛像完全超脱了古典标准,古典标准实际上让崇拜者受限,因为神的人形是为了迁就人的这种想象崇拜对象的局限”。

图26

图25

而小风格则更加个人化。绝佳的例子应属于龙门石窟的天乐手,如图27所示。除了其所散发出的友好热情氛围,这件作品还展现了对于装饰构成的客观兴趣,为装饰而装饰,对形式的安排美感是其特征。这种有个性的疏离态度潜藏着所有第一期作品中存在的抒情主义,这些雕塑者不满足于仅仅供应大众的雕塑图像崇拜需要,他们还在构造设计中体现了主题思想。天乐手这种次要作品体现的,是宏大风格的僧侣刻板印象的尽可能远的背离;这种作品,我认为,更接近中国青铜器和漆器装饰中体现的那种精神。

图27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24《中国艺术》(221)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