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1296年—约1370年)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也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体、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的作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却难以查考,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著作《水浒传》一书,一直被朝廷列为禁书,凡刊刻、出售、收藏、阅读者都在抄斩之列。所以,对《水浒传》作者的身世研究,无人敢于问津,在史籍上也鲜有记载,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谜案。
据近现代专家的调查考证,施耐庵的身世和写作《水浒传》一书,与苏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施耐庵,名耳,一说名子安,字彦端,祖籍吴县(今苏州),家住在胥门外怀胥桥(今大日晖桥)北。父亲施元德,是个船民,以帮人摇船为业。母亲卞氏,家在枫桥附近。施耐庵的原配夫人李氏,家在浒墅关那里。这就可以看出,施耐庵一家都是苏州人,现在胥门外万年桥大街与阊胥路之间有两条并列的里弄,一为大施家弄,一为小施家弄,据传原是施耐庵居住过的地方。
施耐庵从小勤奋好学,聪颖异常,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十九岁中秀才,不久又中举,在赴京赶考落榜之后,经朋友的推荐,到山东郓城县当补缺训导(分管教育的官),在职期间,因得罪阳谷县恶绅而离职。施耐庵在山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对他后来写《水浒传》一书有极大的帮助。
元至顺年间,施耐庵与刘伯温同中进士,曾到苏北淮安、浙江钱塘为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不久即辞官。其时,朝廷昏庸无能,官场黑暗腐败,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江浙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在攻克平江(今苏州)以后,称为吴王。施耐庵闲居在家,因与张士诚之弟张士德,大将卞元亨十分友好,被推荐给张士诚。当时,施耐庵虽已年届六旬,但还想帮张士诚出谋献策,建国立业。可张士诚并不重用他,对他的政见也根本不听,只派他到扬州去做个管理清洁的小官。施耐庵未去上任,就毅然离开了张士诚。在此情况下,施耐庵认为朝廷腐败,张士诚又胸无大志,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从此心灰意懒,不问政事。此后他往返于常熟的虞山、徐市、杨舍(今张家港)及江阴等地,一面开馆授课,一面与父老为伍,喝茶闲谈,专门收集民间故事,准备写书了。这一时期,有关《水浒传》的话本已相当流行,诸如《黑旋风双献功》、《燕青射雁》、《病杨雄》等。苏州是个经济繁荣又习惯休闲的城市,说书艺人以话本为题材,在茶肆瓦舍频频演出,施耐庵用心听讲,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他写好长篇小说《水浒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朱元璋建立大明,登基做了皇帝,他久闻施耐庵的大名,多次下诏聘他为官,施耐庵就是不肯出山,并带着妻儿迁往苏北兴化,隐居起来了。朱元璋不见施耐庵应诏,很不体面,他恼羞成怒,抓住施耐庵曾在张士诚手下做过事的把柄,下旨将他逮捕下狱,幸有好友刘伯温设法相救,一年多后将他保出,在回家途中病死于淮安。
综观施耐庵的一生,穷愁潦倒,仕途坎坷,未遇好运。除晚年迁居苏北兴化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苏州度过的。他写作《水浒传》的资料,大都是在苏州搜集的,只可惜的是,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什么史料,所以,对他的身世问题难于定论,在学术界尚有许多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