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为何一降价就消失?

4月6日,有媒体发文曝出部分救命的低价药频繁出现缺货,舆论一片哗然。据中新网报道,被称为乳腺癌“救命

4月6日,有媒体发文曝出部分救命的低价药频繁出现缺货,舆论一片哗然。据中新网报道,被称为乳腺癌“救命药”的赫赛汀自去年纳入医保之后,在全国多地出现缺货状态。

事实上,除了赫赛汀之外,过去几年频繁出现的“药荒”在各地轮番上演:

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2015年,心外科用药“地高辛片”、“放线菌素D”全国断供……

如今,药品短缺已不是偶发现象,短缺药品中不乏廉价常用药,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药”。这些首选救命药多是已纳入医保的低价药,此类药品的短缺,使患者们不得不选择昂贵的替代药品。严重的供不应求,还滋生了短缺药品的“黑市”。

然而,导致疯狂药市出现的原因远远不止一个,政策出台不合理、药厂商无利可图停掉生产线、中间商层层加价……共同造就了药市乱象。但无论再如何解释,风险和成本最终都是由消费者来承担。

01

2016年卫计委药政司发布的九个计划招标的品种,其中既有临床常用药,也有罕用药物,而且一般具有以下两个标签之一:定价低、用量小。

定价低,然后用量还小,这意味着企业生产这些药物无利可图。因此,生产企业往往只有一到两家,生产集中度非常高。一旦出现某个环节的中断,药品短缺便必然发生。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临床必需药品短缺,依靠企业自动自愿来进行这些低价药品生产是不现实的。

鱼精蛋白因为被媒体广泛报道了两次药荒而成名。但两次的短缺原因并不一样。

第一次药荒是2011年,由于原料供应商中止供应,当时唯一的生产商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只好自制原料粗品。由于原料改变,生产必须重新进行技术攻关,生产出的药品,也需要经过规定的时间进行质量稳定性考察。所以就是在这段考察期中企业产量锐减。

第二次是2016年,因鱼精蛋白药典标准修订,企业自2015年底暂时停产,并从市场上召回了相关批次药品,导致暂时性供应短缺。

两次药荒虽然原因不同,但机制却是相似的:都没有提前做好沟通。第一次原料厂商没有提前告知生产商停止提供原料,造成因为新原料生产和申报时间长而短缺;第二次药监局进行监管行动时没有通盘考虑,唯一的两家生产商同时因为监管因素而停产。

药荒问题的解决路线一般是这样的:

临床亟需,但却没有企业生产。缺药危及生命,导致患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跪求”。医疗机构缺药无法开展工作,表达强烈不满。信息通过各方转发,媒体关注,反馈到政府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召集药厂商议招标,药厂应标,问题解决。

看上去,每个环节的责任人都很尽职尽责,然而,曾经发生过的药品短缺在几年后再次重复发生,这其中的问题令人深思。药品短缺了之后再来反馈,再来组织生产,反应再迅速,这中间也是有一段时间的滞后。

02


ID为“迷失的橙子”的网友在知乎问答上写到,廉价药消失目前是必然的,原因只有一个,标价太低,药企不赚钱甚至亏本就只能不生产。标价太低让药房无利可图就不会卖。

事实上,本来一般药品出厂价其实很低,利润也很低,一版药片也就几分钱几毛钱利润,经过各级代理商层层加价,最后到患者手里就是那个价位了。如果国家再要求廉价一波,中间商要赚钱,要么卖别的,要么压榨药厂本来就微薄的利润,药厂也别无选择,要么停产止损,要么做别的高价药品,不求赚大钱,至少不能生产=亏本。 

不说别的,退烧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四线地级市药房都很难买到了,因为价格太低,药房赚不到钱大多不肯进货。你说它便宜不?便宜。其合成是药学学生合成实验必做项目之一,考研实验面试常见题目。工业生产后非常便宜,原料药我家这边化工厂过去都是几十吨地生产。然而就算企业愿意生产,你药房不肯卖我们有什么办法?卖不出去,厂子最后只能停产。

药厂本身也苦,大多数本科生毕业时面试医药企业招最多的是什么?销售员,也就是医药代表,这行当其实转行的医生最吃香。别说为什么药企要贿赂医生之类的问题,OTC之外的药想卖出去就得指望医院医生的处方权,卖不出去什么合法合规都不好使。所以,N多药厂都巴不得自己的产品能上OTC名录啊。

再说生产成本本身也不算便宜,GMP标准在那里啊,尤其是注射剂一类。不服可以去查相关国家标准。过去为什么频频爆出注射剂生产质量问题,我记得还有个药厂厂长还是董事长因此跳楼,就是因为出厂利润实在太低不足以支撑成本,不得不偷工减料最后导致医疗事故。那件事情当年还很有名。

而学过药学的都知道,注射剂,是药品里生产要求最严格的。

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03

老百姓对于药有没有,价格高不高,是非常敏感和关注的。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医疗上的必备药物源源不断的有供应,这也是医疗行业的难题,同样也是市场上的难题。

事实上,监管也不是没有发力。面对医改,如果每次都一事一议,被动应战,“药荒”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分析短缺药品特点,发现市场供应短缺的机制性原因,建立固定管理机构,制定短缺药物管理的长效制度才是解决之道。

药品生产和上市是一个连续运转的环节,涉及到政府监管部门、医药生产企业、医疗服务提供机构、患者等多方利益。分析短缺药品特点,发现市场供应短缺的机制性原因,建立固定管理机构,制定短缺药物管理的长效制度才是解决之道。

企业活下去都是问题,更别提像国外医药巨头那样能扔个10亿美元投入七八年还冒着很大可能打水漂的高风险去搞个新药了。要知道一个新药的开发,需要从上百万个药物分子筛选开始,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一二三四期临床实验,其中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前期投资血本无归。而且一直到上市后都提心吊胆,唯恐出现什么没有预料到的副作用导致巨额医疗赔偿和品牌损失。

美国政府也对这种现象做出政策回应。从2011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分别通过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解决低价药物短缺的问题。2011年,奥巴马首先发布行政命令,赋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特殊权利,对药品短缺问题进行监控,同时要求管理部门对药品生产厂家进行监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美国各大药厂在药荒可能出现情况下,必须提前向食品药物管理局汇报,讲清楚原因。

2012年,美国国会通过正式法案,把该行政命令变成法律,但是虽然食品药物管理局有这样的权利,但这只是信息上的沟通,并不能要求厂家必须具体承担药品生产、增产或停产的任务。

由于政府不能强迫企业生产或停止生产某种药物,至今为止,美国仍面临低价药短缺的问题。近日,耶鲁大学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美国药物短缺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急诊室、危重病人需要的一些药物,目前还是没有根本解决的办法。

药品,其实有时候根本没有想的那么便宜,药厂也没想象的那么暴利。国际制药巨头那么暴利,也不看看人家多财大气粗能负担得起前期的高风险投入,最后能撑到靠着专利保护期的销售回收成本赚钱。很多国内药厂别说产值,恐怕整个厂子全卖了也没巨头们开发一个药品的投入预算多呢。

同理,医疗,也没法便宜。

文/肖潇

编辑/肖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