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她,或许华语影坛的繁华要迟到二十年……
文丨阿一
“别当我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
那夜,北京保利剧院大幕启,珠帘落。 舞台上,“慈禧太后”这一句台词引得观众会心一笑。
因为,扮演者卢燕女士已经92岁了。
话剧《德龄与慈禧》剧照
作为首位奥斯卡华人终身评委,曾经三度斩获影后桂冠,鲐背之年,卢燕再度登台出演话剧《德龄与慈禧》,当她梳着大拉翅端坐于龙椅之上时,举手投足皆是戏。
朝堂训政,她朝服加身,不怒自威; 而遇上初恋荣禄大人,卢燕扮演的老佛爷眼波流转,又有一番小女儿情态。
整整三小时的演出,她气定神闲,行云流水,未现疲态。
话剧《德龄与慈禧》剧照
演出落幕,搭档濮存昕搀扶着卢燕走过剧院后台长长的通道,恍然间,仿佛可以窥见那素衣华发之人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沉浮。
一如她的自白: 戏剧比人生更丰盈,人生比戏剧更精彩。
《德龄与慈禧》下半场一开场,一阵锣鼓过后,卢燕惊艳开嗓,一曲京剧《空城计》欲语还休,依稀可见百年前的梨园峥嵘。
至今,卢燕依然珍藏着一张民国十四年12月1日报纸的相片,显要位置是“坤伶须生泰斗”李桂芬与“伶界大王”谭鑫培之子谭小培合演《失街亭》的报道,而李桂芬正是卢燕的母亲。
卢燕的母亲李桂芬
1927年1月8日卢燕生于北平,原名卢燕香, 是清末民初诗人樊樊山应李桂芬之请取的名, 出自“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这个诗典,意在望女顺遂。
90年前,卢燕在刀戟枪剑的戏班子里蹒跚学步,在广德楼喝着盖碗茶,看母亲与孟小冬上演“三斩一碰”。
卢燕说,“作为第一代女老生,在那个年代母亲能够挑班,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
也许从那时起,她就有了继承母亲衣钵的打算,而李桂芬却绝口不提授业一事。
童年卢燕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10岁的卢燕随家人南迁至上海避难,但父亲却在第二年不幸病故。
李桂芬与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少年时同台学戏,长大后也是手帕交,梅葆玥、梅葆玖(梅兰芳子女)学唱老生,梅兰芳便请李桂芬为孩子们开蒙。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左)与卢燕之母李桂芬
卢家突遭变故,福芝芳将一家孤儿寡母接入马思南路(现思南路)的梅府。
卢燕拜梅兰芳为寄爹(义父),称福芝芳为香妈,与梅家姐弟相伴,一住就是九年。
彼时,卢燕戏称自己是“留学生”,留声机的学生,钟爱的唱段都是跟着留声机学会的。
长在梅府,梅兰芳对这个小女孩的心思早有察觉,每每也会指点一二。
卢燕(左一)与梅兰芳(右三)一家
卢燕14岁登台,戏罢便追问寄爹自个儿演的如何,梅兰芳道,“教你的你都做到了,可就是演得不到家。 ”
而母亲李桂芬更是直截了当: “你嗓子不够亮,不够机灵,不是那块料,祖师爷不赏饭,成不了角儿。 ”
业内大家的判词,让卢燕就此梨园梦碎,但她的求艺之心却只是暂时搁浅。
卢燕14岁登台
“但你是很诚实的,算术上有天分,可以成为一个银行家。 ”
在母亲的授意下,四十年代后期,卢燕相继在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财务管理专业。
母亲的眼光的确狠辣,卢燕的学业一路顺风顺水,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她在大学话剧社的锋芒。
在大多数同学的回忆里,优等生Lisa Lu(卢燕的英文名)倒是其次,话剧《雷雨》中那个梳着粗辫子的四凤才最是难忘。
“她当时的演出在校园里相当轰动。 ”
校园话剧《雷雨》剧照
毕业后,她进入夏威夷最大的医院任出纳(会计)一职,几年内便做到了财务总监的位置。
在那个一台计算机占地五个房间的年代,医院甚至有意委任卢燕进军信息技术领域。
她后来笑称,自己差点成为“计算机鼻祖”,如若不是因为丈夫工作需要迁移到旧金山,她如今可能已经进了IT界,成立自己的电脑公司,打败微软了。
中国老话说,“三十不学艺”。
但时年29岁,卢燕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在那场异国远迁中,她的心思又起了波澜。
“我的丈夫是很通达的,他跟我说,你从小就喜欢演戏,那么现在你不如去试一试,假使你试了以后,不成功,你以后就没有遗憾了。 ”卢燕说。
卢燕(后排左一)一家
1956年,卢燕如愿进入加利福尼亚州巴莎迪娜戏剧学院学习表演。
周围人原以为这是一个夙愿的了结,却没成想这是一段传奇的起飞。
1958年,31岁的卢燕学成毕业。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富兰克·保塞尼奇拍摄《飞虎娇娃》,要招聘演员,在校长的推荐下,这个“高龄毕业生”前去应选。
成于 吴侬软语的上海滩,卢燕虽未着旗袍,却也有芝兰之气,一坐一立都有一番梅派青衣的婉约。
导演看了她一眼说: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酒吧女郎,你不像,下次有机会再谈吧。 ”
卢燕回家转念一想,“我是演员啊,可以演不同的角色,不一定要像酒吧女。 ”
转而三顾好莱坞,导演终于答应让她试戏。
从此,她便再也没有离开镜头。
1961年夏天,梅兰芳因心绞痛仓促离世,世人扼腕,且不知梅韵之风吹过太平洋,在他乡也有了传承。
少女时,寄爹所言的“演得不到家”深植卢燕心底。
造化弄人,戏台变胶片,卢燕不忘恩人教诲,由于她出演的场次从来都是一条过,因此得名“One take Lisa(卢燕一条过)”。
时至今日,这个金字招牌依旧响亮。 岁月不近人情,好在那人初心不改,未敢懈怠。
东方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彼时,整个好莱坞都知道,如果需要一个东方女人的角色,就去找卢燕。
但,也只是东方女人。
前些年,卢燕曾表示对自己成长的时代有种遗憾,前有战乱,过后是保守,然后是六十年代的傲慢和偏见。
六十年代,好莱坞影片中的华人形象大都是唐人街上的餐馆老板、洗衣房主或是铁路劳工,银幕里的中国人仿佛永远都是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东亚病夫”之态。
在中美尚未建立邦交之时,华人演员在美国是没有发言权的,卢燕时常被要求进行程式化的表演。
而要突破这一局限性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比如同期的女演员周采芹在40岁时落得无戏可演、身无分文的下场。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可卢燕不问前程凶吉,但求落幕无悔,每每向导演建议去脸谱化表演。
“我没有考虑太多,我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文化自觉。 ”
“但演员的呐喊终归敌不过世俗的偏见。 ”
卢燕与马龙·白兰度
作为她的知音,奥斯卡影帝马龙·白兰度说: “你的演技是很淳朴的,千万别让好莱坞给改变了。 ”
无疑,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破除它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于是,六十年代末,卢燕出走好莱坞,选择曲线救国。
卢燕的九年梅府岁月,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梅先生为避日伪凌辱 蓄 须明志,杜门谢客。
得寄爹身教,她自然也是赤子红颜,一身风骨。
1967年,她凭借导演唐书璇处女作《董夫人》获得自己的第一座金马影后。
电影《董夫人》剧照
美国作家亨利·米勒看过影片后评论,“她的表演,把美丽、魅力、华贵、庄严集于一身,使人改变了过去对中国女性的陈旧观念”。
不惑之年,回归故土,卢燕终于为华人电影拨开了一丝天光。
1987年,电影《末代皇帝》上映,60岁的卢燕在片中饰演阴晴不定的慈禧太后,在宣布溥仪继位后当即薨逝。
卢老华服精致,却一身腐朽之气,将凄凉与荒诞的封建皇权演绎得丝丝入扣。
电影《末代皇帝》剧照
最终,《末代皇帝》史无前例地斩获9项奥斯卡大奖。 电影在世界各地公映,那是国际影坛第一次细细端详这个东方古国的历史。
当年战乱,总有人登梅府求援,梅先生时常教导卢燕,“如果人家有需要,不要等他开口就帮助他。 ”
80年代,李安还是在学校做毕业设计的穷学生,卢燕偶然看到他的作品,认为其超越了种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了时代的桎梏,于推广中华文化而言,大有裨益。
便对他说: “你一定会在好莱坞出人头地,如果需要,我会免费参演。 ”
卢燕与李安
李安回忆起那段日子经常会说: “当时没有人给我打电话,只有卢燕给我打电话。 ”
虽天不遂人愿,二人当时的合作并未能成行,但在二十年后拍摄《色·戒》时,李安特意写了一场打麻将的戏份,卢燕端坐其中,算是对伯乐情分的一种纪念。
电影《色·戒》剧照,卢燕(左二)
其间,她还应邀请点拨女主人公汤唯上海女人的谈吐举止。 她拿小刀把鹅掌切成一小丁一小丁,汤唯只敢照做。
后来卢燕笑言: “把鹅掌切这么小,是因为自己牙口不好。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巩俐、陈冲、邬君梅、章子怡等华语影人先后闯荡好莱坞,这其中都有卢燕的穿针引线。
巩俐与卢燕
她说: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没有什么可求的,只要我的努力能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播到世界,我就得到了最大的慰藉。”
“我老了,上台没人找我了,我就把有价值的剧本翻译成中文,去年还把《德龄与慈禧》翻译成了英文,希望很快这出戏就能搬上百老汇的舞台。 ”
时至今日,作为奥斯卡奖终身评委,92岁的她仍在为华语影人在好莱坞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懈努力。
如果没有她,或许华语影坛的繁华要迟到二十年……
2016年4月25日,梅兰芳之子、梅派传人梅葆玖病逝。
至此,当年梅府里的孩子只剩卢燕一人。
她写下悼词:
“玖弟,
你在,我回国就是探亲;
你走,我就只剩访友。 ”
卢燕与梅葆玖
几年前出演《如梦之梦》时,卢燕的一句话让听者颇为感伤,“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
“如果真的就在舞台上这么过去了,我会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后来她又补充道,“可我还是希望不要,那会为他们这个剧组造成很大的不方便呀”。
话剧《如梦之梦》剧照
杖朝之年,她操着一口老舍时代的京片子再度粉墨登台,“平地 不要扶”,五个字仿佛穿过山河光阴 ,铿锵有力。
少女时战乱流离,宠辱不惊,寄情梅府;
青年时世俗难耐, 也甘愿挟泰山以超北海;
暮年时阅尽繁华,与韶华对酌 ,且共从容。
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卢燕身上,均已成为云淡风轻的过往。
92岁的她立于台前,就是在对世人诉说: 晨曦虽好,可谁说夕阳不美。
卢燕的回忆录写了几年,至今仍未付梓,她说,“当你喜欢回忆的时候,你就老了。我还是愿意向前看,不想停下来。”
人生几笔,墨色深深浅浅;
命运沉浮,风雨泠泠瑟瑟。
浮生若梦,我们原本就是啼哭而来,故而要学卢老——莫念曾经曲折,未来山高路远,总有欣喜相逢。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鲁豫有约》卢燕专访
2、《名人面对面》卢燕专访 3、北京青年报《93岁卢燕:活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 4、三联生活周刊《卢燕的跨界生存》
5、解放日报《卢燕:我的人生不是梦》
6、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