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肖寒 孙慧)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汤颖教授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时表示,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早期无典型症状,高危人群需定期体检。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汤颖教授做客新华网
糖尿病肾病早期无典型症状 高危人群需定期体检
新华网:什么是糖尿病肾病?临床上是如何诊断的?
汤颖: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在临床上,有着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或新近诊断为糖尿病,在这个前提下,合并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等症状。此外还要排除非糖尿病引起的肾损伤,才可以诊断是否为糖尿病肾病。总之,目前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还要根据临床表现等总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新华网:有没有哪些明显身体变化的信号,表明患者已经得了糖尿病肾病?
汤颖:糖尿病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一样,在早期都没有一些特异的表现。首先说肾脏病,慢性肾脏病早期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很多患者到了中末期以后,才被诊断出来。其次,糖尿病肾病也是如此,甚至很多患者是在诊断了肾脏损害后才发现自己有糖尿病。所以早期是没有特异性表现。
后期随着肾损害导致肾功能下降,到终末期后会有一些症状表现,这些症状也都是非特异的,如疲乏、水肿、尿量减少等,有的可能会出现血糖波动大。在诊断上,蛋白尿是早期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临床症状,此外,还会出现一些泡沫尿,这都需要通过体检进行发现。在此,建议如果确诊了有糖尿病,或者家里有家族史高危人群,就需要定期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的检查、肾脏B超等,可早期发现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
新华网:糖尿病肾病在不同的阶段是不是会有比较典型的伴随症状?
汤颖: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蛋白尿等指标控制不好时,肾脏病的进展会逐渐加重。早期糖尿病肾病与其他慢病一样,缺乏一些特异性临床表现,一般到后期症状才会比较凸显,如蛋白尿增多,泡沫尿、尿频、尿急,水肿,体重的增加,有一些消化道症状,血糖的控制等,这些症状并不是糖尿病肾病所特有的,需要通过实验室的一些检查去判断。
重视糖尿病肾病筛查工作 中医药治疗可发挥独特优势
新华网:如何能够尽早的筛查糖尿病肾病?目前有哪些筛查的手段?
汤颖:每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当患者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或者到40岁以后,就应该定期去做体检,包括尿常规、血常规、肾脏B超等,B超其实并不能早期发现肾衰,但是能够帮助排除有没有一些结构性或者肾脏的大小的变化。对于检查周期,如果是在患者做了常规检查,没有合并肾脏病,目前推荐一年检查一次,如果一旦有了其中任何一项指标的异常,就应该加大监测的频率,建议三个月至半年去医院进行一次检查。
新华网: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该如何治疗?不同阶段的病症是不是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汤颖:一旦诊断为糖尿病肾病,首先要到专科去检查。我在此呼吁,如果患者已经确诊患有糖尿病肾病,建议还是定期到肾内科专科进行诊治。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仅需要药物的治疗,还需要生活方式上的改变。首先,在药物治疗上,降糖药是首选例如胰岛素等,此外,二甲双胍、SGLT-2 抑制剂等药物也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另外中医药对于糖尿病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一些虫草类药物例如金水宝等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延缓病情的进展,提升自身免疫力;最后,在生活方式上,患者要做到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注重运动等,改变以往不良的作息习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警惕三大糖尿病肾病治疗误区 调整生活方式很重要
新华网: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或误区是患者容易忽视的?
汤颖:对于糖尿病肾病,大家的认知在不断的提高,但在治疗规程中不可避免的还是会走入一些误区。比较常见的如第一个是大家认为糖尿病,控制血糖就行,肾病到任何一个专科诊疗就行。其实糖尿病患者出现肾损害或者并发症的时候,需要多种治疗方式,要有一定的选择。所以得了肾脏病后,一定要到肾脏病专科就诊,不要等到终末期才来就诊。第二个是对血糖的控制,不是控制的越低越好,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在选择降糖药的同时,要注意器官的保护,优化降糖药的选择,需要到肾内科相应的科室,进行一些药物调整与治疗。第三个是很多患者觉得通过药物来调整、控制病情,对于生活方式就比较放开,这是不行的。对于病情的治疗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进行严格要求,特别对于有高血压、有高血脂,然后又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需更加注意,如戒烟控酒,肥胖的患者,减轻体重对于整个疾病的控制会有非常大益处,与肾脏相关的疾病其中有一个为肥胖相关性肾病,就是由肥胖所引起的肾脏损害,所以生活方式要非常严格注意。
新华网: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预防,您有哪些建议?
汤颖:糖尿病肾病的发病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国内糖尿病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而2型糖尿病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是一种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性多基因疾病,从预防来讲,早期通过一些干预方式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可以控制的。首先,要了解有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有家族史,自己就是高危人群,要注意定期监测血糖,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进行了很好的控制,但不幸还是得了糖尿病,也不要慌张,还是要将生活方式干预放在第一位。此外,优化降糖方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要选择在降糖的同时也可以很好保护器官的这些药物,之后在治疗。如二甲双胍,对一些肥胖的患者是非常适合,在这个基础上,联合重要器官的保护药物,SGLT-2抑制剂可延缓肾脏的病变,目前在各大医院已经开始药物的使用了。除了降糖之外,很多患者往往会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控制这些也非常重要。所以对于糖尿病来讲,早期的筛查非常重要,预防同样要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一旦得了糖尿病,通过规律的治疗,定期的随访,相信很多患者都可以活得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