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盗墓引出的重大发现|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124-南昌西汉大墓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扑棱蛾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汉文帝霸陵所在▼

这个世界级的考古大发现,要从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一宗拍卖会说起。6件从江村大墓被盗出境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引起了我国考古学家的注意。

之后,我国通过外交途径交涉,将6件陶俑成功追索。经多方调查研究后最终确定,这6件陶俑正是从江村大墓被盗掘的。

2006年以来,考古学家对江村大墓进行勘测考察后,发现其结构竟为主要用于安葬帝王的“亞”字形结构。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周边墓葬情况的关联研究,终于在近日确定其为汉文帝陵墓。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十年前,就有一起盗墓案和一件文物,让另一座尘封千载的西汉大墓重见天日。

这座大墓的建筑复原模型(图:图虫创意)▼

惊险:西汉大墓,屡遭盗掘

2011年,南昌某文物市场惊现一条金龙

龙,在中国古代,是只有帝王才能享配的象征物。这件开价八位数的文物,对于江西这个未有帝王墓葬记载的地方来讲,要么是假的,要么是从其他地方的盗掘而来的,所以没人敢碰。这个消息,引起了公安机关的注意。

刚健质朴,矫捷灵动,透出汉朝的精气神

(汉代金龙,图:图虫创意)▼

而这年3月,也是在南昌,当时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的村民们,有的曾在路边看到一些陌生人影频繁经过,有的称夜里听到村外墎墩山,有类似电钻或电锯作业的响动。于是,“村中夜晚狗吠,对面坟山有人”的情况被村民们议论起来。

一天夜里,一位熊姓村民带大家来墎墩山查看,果然发现一个新挖的深不见底的大洞。村民们立即报警并打通了电视台的新闻热线,随后江西省考古所立即派考古工作者前往查看,确定其为西汉时期的一座墓葬。

封土堆下,谁在沉睡?(图:冷夜寒星)▼

同年4月初,国家文物局根据江西方面的汇报,立即派出专家组赶赴南昌。表层封土被清除后,一座面积约400平方米的“甲”字形大墓出现在人们眼前。

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个深达14.8米的新盗洞的位置,几乎分毫不差地落在主墓上方的正中央,距离主棺椁仅约5厘米,盗墓者的专业程度可见一斑。

更可怕的是,盗墓者已经用电锯锯开了墓室地板顶层的椁木,那一平方米的洞口犹如一个无法抹平的伤疤。

切割痕迹很明显

(图:冷夜寒星)▼

其实在刚刚揭掉封土的时候,考古人员就看到大大小小十几个不等的盗洞。在墓葬西北角,有一个久远的盗洞已经对墓葬造成了破坏。

看到洞内一盏五代时期的灯盏,考古人员担心这座汉墓可能在五代时就遭遇了劫难。但是当年盗墓者的脚步,却似乎止于主墓外回廊存放衣物的地方,仿佛遇到了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也是盗洞,触目惊心(图:冷夜寒星)▼

原来,在1700年前,南昌地区曾经发生过一场大地震,导致整个墓室可能被震塌。

不仅如此,那场地震一百多年后,鄱阳湖在洪水中南侵倒灌,地下水位抬升,使墓穴变成一座地下蓄水池,别说五代,就是当下的盗墓者要想潜入“摸金”,也是十分困难。这也使得主棺椁及其丰富陪葬品得以幸免于难。

各种阴差阳错,让这些珍宝逃过一劫

(自有天意,图:图虫创意)▼

而2011年这批盗墓贼除了遇到水的阻碍外,这个落在主墓中央的盗洞还选错了“位置”。

因为墓主人的棺椁并未放置在墓室正中,而是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根据生前床榻的摆放位置,放在了墓室墙面的一侧。这就使得墓主人棺椁中的文物都较为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2013年公布的铁河古墓群,就是后来的海昏侯墓

(图:冷夜寒星)▼

惊世:传奇墓主,丰厚陪葬

到了2015年,这座位于南昌的汉墓发掘已达三年。这三年里,全国各地的一线考古专家纷至沓来,这是国家文物局在继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之后,第三次调集全国一流专家到一线指导发掘工作。

从两百万枚、重达十余吨的五铢钱,到礼器、兵器、漆器、粮食、酒器和大量生活器皿,再到几千枚竹简木牍,当“甲”字形结构的主墓M1回廊清理完毕后,这些数量惊人的文物已经昭示出这座汉墓的非同寻常。

一堆五铢钱,这仅是出土钱币的一小部分

(一笔巨款,图:图虫创意)▼

2015年9月,主墓M1主椁室正式开始发掘,扑朔迷离的墓主人身份随着发掘的深入而逐渐浮出水面。在考古人员清理主椁室时,在床榻下的漆盒内发现了一枚上等和田玉雕刻的玉印,清理之后,玉印显露出四个小篆铭文“大刘记印”

刘,是西汉皇族姓氏。“大刘”无疑表明墓主人非普通刘姓,非西汉皇室莫属。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的南昌(豫章郡)刘姓皇室只有海昏侯一支。海昏侯共沿袭四代,他们在豫章郡生活了160多年,死后都可能埋葬于此。

俯瞰M1主墓的墓室结构(图:冷夜寒星)▼

从超高规格陪葬器物来看,专家们大多倾向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刘贺,其生父刘髆[bó]是汉武帝刘彻第五子,其祖母是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刘髆不足20岁就撒手人寰。年幼的刘贺承袭了昌邑王封号,本可以衣食无忧度日,但他英年早逝的叔叔汉昭帝膝下无子,所以当时年仅18岁左右的刘贺被拥立为帝。

然而,刘贺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热,仅仅27天后,便被权臣霍光以诸多罪名废黜,不仅没有帝号,连昌邑王的封号都没了。其后执政的汉宣帝则封他为海昏侯,封地位于长江以南的豫章郡(今江西省)。

幸会幸会,我叫刘贺,我从汉朝来(图:冷夜寒星)▼

在主椁室西室床榻下,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大量的马蹄金、麟趾金和金饼。在之后的发掘中,主墓M1中清理出的黄金达到了78公斤,这一数量超过了全国汉墓所有已出土金器的总和。

果然,还是黄金保值呀(图:图虫创意)▼

2015年12月,考古人员开始开启主棺,棺板完全打开,发现主棺分内外两层,内外棺之间又有大量随葬品。在内棺,虽然考古人员没能发现此前期待的金缕玉衣,但是却发现了精美的玉璧和玉佩。

千载黄尘下,人已成灰,而玉犹存,光泽如新

不由令人顿生感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图:冷夜星寒)▼

尽管墓主人的尸骸已经腐朽,但是考古人员在其尸骸大致腰腹部的位置发现了一枚汉代的方寸之印。玉面文字,阴刻篆书,左右等分,两个字正是考古人员所预测的答案——“刘贺”。这也与此前出土的金饼和木牍文书上“海昏侯臣贺”的字样形成了关联印证。

继刘贺印章出土后,在内棺底部发现了五排金饼共计100枚,犹如一张金床,使刘贺墓出土的金饼总量达到385枚,打破了中国考古史单一墓葬出土金饼的纪录。

海昏侯墓内出土的金饼,像不像蛋挞?

(饿了,图:图虫创意)▼

惊叹:重大发现,意义非凡

一宗未遂的盗墓案牵扯出一项惊世考古大发现。

结束主墓M1的考古发掘后,考古人员不仅详细勘查周边墓葬的分布状况,还于2017年启动了M2(刘贺夫人墓)的考古发掘,就现有考古成果来看,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领队,杨军老师

为大家讲解海昏侯墓的整体布局结构

(图:冷夜星寒)▼

在海昏侯M1主墓室西侧的淤泥中,曾经出土一块半米多高的漆木板,上面绘有文字和一组人物画像。通过这一旁题记的解读,得知这些人物居然是孔子及其弟子,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与当今流传的孔子像差异明显。

在漆衣镜背板的题记中,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受重用时就积极进取,被舍弃时就韬光养晦。这样的劝诫与刘贺传奇的一生颇有呼应意味。

看来汉朝时,孔老师胡子还没现在那么多

不过子路倒是千载未变,始终是个猛男

(漆衣镜复制品,图:冷夜寒星)▼

在M1主墓旁,考古人员发现了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惟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海昏侯墓车马坑中大约可见5辆车20匹马的痕迹。

车马坑,局部(图:冷夜星寒)▼

此外,还出土了当卢80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错金当卢,远观呈叶形,纹饰精致紧凑,精美异常,正面所錾刻图案纹经过两千多年的埋藏积淀,依旧光彩夺目,清晰可辨。

当卢正面为绿地黄纹錾刻动物图像,其中“日月四神”、“凤交龙”两枚精美的当卢更是让后来的参观者叹为观止。

龙凤神游,气象万千(图:冷夜星寒)▼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还出土了超过3000件的漆木器,这些漆器的出土,填补了漆器考古史上西汉中期大型墓葬发现的空白,对研究汉代漆艺的价值毋庸赘言。

2016年,主持海昏侯发掘的考古人员在《考古》期刊上撰文指出,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简,有一部分为失传已久的《齐论·知道》

《齐论》,即齐国人传授的《论语》,而现在传世的《论语》为鲁国人传授的,《齐论》比《鲁论》多了两篇。《知道》篇正是《齐论》多出,《鲁论》缺失的篇目。这一惊人的发现极大丰富了海昏侯墓的考古意义和价值。

海昏侯墓文保站内,尚未剥离的汉代竹简

(2015年,图:冷夜星寒)▼

两千多年前,当落魄的刘贺乘着马车颠沛流离初至南昌时,满目失落的他可曾想到,身后的财富为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窥见西汉社会生活的机会。

长眠之人本不该被打扰,同国内的绝大多数墓葬发掘一样,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在墓葬确切被盗后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贪图财富的盗墓行为,是对历史和文明的莫大践踏。文明的灿烂,历史的足迹,应该被世人瞻仰,被大众了解,而不是躺在私人藏阁中落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图: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江西晨报》编著:《发现海昏侯》,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

2.辛德勇:《海昏侯新论》,三联书店,2019年6月。

3.杨军、徐长青:《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4.信立祥:《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的价值及意义略论》,《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5.三集纪录片《海昏侯》,中央电视台。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虫创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