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衔前解放军曾3次想实行军衔制 为何55年才落实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对军官进行授衔,从而诞生了共和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这在我军历史上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我军向正规化和标准化迈了重要的一步。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相比于我军国民党一直都有军衔,那我军为什么到了1955年才开始呢?

军衔最开始是出现在法国,当时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等级的台阶”。法国军队主要是平民和破产骑士构成。但是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底层士兵发现功劳都成了贵族的,自己什么也得不到,于是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激发他们的斗志,就打破了等级发明了军衔制度。当时的军衔就是团长、连长等。

到了后来军衔制度普及,也传到了中国。其实中国一直都有一套严格的军功等级制度,先秦的二十等军功制其实就可以认为是军衔制度。而到了后来,武官制度有了固定的官职,比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魏晋之后有了品级,武官也跟品级相挂钩。

清末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的制度已经不适合现代军队,闭关锁国使得军队制度落后严重。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先进武器,但这并不能让战争取得胜利。为了适应时代,清末也出台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设立了“区为三等,析为九级”,军衔算是跟西方接轨了。

之后辛亥革命爆发,由于当时中国军队最主体就是清末编练的新军。所以军衔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经历了北洋时代和国民政府时代后,军衔制度虽然有些许改变但是没有发生大的改动。那解放军为什么没有实行军衔制度呢?

其实我党也有三次提议过军衔制度。第一次就是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曾经考虑军衔制度。当时我党深入敌后打游击,部队持续壮大。但是原本的三个师的编制已经不能满足抗日需求,所以为了管理方便有了这么个计划。但是也是由于打游击的原因,部队调动太过频繁,所以就没有实行。

第二次是抗战胜利后。抗战胜利百废待兴,本来准备全面建设,评衔已经被提上了议程。但是老蒋单方面撕毁了停战协定,解放战争爆发,授衔的事就被迫中止。我军内战初期处于劣势,没有机会授衔。

第三次就是1948年解放前夕。此时国共双方的实力已经发生了变化,解放军已经具备解放全国的实力。但是三大战役提前爆发,战功会随着三大战役发生变化。所以授衔的事宜就准备在解放后实行。

1955年经过多次坎坷经历后,我军完成了第一次授衔。在授衔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有三千多老红军根据授衔规定并不具备校官的资格。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看到这些老红军出生入死这么久不能辜负,所以一律都给了他们少校的军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