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头条##湖南省人民医院#
在麻醉科的轮转中,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规培医生彭宣宣总会随身携带一本素描本。第一次独立完成气管插管后,她用了三个夜晚反复描摹咽喉部的三维结构:会厌软骨的弧度、声门的开合角度、环状软骨的环形标记,铅笔尖在无数次涂抹中勾勒出立体记忆。
“画到第三稿时突然理解为什么气管导管需要塑形30度角”,她指着图谱上特意标注的解剖转折点说。
胸科麻醉的支气管树、椎管内麻醉的脊髓鞘膜、中心静脉穿刺的颈部三角区……这些在无影灯下稍纵即逝的解剖细节,在彭宣宣的素描本里凝固成墨色的图谱。
不同于电子版图谱的冰冷,她的手绘稿上密布着荧光笔标注的临床要点:用绿色标出易出血区,红色圈定禁忌穿刺点,蓝色延伸出变异血管的可能走向。
“画图时我都在重新理解每个解剖结构。”在绘制臂丛神经阻滞图谱时,她特意将锁骨下动脉的搏动区域虚化处理,“这里就像定时炸弹,进针时必须小心”。这种将临床思维融入绘图的方式,让规培带教老师、麻醉二部魏来主任感叹:“她的图谱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诊疗逻辑的可视化呈现。”
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结出硕果。在最近的科室麻醉病例讨论中,面对一例罕见的气管食管瘘患者,彭宣宣迅速在黑板上画出纵隔解剖示意图,清晰标注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自己独立制定出了麻醉方案。
“当图画从笔尖流淌出来的时候,医学知识才真正的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她抚摸着已经卷边的素描本笑道。
翻开厚厚的一沓手绘合集,从初期略显生涩的线条到如今堪比医学插画的精度,每张泛黄的纸页都记录着这位医学生的刻苦和努力。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布满修改痕迹的“失败作品”:某页脊柱横断面图上,用红笔修改了七次的硬膜外腔隙距离;某幅支气管树图谱旁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不同文献对支气管角度的测量差异。
“医学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理解后与它产生的链接,画下来就是我们之间的链接。”这或许正是这位27岁年轻医生对热爱医学的最好注解。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麻醉科二部 龚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