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热议一部国产网剧:《长安十二时辰》。
除了剧本身,近日该剧官微的一条“抖机灵”宣传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其内容大致是:男生和女生看剧的重点不同,男生更关注人物关系和剧情推理,而女生关注的是衣服、妆容和人物颜值。
此调侃被一致认为是性别歧视,抬高了男观众的优越感,引发了许多网友不满。
其实,《长安十二时辰》自开播以来,好评就一直不断,评分更是达到了8.8,一扫国产古装剧的低迷。
其收视率和观众口碑双赢的背后,离不开原著的作者——“文字鬼才”马伯庸。
网盘损坏开始写作,从十年上班族变成“自由人”
作者马伯庸的成名之路从他大学时代的某一天说起,他千辛万苦在网吧里下载了一部小说,却因为软盘损坏,只剩下了一半。
“半截”小说看得人心痒难耐,马伯庸实在熬不住,就抱起键盘,模仿着作者的笔法,自己把后续故事写了出来。
就这样,他的写作生涯就从网盘损坏开始了。
写小说还是为了自娱自乐。研究生期间,好友感慨没有好看的小说,马伯庸便花了10天时间,写了一本悬疑小说,取名《QQ怪谈》,可网上感兴趣的人不多。
后来,有热心读者给小说取了个新名字《她死在QQ上》,这次未经授权的改名却让小说红遍了网络。
等到反应过来时,马伯庸发现自己写的小说竟然红了,2002年那会儿,正是QQ风靡的时候,这本小说“生而逢时”地走入了网友的视野。
马伯庸一边吸收网友的反馈,一边拼命读书,吸收借鉴,继续写作。
在2006~2015年的10年里,马伯庸在“上班族”和“作家”两个身份之间来回切换着。
2015年,马伯庸决定辞职,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已经35岁了,也想尝试一下自由散漫的生活。”
于是2015 年的一天,施耐德公司一个普通的职员马力,交出了一张门卡。
他再也不需要警惕老总突如其来的视察,偷偷写稿,而终于可以“公然”承认自己的笔名马伯庸了。
“如果太火了,亢龙有悔,物极必反”
网上有人问“马伯庸是怎么红起来的?”
下面的答案是:“他一点儿都不红。虽说网上知道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是身边几乎没人听说过他的个名字,不信你到街上随便拉几个人问问马伯庸是谁,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一脸茫然。”
而马伯庸自己,对于“火”这件事儿的说法是 “我一直没有觉得自己红了。如果有什么节点,就是我出每一部作品的时候。如果真要说我红了,那也是缓步上升的。我挺喜欢这样的,也不想太火,如果太火了,亢龙有悔,物极必反。”
2000年后,随着论坛的兴起,信息进入双向反馈模式,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网络文学。马伯庸正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之一。
但他的创作轨迹,和其他网络作家又有不同。他的作品滑稽但不肤浅,逗趣而不低俗。
对于别人给自己贴的“网络作家”的标签,马伯庸感到困惑;对于“网红”的标签,他更感到头疼。
马伯庸表现给媒体的,是对商业的“讨厌”:“我很讨厌商业上的事儿,也许我很擅长,但是我觉得太累。写东西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想的表达出来就够了。”
从公司辞职前,马伯庸就已经和朋友郑冰容的“中联百文”签约。公司帮他打理作品版权和其他商业上的事情,他便一心奋笔疾书。
写在最后
外界对马伯庸的评价是: “朴实刚健,情绪多变,事少食烦,低调爱现”,他戴着圆眼镜,微胖的脸上挂着含蓄的笑意,一副书生模样。
有人说他是“文字鬼才”,用笔墨谈笑风生,妙趣横生让人会心一笑。有人说他是“文体家”,杂糅多种文体,把历史与现实混搭,光怪陆离的文字世界里不乏对历史、对生活严肃认真的思考。
但鲜有人知道的是,他曾经受到的批评,比现在的赞美还要多。有人曾说他写的东西像网兜,意思是文章全是漏洞。
从全是漏洞的“网兜”,演变为网友赞誉知识广博、博古通今,马伯庸到底经历了什么?
秘诀,无非就像他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说的那样,祷以恒切,盼以喜乐,苦以坚忍,必有所得。
这一路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