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一条街”上,张晋是不肯打“婆婆”招牌的几个粽子店老板之一。
成都市马鞍东路至马鞍西路的“粽子一条街”火了30多年,最初因四位卖粽子的婆婆而闻名。随着每年临近端午的生意持续火爆,越来越多的顾客来了,电视台的也来了,还有不少看热闹的。
如此火爆的势头下,“婆婆”们的名头开始批量出现,从街头走到巷尾,店家招牌一路上都是“马婆婆”“李婆婆”“张婆婆”等,而凤毛麟角的是,还有几个不是“婆婆”的招牌,比如张晋的“与粽不同”“七彩赵粽子”等。不仅和婆婆们主打“传承粽”不同,这位张老板独家制作了30多种口味的创新粽子,比如冬阴功粽、照烧粽、乌饭粽、彩色粽等。
50岁的张老板的出身并非厨师,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其实是一名干了几十年的裁缝。“我不管什么‘婆婆’,反正我本来就是一个裁缝,衣服要做各式各样的创新,那粽子肯定也要。我自己也喜欢吃,喜欢研究美食。”
这个端午,红星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位做粽子的裁缝店老板,他谈起如何将一家裁缝店“扩大”为四个粽子铺的故事。
▲张晋和他的创新粽子
① 创新粽的老板
别人用“婆婆”打招牌 他用两年开创水晶粽
张晋20多年前就和粽子一条街“创始人”之一的马婆婆是邻居,只不过当时在马鞍东路,他开的是一家裁缝店。
看到逢端午买粽子的人越来越多,爱好美食的张晋和几个朋友开玩笑,也想卖粽子。最开始,大家只当他是一句玩笑话,“你一个做服装的,干嘛要去做粽子”。
张晋不嫌麻烦,一条绳、一把米、两片叶……把摊子往裁缝店外一摆,第一年和6个人合伙卖起了粽子。还好,裁缝店的熟客也来上门照顾生意。
乘势而上的粽子生意并没有做太久。2014年,随着曹家巷“北改”工程推进,裁缝店从马鞍东路搬到了附近的街道。“粽子一条街”越来越火,但是张晋换了位置的店面除了老客户,新客户几乎没有。
没有了位置优势,这位爱创新的裁缝开始动脑筋,怎么样靠粽子把顾客“抢”过来?
于是,开发创新粽子的想法冒了出来。像泰式冬阴功粽、照烧粽、罗勒粽,几款外面听都没听说过的粽子,张晋经过无数次调味,尝试了十几次制作,才最终被市场接受。此外,年轻人喜欢的榴莲、拿铁等水晶粽统统都是张老板自学研发的。
▲张晋的水晶粽
比如用西米做成的晶莹表皮,因为工艺复杂,他前后花了两年时间,专门请教师傅加上不断搜索资料,才学会做成。说到这,张晋的语气有点“傲娇”,“我做成了以后,其他邻里街坊做粽子的都想模仿,但统统做不了,只有我做成了。”
虽然创新出不少新式口味的粽子,但是因为失败次数太多,很多没做成功的粽子只能自己吃、给家里人吃,最后大家都要吃“吐”了。
客人多了后,张晋的创新劲头更足了,只要外地人来店里询问有没有什么类型的粽子,张晋就默默记下来,或凑上去仔细听。他从浙江客户那儿知道了乌饭叶制成的乌米粽,从在云南上大学的女儿随手拍里知道了花糯米粽。张晋还从网上学会了水晶粽,“我就是想做全国各地的粽子,比如碱水粽、灰水粽,这些粽子我最后都会做出来。”
▲各式创新粽子
张晋表示自己的创新粽子不光是噱头,要想生意长久,最重要的还是要迎合四川人口味。“像泰式冬阴功的口味有点酸、有点辣,正好适合四川人的口味,酱香味,全国人都吃得惯。我们四川是美食之地,海纳百川,人人都是美食家,所以对我们的要求也更高。”
在爱美食、包容度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成都,张老板的创新粽也越来越火。这两年,他在“粽子一条街”上,一到端午,总共要承包三个卖粽子的铺面,加上裁缝店,他会在四个铺面推出他的创新粽,全部不用“婆婆”当招牌,生意十分火爆。
▲七彩粽现包现卖
② 裁缝师
看B站、搜百度,随时紧跟潮流搞“调研”
张晋从一家店,到坐拥四家粽子店铺,不全是运气。
他和记者分享了自己早期的“致富经”,比如粽子个头会刻意做大,显得实惠,外摆的摊位要用大桌椅,把粽子码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清爽、干净。
最重要的是,张晋可能是“粽子一条街”上第一个有粽子包装的老板。1998年,婆婆们的粽子都没什么特别的包装。注意到端午节,粽子要送人,张晋跑到驷马桥批发市场,批发了几十个水果篮。于是,张老板“高颜值”的粽子包装一下就卖火了。
注重颜值,讲究细节,喜欢与众不同,这都源于张晋的本职工作——裁缝师。1996年,张晋开了一家裁缝店,当时还没什么网购和服装店,邻里街坊都在裁缝店做衣服,根本不愁没生意。
时装生意讲究新潮,要跟得上时下流行的元素,靠手艺吃饭的裁缝师做事需要心态开放,肯钻研,肯接受新事物,这也使得张晋不怕困难。
“我本身是一名裁缝师,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技术都是有限的,人肯定要通过不断学习进行创新。我文化程度确实不高,每天学一点,不会有好大成就,但至少不会被这个世界抛弃得太远。”
▲张晋和他的裁缝店
前段时间,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请他做一条360°纽结的裙子,颠覆传统的裁剪方式,一整块布,领口处要做出一朵“盛开”的玫瑰花效果。这让张师傅犯了难,50岁的他只有上B站学剪裁,去百度搜教程,制版了20次,才终于做出裙子。
过去,面对不同客户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想法,张师傅不是没有想过放弃,“确实遇到过很多困难,有时候也不想做了,很厌倦,但最终还是想把衣服裁好。反正我这个人做事只要是我想到的,我一定会把它做好。我就是每天想,每天做,直到能做出来。”
日常除了爱读书、看报,动用各种搜索网站各种学习,张晋为了裁缝店,还会进商场“调研”,看时下国内品牌流行什么面料、什么款式。各种时髦品牌几乎都被他如数家珍。
张晋提到如果是在服装厂,自己一个人可以身兼数职,设计师、制板师、烫工……
设计服装、裁剪服装用到的知识几乎全是几何,张师傅开玩笑表示,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可是做不好裁缝的工作。其中花费的劲头,要是学生用来学习和考试,考个“211”的学校都没问题。
▲张晋在张罗粽子铺面
③ “张爸爸”
照顾病倒的母亲 还要供养两个女儿读大学
提起既做裁缝,又做粽子的原因,这位健谈开朗的中年人,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
回忆起“粽子一条街”最早卖粽子的婆婆们,张晋表示那时还没什么“传承人”来做粽子,婆婆们做粽子主要是为了补贴家用。包括到现在,“粽子一条街”的许多店主都是身兼多职,一到端午节便化身“婆婆们”,等到端午节过后,卷帘门一拉,街上又开起了一家家美甲店、窗帘店、燃面店……往来穿梭的都是一个个勤劳、忙碌、讨生计的平凡身影。
“粽子一条街”火了以后,他常被人拉去采访,但都因没时间推脱了。当时,张晋的两个女儿还没上大学,家里的母亲瘫在病床上,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需要两头照顾。
为了老老小小,张晋起早贪黑,客户和左邻右舍都说他太勤快了,“怎么晚上11点都不关门,早上7点钟又开门了”。
▲为顾客挑选粽子
事实上,这位和妻子共同扛起家庭的男人,早上7点40分就要送孩子去学校,晚上孩子补完课,还要去接。守着一家店和一大家子,这对夫妻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熬过来了。
是父亲的责任让张晋不敢不努力、不敢不学习。提起最困难、压力最大的时候,张晋表示是有一年买了房,又给顾客垫资了一批货,几乎掏空了家底,最后甚至没钱给女儿交补课费,只能和老师“赊账”。
靠着敢打拼、敢创新的劲头,如今一家人生活得越来越好,女儿们都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粽子生意也成为张晋的副业。现在端午期间,他每家粽子店的生意每天流水能达到两三万。
谈起为了一家人奋斗大半辈子,张晋表示没觉得失去什么,也没觉得获得什么。从小他一直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因为家里太穷,没办法上学,但是他也表示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会晚。
“人这一生,早吃苦,晚吃苦,该吃苦该走的路,不管多大年龄,都得去经历。如果是小时候没有做,中年没有做,到了老年无论如何都会去做。我跟两个娃娃也说,不管成绩如何好,该吃的苦,还得吃,有能力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就像我做粽子,做服装一样,年轻人只要愿意学,我什么都教。我们老一辈不光要传承手艺,也要学年轻人去努力创新,这样生活才有奔头。”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昌娟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