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燕紫
2025年4月15日,“忽然而已——章燕紫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冀少峰担任策展人,在湖北美术馆四个连续展厅近2000平的空间,系统呈现了艺术家章燕紫近年来的主要创作脉络,并重点展示了2024-2025年几组最新的大型装置作品《恍兮惚兮》、《格物致知》以及《荨麻皴》等。
展览以“瞬时性”为核心命题,艺术家将《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中的哲学关照,用自己的人生体悟与艺术语言转化为极具当代性的视觉场域。
展览将持续至5月11日。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综合报道。
学者、艺术家谈章燕紫的艺术:
▲章燕紫《格物致知》(背面)700*300cm 综合材料2025
章燕紫是当代艺术界富有才华的艺术家。同仁们都看到,许多年来她不逐潮流,只随心径,信守纯粹,沉潜手作,以思维的触角联络外部世界,以感性的媒介作为形式语言,在一个个系列作品中作自我心理的叙述言说,让作品呈现出内涵丰富的文化意绪。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章燕紫的作品在传统水墨、综合材料与数字媒介的碰撞中,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精神甬道。在这个算法统治视觉生产的时代,章燕紫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强调“身体忆”与“精神疗愈”的辩证关系,“身体经验”与“自然时间”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一以贯之的创作观以及对艺术本体语言的坚守,在人工智能开始解构创作主体性的当下,无疑彰显了艺术与人文的温度和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林茂
▲章燕紫《格物致知》(正面)700*300cm 综合材料2025
章燕紫是一位擅于理性思考的艺术家,从她的“忽然而已”个展中能清晰地看到章燕紫这些年的思考线索和创作逻辑,她创作历程的每一个节点,都发生了一次蜕变。章燕紫的作品运用多种药物现成品及相关包装,对“疼痛”进行了不同维度的讨论,从身体到精神,从个体到集体,作品以显性的存在不间断的敲击隐性的知觉,使观者发散出不可抗拒的关于痛的多重切身感知。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范勃
章燕紫这个展览给我的整体的感觉是“响应”——穿越空洞,与世界对视。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邱志杰
▲章燕紫 展览现场
章燕紫通过本次展览的作品表达,改变了观众对单一媒材的认识。过去人们或许更熟悉她的水墨作品,当下她的作品已跳出水墨的单一叙事,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包括现成品也被她巧妙地运用在创作中,形成了某种多维的表达。章燕紫的创作不以技术为主导,她从技术中跳出,强调的是问题意识。这恰恰是我们今天谈论一位艺术家作品的价值在于问题意识。而章燕紫对今天的生活处境非常敏感和细腻,人们一旦进入她的女性视角,就能感受到艺术家带有女性的“小心思”。此外,艺术家从传统文化如敦煌艺术,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艺术的光晕经过章燕紫琐碎、繁复、多元的表达,引发观众在观赏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品过程中产生思考,感受艺术的疗愈力量。当观众走进美术馆,这样具有当代视野的展览,能够让公众看到更多可能性。从这种角度来看,武汉观众是幸福的,能够接触到这样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展。
——湖北美术馆馆长 冀少峰
章燕紫的作品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她的展览是一场关于水墨认知或日常物象认知的实验,她让日常变得异常,又将这种异常变得很真实,我相信这种真实的感觉是可以与每一位观众连通的。她的艺术有一整套自己的思维方法,并且机智地落实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条脉络是特别清晰的,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好到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
——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 傅中望
▲ 章燕紫 《格物致知》(局部)700*300cm 综合材料 2025
多年前看过章燕紫用传统书法,和现代创可贴混搭的作品,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她在湖北美术馆的个展,观念和语言逻辑也一脉相承,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传统(如传统壁画)和现代(如西药片剂)等多种图像因素之中,两者的混搭和转化,以及综合材料等技术因素的使用,使作品在诸如痛与快、爱与苦、喜欢与羁绊等对立情感的纠葛之间,能启发人的联想与深思。
——批评家 栗宪庭
看了“忽然而已”——章燕紫个展,我感到艺术家的创作不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水墨探索,而且将观念、日用品、装置、影像与水墨很好的融合起来了。相对而言,章燕紫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要比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远多了,她的作品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些非洲艺术家以约鲁巴雕塑语法重构装置艺术的做法,而这样既很好的表达了特定观念,也充分激活了传统。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鲁虹
▲ “忽然而已——章燕紫个展”开幕现场,湖北美术馆,2025年4月
将内在焦虑、无名伤痛、心理受虐传递给他人,以期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正是章燕紫的艺术出发点,这对传统艺术及其趣味构成了极大的颠覆,观众的惊恐或反感也许正是艺术家的目的。
——策展人、批评家 吕澎
章燕紫从2012年开始便敏锐地捕捉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在艺术和生命层面的“症结”,为了回应这些主题,她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止痛贴。在现代性语境下,艺术始终离不开对生命的感知和艺术的疗愈功能,尤其是在2020年以来,这种带有预感性的感受方式对我们尤为重要。在《格物致知》的空间处理上,她打破了传统书帖、九宫格的规训,充分利用了女性特有的手工感,在刚性与柔性之间创造出一个让人能够亲身感受的空间。通过缝补的方式,来疗愈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伤。《咫尺万里》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语言。她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咫尺之内有千里之势"的理念,运用类似圆规的小尺子,结合当代影像技术进行放大,让观众重新体会到"小中见大"的视觉感知。在《荨麻皴》中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虚白"的感知转化为一片空茫,以细微如盲文的手法,引导观众成为"盲者",进入一个不可见的当代观念空间。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当代视觉体验的重新诠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夏可君
▲ “忽然而已——章燕紫个展”开幕现场,湖北美术馆,2025年4月
思想是当代艺术的灵魂,章燕紫的思考赋予了寻常物以自我的身影!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尚辉
在事物的空隙间行走的,除了风,还有燕紫。她的作品犹如一个大观园,要借助无数个透明玲珑、如真似幻的镜像来观看,镜像中每个人看到的既是自己,又是她的一个个分身。所以,她所擅长的水墨不仅仅是媒介,更像是宛转流变的自然本身。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南的明媚春光里,最动人的正是这种水性。
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蓝上轻盈着的,除了风,还有燕紫。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李军
在全球化加剧文化认同危机时,章燕紫通过《恍兮惚兮》等作品将东方美学转化为世界性语言,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以参与当代精神建构的活体基因。章燕紫的实验性探索证明,当代艺术完全可以在不拒斥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构建起抵御异化的精神屏障,这正是其在社会维度最具启示性的价值所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张子康
▲ “忽然而已——章燕紫个展”开幕现场,湖北美术馆,2025年4月
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看,水墨对于章燕紫更多是一种参照。在水墨画家中,对空间、时间、材料具有如此的把握能力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我还是对章燕紫有些惊讶,这么多年,她围绕水墨这个话题,进进出出,非常刺激,却又巧妙地绕开了水墨的核心,比如水墨的特质性、水墨的话题和水墨的中心论,看上去轻描淡写地就绕开了。但她的作品依然与水墨保持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这一点非常难得。她保留了水墨的精神内核,却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作为水墨艺术家,曾尝试突破水墨的界限,深知这并非易事。水墨创作对艺术家的材料掌控力和艺术修养有着极高要求。章燕紫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出一条新路,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格局。例如她的材料运用,既细腻又大胆,水墨画家常常会陷入细节的对比。但她跳出了局限,不仅关注材料特性,更注重整体格局的把握,这种平衡感很容易打动观众。她由水墨出发,却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刘庆和
我对章燕紫有个总体印象,她和一般从事国画创作的人不太一样。通常画国画的人不太考虑很多观念的问题,但章燕紫却很爱琢磨。只要一爱琢磨,就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实际上idea是当代艺术中是最重要的一种创作方法,强调了在艺术创作中要对当下世界及文化有所回应。此处的idea并非中文翻译过来的“主意”,这个词在英文语境中是从“理念”演变过来的。我曾经在一个研讨会上和理论家有过讨论,艺术创作中的“观念”不是concept,而应该是idea。concept是指一种宽泛意义上的艺术的观念,但idea是个人对艺术的想法、视角。我觉得章燕紫的艺术就越来越走向idea的状态,这种路径对于打破传统的中国画创作模式而言非常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展望
章燕紫的艺术别致而独特,她从水墨出发,走向了从前不曾见过的平面空间和无框墙的立体,这是绘画也是心路,或是那种带着平和气度的艺术……一切缘于天然,坦然而从容。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刘进安
▲ “忽然而已——章燕紫个展”展览现场,湖北美术馆,2025年4月
画如其人。
——艺术家 李津
“章燕紫老师不仅是一位有思考、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敬业的教师,在美院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院长 冯梦波
燕紫的艺术之所以让人动情,是因为她把“艺术”这个事儿想明白了,也“玩开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所以说,她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武艺
▲ 章燕紫 《恍兮惚兮》残片 67件 尺寸不等 2025
二十多年来我持续关注章燕紫的艺术发展,从最早她选用医疗器械和医药用品等敏感题材,脱离传统水墨写意人物画再现性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她作品中特殊的主体激活方式与表述视角。到近年来,包括书画装裱,经文转译、纱布、摄影与阴阳负形等等媒介与形式方面新的探索,都展现出章燕紫对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多变的形式之外,章燕紫拥有非常敏感的感知与细腻的表述方式,并不局限于线条、语言或色彩表现,将中国画的飘逸、体态的痛感以及对性别题材上的思考融入创作,形成一条富有独特面貌的创作主脉,突破了中国自80年代以来观念艺术家“臣服于材料”而非激活作品本身的某种局限性,也突破了女性艺术家的困境。令他感到震撼的是,章燕紫即使在作品中运用大量材料,却总能让人一眼认出独属于她的特质,这来自作品中流露出艺术家的个人素质与温暖的表达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刘礼宾
在艺术家章燕紫的创作中,“无间”是表象的卧底,外表可能只是表达的冰山一角。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材料、形式、颜色和符号来传达这种表象与深层含义之间的关系。这种创作策略暗合东方哲学中"无间"的本义:非空间性的存在状态。章燕紫通过解构传统媒材的符号属性,在宣纸的呼吸与绷带的禁锢之间,在朱砂的炽烈与荨麻的私密之中,建构起多维度的意义场域。其作品既是治愈的膏药,也是隐痛的疤痕。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林书传
艺术家章燕紫的《她的24章节》是一组充满女性气质的作品,她通过中国传统节气作为线索表征,融入女性一生的成长,选取日常之物进入作品,将时间、空间、事物三个维度贯穿在24件作品中。作品在突破了绘画桎梏的同时,充满隐喻的现成之物和别有洞天的创作方式,让观者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艺术家见微知著的共情之中。
——批评家 蓝庆伟
四大主题与八组代表作品:
▲ 章燕紫 《基因彩票》132*200cm水墨装置2024
本次展览的四个展览以“规矩—尺度—关照—无痕”四个主题为叙事轴线,辅以四十米文献装置展墙,不仅完整梳理了章燕紫二十余年来的艺术创作历程,展示了艺术家对“艺术如何回应生命本质”的思考,更是构建起一个综合性的当代视觉图景以及一种哲学反思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直面时代、社会与个体的“创伤”,通过创作努力寻找一种为生命、为艺术、为文化及文明提供一种止痛良药与疗愈方式。
展览包含了八组代表性作品,分别是《格物致知》、《咫尺万里》、《她的24章节》、《恍兮惚兮》、《面对》、《荨麻疹》、《画皮》以及四十米文献装置。
▲章燕紫 《格物致知》(局部)700*300cm 综合材料 2025
进入展厅,开篇作品《格物致知》以“弟子规”为蓝本,借助红色米字格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的视觉框架,构建起连接古今的认知图式。长7米宽3米的巨幅作品悬挂于展厅当中,观众需穿过地面的红色米字格才能近距离观看作品。做人如写字,一切方在规矩之中,作品借助红色米字格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的视觉框架,构建起连接古今的认知图式。正如范迪安主席文中所说:以"慢工细活"的方式抵达深邃的的思想空间,是章燕紫的基本工作方法,也使她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形成心理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