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流入国内,传统的民族文化不断的丢失,许多民间技艺不断面临无人传承的问题。比如编织、纺织、刺绣、剪纸、雕刻等,许多民间技艺正面临失传。
编织
纺织
木雕
刺绣
我们对外来文化的理念,一直提倡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华文化”,但我国如今却面临着许多传统的民间技艺丢失。就如这部电影《百鸟朝凤》诠释的一样,世道变迁,民间技艺逐渐失去市场,技艺面临无人继承的场面。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吴天明是中国第四代著名导演,他亲手栽培了张艺谋、黄健新、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吴天明在圈内还享有“中国队长”的称号。
《百鸟朝凤》在2013年拍摄完毕,但时隔三年在2016年5月才上映,上映时期同《美国队长3》相撞,导致票房惨淡,排片率低下。致使其制片人方励在某直播平台下跪各大影院,增加排片量,引发热议,但方励一跪也确实为电影增加了3000多万的票房。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民间乐器唢呐的兴衰,社会变革,两代新老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产生的师徒情、兄弟情、父子情。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鲁、豫、皖等地的优秀民间唢呐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鸟鸣之声,所以得名。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对一个民俗唱哀的挽歌,又是在自己生命历程的终点处画下的一个句号。
《百鸟朝凤》上映票房虽不佳,但一上映口碑却是爆表,豆瓣评分8.0,。在上映之前,就已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大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奖、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中成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处,皆获极高评价。一部好电影的价值不是靠它票房好坏来判定的,是靠口碑与奖项来决定其价值的。
电影中,一直强调“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受人爱戴的人才能受用。而吹这首《百鸟朝凤》的人,必须德行好,天赋高的人才能学,此曲只传一人。焦三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不为金钱左右。排挤过他人的四十年村长,他儿子花再高的价钱,也担不起焦三为他吹《百鸟朝凤》;而打过鬼子,献身为民的火村村长,即使鲜血从唢呐口流出来,触目惊心,焦三依旧坚持把曲奏完。这是他给我们传递匠人的精神,当曾将唢呐引以为生命之傲的蓝玉戏谑着摇头,当焦家班的师兄弟纷纷打起行李然而眼神失焦迷茫,当游天鸣面对大城市里犹如乞丐一样的唢呐匠人怅然长叹——所有的坚守在刹那决堤,猝不及防的就这么崩溃掉。但只有游天鸣向焦三发誓,要坚守传统民间技艺,继续把匠人坚守、不放弃的精神传承。
师父说死后给他吹四台就好了,可当游天鸣在师父墓前,只有游天鸣一人为他吹奏《百鸟朝凤》,看见师父还是壮年时意气风发的样子,笑着,转身,走向了远方。这也寓意着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行走在了消逝之中,走向不为我们所知的世界。
片中有一段游天鸣首次出台后,来师父家陪师父喝酒,师父高兴的酒后,即兴表演的一段唢呐,犹如李白醉酒造诗般,大气潇洒。最后他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细想又觉得可悲,唢呐,吹的是喜结良缘,吹的是驾鹤西去,当这种可为哀乐可为乐音的乐器吹到只能孤芳自赏的时候,确是没落的荒凉和无奈。
《百鸟朝凤》纪录的是匠人坚守信念,传承文化的精神,也是吴天明导演的写照,他用真诚和热血谱写的这部电影,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
这样一部国产精品文艺片却抵不过当时同期的商业片,这也是当前电影市场的可悲,电影院认为文艺片没有市场便减少排片量,制片人用一跪才换来的排片量,这是否也是该深思,如何让文艺片更好呈现给观众,给文艺片留出展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