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有点大,也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
人生一杯苦酒,一杯甜酒,你先喝哪一杯?我的体会是,人生按着每个年龄阶段,正常地去经历比较好。
孔子描述人生的各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岁以前学小学,不是现在所说的小学,是指蒙学,启蒙的学问,如《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学习洒扫、应对、进退。
十五岁以后成人了,要处世立人,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四十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并且手头有功夫,入世的功夫。
五十岁知天命,就要开始悟道了,开始有道家的思想,知道放弃一些东西,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做不了,是人不可为的。人生的焦点开始放到自己身上,“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焦点一直在外,抱怨他人和客观环境,就会身心疲惫、面目憔悴。反之,做做减法,不要啥事都得争个长短,焦虑就会大大减轻,人也会自在起来。
六十岁耳顺,个人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的事,听得进逆耳之言。允许别人与我不同,包容以往不能包容的事物,眼睛里没有好人坏人,只是活法不同而已,知道世界是多元的,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
佛教里有六根的说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就像一杯清澈的水。宁静可以致远,可以生智慧。但我们常常心烦意乱,比如这个耳朵,很少发挥功能,因为不听别人讲,不知道聆听的重要性,只知道用嘴的功能,讲东讲西。实际上耳朵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用来听优美的音乐、愉悦身心,听逆耳的话,甚至是诋毁、侮辱、谣言、攻击,也就听过且过,心平气和,达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境界。
六十岁,做事情,要无心而为。做事要认认真真,思路、方法要得力,但结果如何不必太在意。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回应,但不一定有回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叫无心而为。
无心而为已经进入到佛家的境界。学佛其实就是体验人生,从中领悟。禅宗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样的人生就不会焦虑了。
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更不在意得失,武功到了心中无剑,拿根稻草也是一把剑,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真正领悟临危难无惧色,遇大喜不轻狂。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字讲人生的四种境界,蛮有意思,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种境界,叫“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仅无知,而且不知道自己无知。
第二种境界,叫“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人仍然是无知的,但与第一种的区别是他知道自己无知,因为自知,所以痛苦,要么努力改变,要么痛苦下去。
前两种人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第一种人最多,第二种人因为痛苦,会被诱惑和收割,很多事物如酒精、游戏,凡上瘾的东西,都为这种人设计的。第二种人还会被第一种人嘲笑,认为他们无事生非、胡思乱想,所以第二种人最难做。
第三种境界,叫“知道自己知道”。这种人一般是第二种人苦苦探索后,走过山重水复,看到柳暗花明。他们和第一种人一样,应该是比较快乐的,但本质不同。这种人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见识去实现他们的理想。所谓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一般都是这种人。
第四种境界,叫“不知道自己知道”。这种人的认知结构,已经超出了自己意识认知的范围。他可能从未接触过某个领域,但稍一接触,就能驾驭自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能预测未来。这种人有极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俱佳,能总结自然界和社会的一般规律。这种人历史上不常见,是得道之人。
四种境界说为一家之言,但人的一生,的确是可以通过修炼, 提升境界的。孟子说,人生三大快事。第一,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第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第一条人力不可为,因为是自然规律,谁也躲不过去。第二和第三条,是个人通过修行可能达成的,做到无愧于天地和对得起人。凡事问一问自己,心安不安,心安就理得,心不安就会焦虑。
从更大的背景,我讲讲中国人的文化底色,儒家和道家。儒道二家都讲天人合一,儒家主要关注人,道家关注天。儒道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哲学着重点是研究人生,这也区分了西方哲学主要是研究知识。
儒家思想中有一个核心关键词,叫“仁”。仁爱的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就是处理自身以外的关系,它的关键点是同情和包容。我存在,是因为你的存在。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事,不能执于一端。
过去200年,我们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自由、理性、法治、权利、个人尊严等价值,我们也认同,但同时要认知到世界是多元的,自由要与正义连在一起,理性要与同情连在一起,法治要与礼让连在一起,权利要与义务连在一起,个人尊严要与社会和谐连在一起,形成以道德和包容为前提的良性的互动。
《论语》第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这个“学”是为己之学,为自己而学,也是觉悟的觉。觉是什么呢?学做人。学做什么样的人?学做第一等人。什么是第一等人?就是深刻体悟和践行仁的人,仁爱的仁。
孔子门下有许多优秀的弟子,如经学成就很高的子夏,相传《诗经》《春秋》由他传下来;有性情刚直、好勇尚武的子路,子路做过官,政绩十分突出;有善于雄辨,口才出众的子贡,他的商业成就很高。但孔子最赞赏的是颜回。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室,生活简朴,自得其乐。他体悟到仁的含义,能持续保持同情心三个月之久。一个人有内在的力量,就有了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人生对他人、对事物就有清晰的认知,就不会狭隘,不会焦虑。
活得真诚一点,有趣一点,可爱一点,娱乐自己也好,娱乐他人也好,有时候自嘲一下,有时候被别人嘲弄一下,都没有关系,总之不要焦虑。所以, 包括交朋友,宁可交低级有趣,也不交高级无趣的。如果,能修炼成高级有趣的人,你自然就快乐和气,不再焦虑了。还有一种方法,像我一样,好为人师,对大商弟子和身边好友经常讲讲大道理和人生体验,讲多了,别人有没有听进去不知道,反正自己被自己哄骗成真了,这样也能消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