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一种不会过时的服装。作为传统服饰,从诞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始,差不多有100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受到女性的喜爱和追捧。旗袍不仅是一种女性服装,更是一种文化标识。
旗袍在民国20年代之后,开始风行并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旗袍作为一种文化留存,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旗袍是近代中国女性的代表服饰,它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
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穿着中吸取了西洋服装的式样,发生了潜在的变革,经过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尤其是在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旗袍式样更是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名媛,热衷于奢华的社交生活,追赶时髦,引领风尚,注定了旗袍的流行。旗袍外文名称是:cheongsam或者qipao,改良发展后的旗袍增加了由衽大襟 、立领盘扣 、侧摆开叉等特征,更加彰显出女性玲珑的曲线美 。
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典型。
中国旗袍风行20多年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
20年代,旗袍的样式很多,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几乎无不穿着。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的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已经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裁法、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对于当代而言,早已进入全世界人们的视野,作为中国特有的服饰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无论是作为当代服装时尚的重要元素,还是设计灵感的来源,旗袍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