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番番
伴随着新年的到来,2022年冬奥会也进入最后倒计时。
为了办好这场盛大冰雪赛事,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了许久,其中不乏诸多“黑科技”默默助力,从场馆建设到防疫医疗、从衣食住行到后勤保障等,一项项智能化新技术令人大开眼界。
听说...就连运动员们睡觉的床都酷炫十足!不卖关子了,极果君带大伙一起瞧瞧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承接了跳水、游泳等项目,成为当时最引人瞩目的比赛场馆之一。
如今14年过去,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再次惊艳亮相!
本次冬奥会,水立方承接了冰壶比赛项目。为了打造出高质量冰壶赛道,同时保证水立方冬奥会后可持续运营的设想,国家游泳中心给出了“水冰转换”(通过支撑体系和移动式制冰系统,完成“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功能转换~)技术改造方案。
划重点,这可不是直接将水冻成冰面那么简单。
水与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如果直接冻冰就会破坏原有泳池的结构。最终,专家团队决定在不破坏原有泳池基础上,打造一块可拆卸、可移动的冰场。
这话听着简单,但操作难度大。要知道,冰壶比赛对冰面平整度、冰面温度要求极高,哪一点达不到要求,都会直接影响冰壶与冰的摩擦系数,决定赛道品质。
好在,经过各方反复地思考与试验(工程涉及建筑、防水、膜维修等多个工程领域,这里就不细说了~),最终“冰立方”完美改造成功,具备承接冰壶比赛项目的能力。
除冰场外,“冰立方”的另一个科技亮点在于智能化的室内环境。
场馆采用了赛场温度分区控制,同一区域设置三个温度区,冰面-8.5℃、冰上1.5米8~12℃、观众席16~18℃。这样一来,既能满足冰壶比赛对冰面的需求,又能照顾到坐在观众席上观众们的身体感受,不会觉得太冷。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运动员备赛需求,“冰立方”还增加了由废弃集装箱改造而成的临时运动员更衣室。据说,赛事结束后,这些临时更衣室所在空间将腾退为停车位,用来解决民众来馆停车问题,合理利用不浪费。
不得不说,考虑相当周全。
作为冬奥会的比赛场馆之一,“水立方”,这次直接变身为“冰立方”,从高温高湿的泳池环境,转化为低温干燥的冰场环境,堪称冬奥会历史上场馆改造首个完美案例。
场馆准备就绪,静待比赛开始。
说到比赛,今年冬奥会分为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为了赛区之间能快速往返,交通工具成了关键一环。
1月16号,智能型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在京张高铁上线,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为冬奥会“加速”。冬奥期间,国际奥委会官员以及冬奥运动员都会乘坐冬奥专列前往赛场。
这段旅程必然要实时直播,可京张高铁全线长达226公里,约1/3在隧道中,问题来了:进出隧道时,采访到一半没信号了咋办?
还真别担心,这辆高铁列车上打造了5G超高清演播室,能实现超高清信号长时间稳定传输。
这个难 度可不小。 为了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确保超高清视频的不间断传输,京张高铁沿线隧道外,以平均400米为间距共建通信铁塔367座,达到良好的信号覆盖效果。 这些铁塔基本为三家运营商共用,5G信号全覆盖,确保高铁进出隧道时直播不掉线、视频不卡顿、通话不中断。
届时,总台多个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将在此进行多方连线。 由于列车全列覆盖5G信号,记者可以在车厢内第一时间对各国运动员进行4K画质的现场采访,记录精彩瞬间。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了: 万一有人没法按时来到演播室呢? 没关系! 依托总台5G虚拟同框技术,也能远程“搭乘”冬奥列车。
有趣的是,高铁列车前部、后部,以及车厢内部架设有多个景观机位,在观看演播室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实时地欣赏到赛场外的美丽风景。
如果说水立方场馆建设是重复利用的一大奇迹,那这辆全球首创的冬奥列车,更让人叹为观止。
话说回来,除了冬奥会场馆建设以及信息传输等情况之外,冬奥会的后勤保障工作也尤为重要。
在冬奥村里,除了景观布置外,各种“黑科技”也随处可见。
“民以食为天”,这次冬奥村网红“智慧餐厅”让极果君眼前一亮。
餐厅没有厨师,全由机器操作完成。
厨房内设有多种针对肉类和蔬菜的食材智能加工设备,它们完成自动或半自动加工后,单臂和双臂协作机器人会将加工好的食材取出,放入锅具,开始按照程序自动烹饪。
这里也没有服务员端菜~
食客在餐桌上扫二维码点单后,一道道佳肴会通过餐厅顶部的云轨系统运送到对应的餐桌上方,再随着下放的缆绳降落,悬停在人们面前,供其取用。
各种中餐、西餐...烹饪水平不亚于优秀厨师。
除了饭菜食物外,各种饮品也皆由机器人搞定。 这里还设有“智能调酒机”,由机械臂等科技设备组成的智能调酒机左右摇摆,上下翻动,完成调酒。 此外,还有智能咖啡设备等。
由于智慧餐厅整个物流、加工和烹饪过程中人员很少,因此食品安全系数很高。同时,也为疫情防控加了一道“防火墙”。
除了餐厅外,冬奥会人员在冬奥村中停留最长的地方还有卧室。
运动员公寓中,也是尽可能周全。每套户内都装备了独立空调系统跟新风系统,即使不开窗,室内也是新鲜空气。另外,智能温度调节系统、智能红外感应、可视对讲等十余种功能,均可通过房间内控制器进行统一操作。
最特别的还属这张“智能床”。
床宽1.2米,长2米,依循人体工程学原理,可自由升降角度,共有睡眠、阅读、看电视等三种不同模式,使用遥控器一键调节即可。同时,床垫内置了传感器,能够精准捕捉人体数据,监测运动员心率和呼吸信号,帮助教练实时关注运动员状态。
此外,智能床还自带闹钟推醒功能。 设置闹钟后,床会在设定时间自动起降,再也不用担心会“赖床”。 当运动员在睡觉打鼾时,智能床识别后会调节头部的高度,从而对其进行缓解。
连睡觉都如此“黑科技”,绝了。可不是极果君无脑夸,早前,一位国外运动员参观拍摄了奥运村。视频中,他表达了对奥运村各类设施的赞赏,尤其是...智能床。
视频上传到YouTube后,许多国外网友纷纷表示:这张智能床比日本奥运会时的纸板床好多了。
为了全力保障这场全球盛会安全有序举办,冬奥会筹备工作相当严密,除了无数志愿者上岗参与之外,还出动了许多机器人“小员工”。
在这样一场盛会下,防护功能不能松懈。
在“冰立方”,会有三名“笨小宝”机器人上岗,负责运动员休息区、观众区和媒体区的巡逻。它们四处转悠,不时发出语音提示。它可不是装门面,而是“身负重任”。
它在场馆内负责移动测温和防疫监督的职责,按规定路线主动寻找人员并测量体温,发现体温超标时,会将人脸数据存储、上报。
“笨小宝”采用了红外测温模组,检测距离可达五六米,而且可以同时检测五六个人,能够满足场馆人流量大、检测速度快的需求。对于区域内未戴口罩的人员,“笨小宝”还会上前用英文提示戴好口罩。
对比传统人工巡逻,‘笨小宝’可以全天在岗,“累了”能自动充电、自动维护,效率更高。
除此之外,本次冬奥会还亮相了3只机器狗。
它们主要负责北京冬奥延庆赛区,针对电缆隧道内突发情况,当人员无法进入时,这只机器狗就能迅速冲上去,对12公里的隧道进行巡检。
机器狗搭载高清摄像头、深度传感相机以及扫描雷达,在巡检的同时可以生成二维地图,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地形情况。由于腿长灵活,它能够跨越6~8厘米的障碍物。此外,每只机器狗续航时间在1.5~2小时。
以上就是冬奥会一些有趣的“黑科技”,从场馆建设、通信设备到生活服务,可以说一应俱全。相信这些“智造”,将会为冬奥会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大家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