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美物计 主播 | 书心
还记得那档热播综艺《国家宝藏》吗?
如今时隔一年多的《国家宝藏2》强势回归,
依然是熟悉的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老师,
熟悉的舞美,熟悉的环节,
熟悉的《一眼千年》。
《国家宝藏2》延续为国宝发声的传统,
让平时静静躺在陈列室里的国宝“活”了起来,
这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惊艳,
更多的是热泪盈眶。
千年前的西域,千年后的新疆,
最新的第六期节目,
走进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国宝守护人”佟丽娅,
化身高昌贵族张府小姐,
展现唯美绢衣彩绘木俑的前世故事。
这组绢衣彩绘木俑出自新疆的古国高昌,
是众多木俑中保存最完好的三尊。
面庞饱满圆润,敷粉施朱;
身形秀美颀长,婀娜多姿,
仿佛翩翩起舞一般。
三尊木俑最为与众不同之处,
来自身上的服饰:
绫罗锦绢成衣,彩色长裙拂地,
历经千年时光,仍旧鲜艳如新,
再现了初唐时代的流行风尚。
在前世传奇中,
扮演三个绢衣彩绘俑的舞者身穿的服饰,
从花纹元素到配色裁剪,
都与出土陶俑一般无二,
将参观者的思绪引领到那个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时空。
而在今生故事中,
不仅详实地介绍了三尊木俑身上的服装,
还展示了一场大唐服装秀,
精致的唐朝妆容、考究的唐朝服饰,
当十几位模特一齐走来时,
那一瞬间,仿佛回到了
千年前那个自信、开放、包容的盛世大唐……
鲜活再现这场初唐流行风尚的设计师
是北京服装学院的楚艳。
楚艳在古老而现代的西安城里长大,
古都的历史遗迹,
给了她文化上的滋养与熏陶,
也启蒙了她对美的感知。
楚艳
大学时楚艳就读于从北京服装学院,
本科毕业后又继续攻读了硕士学位,
当时她的导师李克瑜一直叮嘱他们:
一定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
这时她才发现,
之前服装设计都是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
更为痛心的是,很多西方设计师
都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元素,且大受欢迎。
导师说,“你看,你们再不用,
就被外国设计师用完了。”
这些话点醒了楚艳,
她不再盲目追逐西方时装周的审美潮流,
开始去认真了解古人审美与艺术形式,
了解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样式,
在这个过程中,
楚艳渐渐坚定了做中国风格设计的信念。
毕业后的楚艳留校做了老师,
同时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楚和听香”,
开始了教师和设计师的跨界生涯。
“中国服装设计专业第一位女博士”
“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师”
“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
“2018年冬奥会北京八分钟服装设计”
这些都是楚艳这些年取得的成绩,
而在这些荣誉背后,
是无数个努力的日日夜夜,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楚艳团队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尽可能地复原传统服饰,说是“复原”,
其实因为古代的服饰保留至今,
面料都会有一定程度褪色、残破或者缺失,
所以无法百分百复原,
只能尽可能地去揣摩它原本的颜色,
所以楚艳把这个过程称为“艺术再现”。
唐代的服饰既承袭前朝,
又吸纳了很多外来民族、国家的特征,色彩鲜艳斑斓,纹饰简约大气,楚艳被这种服饰背后独立、骄傲、自信的精神力量所深深吸引,
致力于再现大唐服饰的华美。
楚艳研究了大量唐代文献、图像及出土文物,
发现大唐对红色的使用情有独钟。
唐代染色用的是红花这种天然植物,
于是楚艳开始研究红花染,
希望用传统染色技法,
还原唐代红色在纺织品上的真实样貌。
机缘巧合下,楚艳在日本购得红花,
买回来一看,才发现产地是中国新疆。
之后她前往新疆实地采摘,
随后运用现代先进色彩分析手段,
模拟推导出了基于唐代服饰的中国传统红色体系。
这次绢衣彩绘木俑的艺术再现服装,
便是由红花染色而成,
甚至模特额头上的花钿、面上的花纹,
唇上的口脂也是由红花制成。
楚艳还通过对红色系的类别梳理,
让我们认识到古人敏锐的色彩感知力。
楚艳艺术再现唐代服饰的重要参考对象,
是敦煌壁画和唐代陶俑,
在《国家宝藏》展示的服装中,
除了以绢衣彩绘木俑为原型外,
还有三套服装的灵感来源于,
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女陶俑。
这些人俑服饰的色彩已经几乎完全褪去了,
她只能通过这些年对唐代服饰的研究和积累,
来再现服饰的色彩和纹样,
但造型、发饰、妆容都是来自于这些人俑,
并根据女俑的样貌和体态特征来甄选模特。
还有一组造型,
是根据敦煌莫高窟中的
《都督夫人礼佛图》做的艺术再现。
这幅盛唐时期非常著名的壁画,
展现的是唐代女供养人礼佛时的场面。
其实在2018年10月的中国国际时装周
“楚和听香”专场发布中,
这些艺术再现的唐代服饰就已经出现过,
楚艳把原汁原味的大唐风采再现于世人眼前,
连妆容也是100%还原,
因此这场秀被命名为“观唐”。
在对古代服饰进行艺术再现的过程中,
楚艳找到了与古代服饰对话的全新设计语言。
2014年,她通过研究复原,
将宋锦和漳缎用到APEC国家领导人的服装中,
展现了温润、儒雅、谦和的大国气度。
而在“观唐”中,楚艳也将唐代文化
与当代时尚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与创新,
对传统进行了新的演绎和转化。
为了复原唐代服饰,
楚艳不知道走了多少次丝绸之路,
她说:“我没有办法量化具体的工作量。
真的记不清楚这些年跑了多少次,
可能是无数次。
不仅仅是新疆、敦煌、西安,
还包括丝路的沿线。
这几天我们公司正在搬家,
光是我的书就足足有一卡车。”
能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不仅是对人和衣服最基本的尊敬,
更是对衣服背后所承载文化的虔诚与敬畏。
研究唐代服饰给楚艳带来最大的改变,
就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文化自信。
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
张国立老师问道,
现在这些衣服只能在舞台上出现,
费尽心力去还原这些的意义是什么。
楚艳说:“我们为什么
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原这些,
并不是说以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
就要穿成这个样子,
而是我们要用这样的笨功夫,
一点一点的对传统服饰文化挖掘和整理,
去找到一份非常高级的对美的品味,
找回属于我们中国的审美精神。”
楚艳的唐代美学探索之路还会继续走下去。
她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们的大唐曾经有过如此
优雅、多元、自信的审美精神,
“时装的话语权一直是在西方,
现在是时候找回中国的审美精神了。”
“知来处,明去处。”
中华上下五千年,
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应该
且必将传承的历史使命。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与楚艳一样的传承者出现,
让大唐衣冠美在大唐,
活在当下,盛放在未来。
本文「美物计」原创,图片来源于 微博@楚艳CHUYAN,版权归原作者,音频插曲《贞观之治》。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