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时令蔬菜大量出产,武汉人夏季餐桌上的平价菜变多了

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通讯员 周小平

进入梅雨季节以后,多雨的天气并没有对武汉本地的蔬菜生产、采摘和上市带来特别明显的影响。

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由于6月里有二十多种本地应季蔬菜大量上市,同时外地蔬菜的来货情况也比较稳定,终端市场里每斤2元上下的菜品不在少数。业内人士称,当前季节里的江城菜价总体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

多种菜品价格微降更亲民

6月23日,在汉口石桥一路的一家集贸市场里,满满当当的蔬菜摊位上,摆放着色彩多样的新鲜蔬菜,其中,各类叶片菜最受市民们的欢迎,几乎每位买菜人的手上,都提着时令叶片菜。

“天气还是比较湿热,吃点青菜就蛮舒服了。”在市场里,买了一把红苋菜和一把白豇豆的黄阿姨告诉记者,从上周的高温天气,到现在依然有些湿热的梅雨天气,家里每天吃青菜比较多,比较明显地感觉到菜价在慢慢变便宜:“最明显的就是这个白豇豆,上个月买的时候,最高要15元一斤,今天只要4元一斤。”

记者注意到,市场里的青椒、四季豆、茄子、芹菜、黄瓜、苦瓜、瓠子、薯尖等蔬菜的价格,普遍在每斤2元到4元左右,比月初时下降了0.5元至1元不等。其中,降幅比较明显的是白豇豆,与5月刚上市不久时的价格相比,现在便宜了七八成。

一位摊主介绍,白豇豆就是从6月开始大量上市,而且基本是本地出产,长度比外地货要稍微短一些,口感粉嫩,略带甜味,价格降得快,现在销得也快。

本地夏季蔬果进入采摘季

6月24日,在位于长江新区阳逻街道新堤村的武汉绿果果生态家庭农场里,各种时令蔬果长势喜人。农场主陶国民介绍,农场里种植的毛豆、白豇豆、茄子、辣椒、苦瓜、瓠子等夏季果蔬,正在步入集中采收季,每天源源不断地给武汉市场供给货源。

陶国民介绍,整个家庭农场的果蔬种植面积达到近500亩,专业种植户发展到100多户。以前种白豇豆没有掌握种植技术,每亩地顶多收2000斤,现在种植技术成熟,每亩的产量超过3000斤,而且一年可以种两季,每亩田的毛利润能达到万元左右:“现在正是白豇豆、茄子、辣椒等果蔬采收的高峰期,一天有超过10吨的菜品上市销售。”

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专家分析称,白豇豆属热带种植的蔬菜品种,因身材纤长白嫩又有看相,味道粉嫩又清甜,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武汉市农业部门引进试种成功,并在全市推广。按照规律,武汉6月中上旬的气温升高,较有利于白豇豆生长,所以白豇豆跌价属正常现象。在当前的季节里,武汉市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经开(汉南)和长江新区等新城区蔬菜基地都有白豇豆种植,产量较高,价格比较便宜。

武汉周边产地货源大量增援

来自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进入6月以后的三周时间里,武汉蔬菜市场上主要品类的菜价呈现出涨跌互现,跌价品种相对更大,价格稳中下降的趋势。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武汉本地蔬菜的出产量增大,同时又有周边地区的货源大量增援,拉低了部分消费量比较大的蔬菜的身价。

市场人士介绍,6月是蔬菜的盛产季,本地菜货源增多,进入市场的外地菜相对有所减少。由于武汉市周边的地市县,以及省外部分城市到了夏季蔬菜有自主生产货源,采购商就近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收货商和农户将蔬菜拉至批发市场来销售的话,反而可能卖不出比较满意的价格。这就形成了部分品种价格回落较大的情况。

此外,6月中旬过后进入到梅雨季节,气候条件不利蔬菜的保管和存放,市场上的走货会比较快,商户也可能会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让市民吃到更多平价菜。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