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如何继续,唯有“少年敢当”!

导读:近期,一档直接将年轻人与非遗一并纳入镜头的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引起笔者注意。从中,我们直面以往不曾多见的非遗瑰宝,感受年轻人守护传统文化的挚诚。在国风国潮兴起的当下,这样一档纪录片的出现,是年轻人心之所向的勇敢选择,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文化传承的光亮。这束光亮离不开节目真实独特的视角呈现,少年们传承中的勇于创新,更离不开来自品牌的助力与担当。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文/白芷

非遗传承之当下与未来,皆在年轻人。

然而,曾几何时,“高处不胜寒”的非遗是孤独,亦是遥不可及的,与年轻人的所喜所爱犹如身处不同平行世界。可喜的是,《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登场了!敦煌》等纪录片的出现,将非遗的魅力渐次铺陈落地,使之成为年轻观众的心头好。

于是,纪录片正成为传统非遗走向年轻人的重要传播介质。

近期,一档直接将年轻人与非遗一并纳入镜头的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以下简称《少年敢当》),引起笔者注意。从中,我们直面以往不曾多见的非遗瑰宝,感受年轻人守护传统文化的挚诚。在国风国潮兴起的当下,这样一档纪录片的出现,是年轻人心之所向的勇敢选择,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文化传承的光亮。

这束光亮离不开节目真实独特的视角呈现,少年们传承中的勇于创新,更离不开来自品牌的助力与担当。

动人呈现:

直击创作多元视角,真实才震撼

这是一档短小精悍的非遗纪录短片集。

每集十分钟左右的体量符合了碎片化时代大众的观看习惯及传播诉求。每期一个主题,从国风手作、新式竹编到独竹漂,这些看似冷僻,实则具象又贴合日常的非遗文化从节目缓缓走出。

首期我们就迎来曾登上米兰时装周的国风手工大神雁鸿,伴随《山海经》所载的“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的描述,雁鸿于烟雾袅袅中,边解读边绘图。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了古老的非遗文化花丝镶嵌的掐丝技法,随即节目呈现出雁鸿结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山海经》系列作品,其中的祷过之山头饰,摄人心魄。

很多喜欢国风的年轻人都会佩戴相应的饰品,这关乎穿搭生活、更关乎文化。而雁鸿所做的便是敢于创新,结合非遗工艺花丝镶嵌,让国风手作玩出新意,这既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在精雕细琢中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传播便是传承。

除此之外,从因身体“不同”到手艺“不凡”的竹编少年刁宽,让我们看到一棵棵不起眼的竹子如何在非遗竹编技艺的运用中变幻出精妙手工艺品;非遗绝技独竹漂传承者杨柳一遍遍在镜头前再现民族元素像京剧水袖等与独竹漂技巧的相融。

这种客观真实而又细致入微的呈现是这档纪录片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在观看真实情境的同时了解到不同的非遗文化及传承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人物历程、发展困境等。

如节目中刁宽师父所言,本来具备刁宽差不多技术的有四五个人,可其他人都放弃了,而这些人本应是竹编行业未来所剩无几的希望。寥寥几句话,可以感受到非遗传承的不易,而刁宽的坚守便显得尤为可贵;如杨柳的姐姐和妈妈为了杨柳的练习,组成后勤团队全力以赴,镜头下妈妈挑灯为杨柳缝补表演服装,让我们看到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

而节目中来自传承者们一手的解读和自述,又让我们真切了解和走近他们创作的当下及一路走来的内心世界。这种亲切感和可看性源自节目的毫不修饰和深入挖掘。

像雁鸿坦言,最开始不专业的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材料合适,但在不断练习中,即便受伤,也不放弃自己创新的道路,反而自成一派,任何材料在手中都可化为精美手作;杨柳也直言“手都泡白了,脚也泡白了”,还是觉得自己功夫不到家,七岁便开始学习独竹漂的杨柳意识到唯有意志力可以让自己咬牙坚持,即便受伤,但“路是自己选的,好与不好都要承受”,而“传承不止是传承,里面有使命,有责任也有担当”;刁宽则在竹编的这条路上,从一无所有,饱受偏见,到成立自己的竹编工作室,是对竹编的热爱,亦是不要再活在别人看法中,敢于走出舒适的魄力。

这虽是一部纪录片,直接、真实、客观。同时又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者,平和、亲切、准确地传达着动人的传承故事。从短短几分钟囊括的创作者成长路径和他们的一言一行,可以感受到,每个传承者一路走来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与乐。在这个层面,非遗的传承是技艺的延续,亦是人格的磨练和自我超越。

这是一档纪录片以多元视角切入,储蓄而来的激励人心的能量。

敢于坚持:

由简及精,是传承更是突破

同时,节目轻松的观感和节奏背后始终弥漫着一股简单但勇敢的力量。

这是因为,不同以往关乎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这档节目中每一期的主人公都是90后,在众多的职业机会中,他们选择与传统文化相守。而节目便瞄准这样一群人,体现着与年轻观众对话的野心与追求,更是对非遗传承后继乏力这一根本问题的关注,以期通过这样年轻态的纪录片,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传统文化的多样。

当笔者看到节目幕后的制作公司便觉得这种“不一样”不足为怪了。

《少年敢当》由知了青年制作,作为一家青年媒体公司,其一直专注于以年轻化表达做快时代的慢视频,致力于让中国文化潮起来,让年轻人喜欢上东方文化。

这非常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在今年百度发布的国潮报告中,90后以48.6%的最高比例成关注国潮国风的主力。而基于这样的时代潮流,知了青年打破了此类纪录片一贯的厚重感,不管从传承主体的选取还是布光、构图、音乐、色调、镜头调度等一系列呈现手法,都让节目中的传统文化充满向上的朝气和蓬勃感,满足着年轻受众的观看需求。

而节目在选题立意上,亦是别有考量。

以往很多纪录片多着重体现手艺人的作品及他们的成功,带来的是观众的仰视,或是有些纪录片着重体现传承的艰难,仿佛做这行只有苦。曲高和寡往往带来的是远离大众和生活的疏离感。

但《少年敢当》却另辟蹊径,更侧重于少年传承人在前进路上的热血努力,敢想敢为。他们抽离这份职业,也是鲜活的如同我们身边普通的年轻人,不同的是他们正以年轻的思维和韧性,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打破和创新,为非遗传承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像雁鸿会用儿时玩过的扭扭棒、易拉罐等意想不到的材料碰撞出异常华美的国风手作,会为了头饰效果考虑到常人忽视的面部妆容,也会在面对“用料低廉,为了噱头”的指责时,敢于从零开始,去拜师学习传统技艺。并在收获一定声誉后,敢于走出光环去尝试更为细腻精致的作品。

在开始别人都认为自己做竹编是不可能的刁宽,亦是敢于与命运抗争,用事实证明别人是错的。“我不会放弃,我认定的事情,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刁宽的宣言,让我们看到勇敢的少年,以不一样的果敢与坚定撑起古老非遗崭新的传承。

通过少年传承者们,我们看到传承与创新的和谐并进。

传承是对历史文化的弘扬,像每一位少年传承者都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练着基本功,刁宽从练习劈竹子开始,杨柳一次次摔到水中再爬起。正是这份敢于坚持带给他们传承的能力,而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带来唯有年轻人才能注入的青年文化,以此让非遗传承更具生命力。

敢于承担:

是缘起基石,亦是契合助力

这样一档关于少年与非遗文化的纪录片,是传承也是重塑,有着极强的文化指引和现实意义。

而在这之前,一档节目的成型离不开制作者在热闹的节目市场,势要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更离不开百多邦品牌对非遗传承者们的支持和守护。

这份支持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的可能性,更让我们看到百多邦一直以来鼓励年轻人不破不立,敢勇当先的品牌理念。如同其在《这!就是街舞4》中一脉相承的对年轻人敢于拼搏的支持,勇往无前的守护。

如果说一个品牌选择一档纪录片要来自莫大的勇气,那么百多邦和《少年敢当》更多归于内在的契合。从这个层面,百多邦是节目缘起的基石,更是节目中每个少年的心灵导师。

这种默契,体现在百多邦提倡的“受伤、困难都不是障碍,只要够敢,就能冲破一切”。

当刁宽一遍遍练习劈竹子,竹子将腿割伤;当雁鸿做手作被剪刀伤及手;当杨柳在练习旱地独竹漂重重摔倒在地时,是百多邦在守护着他们,如同密友、如同长者帮助这些少年擦拭伤口,给予信心与力量,鼓舞少年一往无前。

这种由外而内的契合是难能可贵的,既源自品牌和节目对非遗传承的共同使命和社会责任、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少年们勇于传承非遗的鼓舞。

这样的双向奔赴,也会让观者舒服,愿意相信来自节目与品牌的理念。同时,期望越来越多少年加入传统文化的守护,让非遗传承生生不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