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鸡蛋放进不同篮子里”,已然成为一家成熟新能源车企的惯用做法。
近日,据韩国《电子新闻》报道,小鹏汽车与韩国动力电池供应商SK Innovation(下文简称SKI)已达成供应合作,后者将为其提供80%镍含量的高镍三元锂电池(下文简称SK电池)。
此前,小鹏汽车的电池供应链已经经历了一次“分流”。 在SKI之前,小鹏汽车已将亿纬锂能确定为电池供应商。
被指“一次性付款”,宁德时代遭遇“供应分流”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有75.5%的动力电池由宁德时代供应,24.5%由亿纬锂能供应。在电池类别上,二者几乎分工明确,前者负责提供长续航、超长续航版本车型三元锂电池的配套,而今年3月小鹏汽车推出的标准续航版P7和G3车型,则装载由亿纬锂能所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包。
看似是两家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体系,但从实际生产、供货过程来看,二者几乎不存在相互替代、降低供应风险的作用.“一长一短”的分块式布局,使小鹏汽车依旧在电池领域受到很大程度制约,甚至有传言称,作为公司CEO、董事长的何小鹏,曾多次前往宁德时代亲自“蹲守”、“催货”。
尽管没过多久何小鹏本尊便起身辟谣,但宁德时代的强硬,也几乎是上、下游企业们有目共睹。
有投资者表示,此前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中,车企一直通过分期结算模式购买电池,但今年却突然演变为一次性全部付款、承包生产线等方式,导致多数主机厂商的现金流承受了巨大压力,而寻求多方位的供应商选择,自然是避免受制于人的最好方法。
伴随SKI的加入,小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电池供应商的多元化。具体来看,SKI所提供的80%镍含量的高镍三元锂电池(或将是NCM811电池)将有可能应用于长续航、超长续航版本的小鹏P7、P5等车型当中。
目前,小鹏汽车并未透露关于SKI电池的应用形式。毕竟业内已有威马“多厂商电池混装”所造成的口碑隐患,尽管SKI在技术方面已相对成熟,但具体采用两供应商电池混装的方式,还是继续此前的分车型供应,还是需要等待小鹏汽车的衡量和官宣。
提前占位,小鹏汽车“预谋”产销破万
随着电动汽车需求的增加,对于小鹏汽车而言,分摊日后终端销量进一步攀升的产能压力,是引入新电池供应商的最大目的。
今年7月,小鹏汽车交付量达7,214辆,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超7千。1-8月,公司累计交付新车45,992辆,同比增长334%。具体车型来看,小鹏P7当月交付量达6,165辆,连续4个月创历史新高。9月,全新改款的小鹏G3i将进入规模交付阶段,小鹏P5也将正式上市并在10月开始对外交付。
现阶段,小鹏汽车已进入产品的快速上升期,多款车型的快速换代、革新,势必带来未来销量的增长和产能需求的提升。自8月起,小鹏汽车肇庆工厂已将生产班次调整为双班轮换制,同时,在建项目方面,肇庆工厂二期扩建项目已经启动,明年上半年内,肇庆工厂设计产能将提高到每年超过20万辆,而广州工厂预计明年第三季度也将正式开始量产。
“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我们在四季度的交付量会不断提高,并期望突破1.5万辆的月度峰值。”何小鹏的大胆预测,也印证了小鹏汽车对销量的自信以及对“稳定生产”的需求。
与其说SKI是对供应的补充,倒不如说是小鹏汽车的“未来替补”。
合伙亿纬锂能,SKI打入中国市场
挑战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是此次合作中SKI最显著的标签。但事实上,身处在一个规模效应高、龙头垄断趋势强的行业之中,个人英雄主义远远抵不过强强联合的“斗地主”。
无论是资本还是产能角度,此次SKI与小鹏汽车的合作,似乎都少不了亿纬锂能这位“合伙人”的牵线搭桥。
去年12月,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引入SKI作为战略投资者,SKI取得亿纬集能49%股权,双方正式形成资本交集。
此外,产能建设方面,双方先后合资了SKI动力电池盐城基地项目一期、惠州工厂软包电池产能建设,同时,5月17日,SKI、亿纬锂能、贝特瑞三方联手,对常州市贝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注册资本由500万元增加至19.544亿元。
比起大众、本田等主机厂为稳定产能而进行的入股,SKI入股亿纬锂能等目的更像是希望挑战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行业格局。
在中国市场,通过与亿纬锂能的联合,一方面双方可以通过产能共建、共销的方式提升产品及价格竞争力,增强对抗宁德时代、LG化学等第一梯队企业的实力。而另一方面,作为国内本土企业,亿纬锂能的融入也将帮助SKI进一步拓展“人脉”,提升其软包电池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