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已经负收益,最近还是存款香!”一位朋友向中证君表示,最近想要多买点存款产品。
在近期基金收益率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已有普通投资者将基金赎回,转而购买中小银行的周期付息和短期存款产品。这些存款产品利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由于部分银行的存款产品已不对异地客户开放购买,有储户甚至想出“打飞的”购买高息存款的方法,为其命名“旅游存款”。
储户打起“游击战”
上述这位朋友的情况并非个例,近期中小银行的周期付息和短期存款产品颇受青睐。某城商行理财经理也表示,相比基金,近期存款产品卖得更好。
今年2月,央行将周期付息产品列入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并提出禁止地方法人银行开办异地存款。此后,多家中小银行纷纷对存款产品进行限额、下架、降息等调整,还有银行的存款产品不对异地客户销售。
在此背景下,一些储户为了得到高息颇费心思。有储户打起“游击战”:下载20余家银行的APP,每天观察热门存款产品有无额度,甚至每天凌晨起来操作。
有储户提出“旅游存款”的方法,称可在旅游过程中,实地“考察”当地的高息存款产品,并顺便购买。
某储户自嘲道:“存点钱比买基金股票还伤脑筋!”
高息伴随高风险
“周期付息产品可理解为银行每个周期(如每月、每季度等)按约定的定期存款利率向储户发放利息。短期存款产品可分为1天、3天、7天等期限的存款产品。付息周期越短,实际年化利率越高。”某中小银行理财经理介绍。
该理财经理算了一笔账:若储户存入100万元年化利率4%的一年期存款,每3个月付一次息,本息滚动,实际年化利率达4.06%。
在长期存款利率不断下行背景下,既能得到高利息收入,又能灵活周转,还能保本保息,周期付息和短期存款产品是许多储户的“宝贝”。有储户称,可拿利息用来偿还房贷或购买基金。短期存款产品还常被当作短期闲置资金的现金管理工具使用。
不过,从更高层面来讲,高息存款产品本质上存在利率问题和风险问题,对银行的负债端形成压力,也不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金融体系稳定。
高息揽储是无奈之举
在储户“追捧”高息存款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小银行高息揽储的窘境。
在华北某城商行部门经理赵军(化名)看来,高息揽储是一些中小银行的无奈之举。“一是品牌影响力有限,靠低息很难拉来储户,只能靠高息揽储;二是规模增长冲动,部分银行高息揽储和高息贷款并行;三是为了应对流动性风险,拼命拉存款。”
某民营银行人士张雅(化名)称,在互联网存款、异地存款等业务被禁止的情况下,中小银行亟待探索更加长远的发展模式。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中小银行应回归本源、立足本地,不断提升客户服务,加强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创新各类存款产品,通过留住客户来增加和稳定核心存款。
“银行存款端的压力减轻了,自然会降低客户在贷款端的压力。”业内人士称,从大趋势看,高息存款产品会越来越少,储户应积极探索存款以外的“理财之道”,可将国债、大额存单、固收类理财产品等作为存款的替代品。
编辑: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