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一个人一生都不外出打工赚钱,那么这个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就是家里有矿,不然怎么能如此的豪横。不过也有例外,包青天的第35代后人虽然从不打工赚钱,却一直做着一件事,一件让人敬佩又感动的事。
差点绝后
包拯是历史名人,在民间的口碑也是极好,因此包拯的后人一直都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千年间不曾间断。不过大家或许不知,当年包拯差点绝后。
公元1054年,包拯唯一的儿子在结婚后的第二年因病去世,没多久孙子也夭折于家中。无奈之下,延续香火的重担又落在了已经55岁的包拯身上。
可是时间一晃就过了4年多,妻子董氏的肚子一直也没动静。此时别说包拯,就是董氏也是心急如焚,多次劝说包拯纳妾,可包拯碍于夫妻情深,一直都没同意。
为了生养大计,董氏也顾不得这么多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自己的陪嫁丫鬟一起伺候包拯,也算是多一分希望。在多方劝说之下,包拯总算是勉强地答应了。
你别说,丫鬟很争气,在包拯59岁时怀上胎儿,虽然中间出现些许波折,但好在有惊无险,最终生下一个儿子。
包拯老来得子,那种喜悦之情真是无以言表。为庆贺自己延续了香火,故而给儿子取名,包綖。
可以说,如今所有的包拯后代,都是包綖一脉。
家族传承
生下儿子之后的第5年,包拯与世长辞,留下了一家老少。一些奸臣看到包家无人做主,就打起了坏主意向皇帝诬告陷害,说包拯为官时多有不轨之举。
皇帝听闻非常气愤,不过碍于包拯在民间的威望极高,因此派人暗查此事。
可是几番暗查下来,并没有发现包拯在为官时有任何的不妥。为此皇帝将诬告之人发配充军,此外还专门重修包氏祠堂,以表彰其功绩。
不过奇怪的是,包氏祠堂没有按照民间堂门朝南的习俗建造,而是少见的坐南朝北。
原来包拯痛恨奸逆佞臣,如果自己的后代入仕为官后,一旦走入歪门邪道,就不得放归本家,不能葬于祖坟,更不能供奉祠堂。因此在修建包氏祠堂之时,包拯将祠堂大门放在北边,以表其心。
包拯的后人也都很争气,虽然后世之人多入仕途,但鲜有佞臣,基本都是两袖清风的清官。
后人何在
时光荏苒,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千多年,包拯的后代也都散落到了世界各地,其中有一支就生活在浙江顺泰的一个村中。当然,这里也是包氏祠堂的所在地。
不过由于他们都生活在农村,迫于生计问题,他们大多都外出打工,村落里也多是孤寡老人和留守的儿童。
由于之前连年征战,再加上经济不好,所以包氏祠堂也已经很久都没有得到修缮,以至于破败不堪,让人难受。
祠堂是家族的见证,是家族的根本,如果继续下去,祠堂就有坍塌的可能,为此一个叫包先良的人决定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也是包拯的第35代后人。
自他从了这个想法之后,没有木头,他自己上山去砍。没有砖瓦,他省吃俭用掏钱购买。除了平时农耕,其他的时间他全都用在了修缮祠堂上面。
眼看着族里其他的人都在外面打工赚了钱,可他也不为所动,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修缮祠堂上,一生都没有离开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包氏祠堂在他的精心管理之下,已经焕然一新,已经没有了往日破败的景象。
祠堂大变样后,也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在传播效应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知道了包先良的事迹。
当人们询问他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时,他笑着回答大家,说包氏祠堂是包家的根,也是祖先的精神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作为包拯的后代,他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但起码要守住自己的根。
是啊,守住自己的根,让历史被更多的人看到,这不仅是包先良心中的理想,也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理想。
参考资料:《宋史》、《包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