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彭欣怡 北京报道 “防治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是饮食、运动、监测、药物、宣教,到现在也不过时。”近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内分泌糖尿病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鹿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反问:“但怎么让病人‘管住嘴、迈开腿’是一个落地的问题。以血糖监测为例,医生告诉病人应该测,但是怎么能落地检测?”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的原因,如鹿斌所指出涉及饮食、运动等自我管理、治疗多方面因素。新版IDF地图数据显示,过去的10年间(2011年~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4亿,增幅达56%,其中约7283万名患者尚未被确诊,比例高达51.7%。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也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
糖尿病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也加重了疾病负担。慢病管理对“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但慢病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轻松。如何解决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管理的破局之路又在哪里?
数字化技术持续监测患者血糖变化
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管理的疾病,吃同样的药,管理与否的血糖会差很远,管理以后甚至可以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的糖化血糖蛋白。“美国有一个专门的平台进行院外的管理,病人所有的血糖数据上传,医生利用互联网系统在管理他们,他们这种平台对在家里的血糖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糖尿病患者常用的检测血糖的方式是指尖血糖,但对患者来说“体验”并不好。
李延兵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患者用指尖测血糖有两大痛点,一是痛苦,另一个则是容易遗漏。“一天最多能测量到7-8个点,病人很痛苦,不可能长期这样给病人监测。另外它会遗漏一些重要的时间点,比如说晚上睡觉时,另外,测的血糖刚好是餐后2小时,但实际上峰值可能在饭后1小时或者3小时,就会错过了这种高血糖时刻。饭前低血糖时间点也可能错过。”
“如果我们有扫描式的葡萄糖监测系统,就可以连续不断地监测病人的血糖,可以24小时、14天连续不断地测量病人的血糖,将患者血糖的所有峰值和谷值的情况纳入其中,并根据测量到的血糖信息计算平均血糖可以预测糖化血糖蛋白的水平,还可以利用信息计算血糖达标时间,辅助血糖总体管理。” 李延兵向21世纪经济报道提出。
“希望将来这一款产品能够完全取代指尖血糖。就目前而言,葡萄糖的持续监测主要是看趋势,真正取代还是要把它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这可能对血糖精细化管理非常有帮助,既不增加病人的痛苦,也降低病人的费用。”李延兵表示。
目前,在血糖监测方面,相关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持续监测患者血糖变化。
如在第三届进博会上,雅培推出了可以测量动态血糖的数字化产品瞬感宝。而在第四届进博会上,雅培推出了数字化产品瞬感通和瞬感云,前者可以让亲友和医护人员可以实时看到患者的血糖变化,帮助和督促病人进行血糖管理;后者是一个基于云端的全方位的动态血糖报告系统,消费者或病患可以通过手机把动态血糖信息传入到云端,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医护端下载所有他管理病人的动态血糖报告,从而实现一个远程问诊和远程糖尿病管理。
寻求糖尿病经济解决方案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环,而糖尿病管理中一体化管理落地也是个重要问题。
在鹿斌看来,一体化管理要求管理的因素是清晰的,各因素中的参数也是清晰的,然后让这个参数能落地。以血糖监测为例,医生告诉病人应该测,如何落地。“一体化管理中需要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预防器官衰竭,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事实上,对糖尿病的一体化管理需要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着手。这个过程中,需要医院、政府机构、科技公司等多方的参与,为慢病管理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据了解,在今年进博会上,雅培与国药集团达成合作,将在青岛崂山区创建国内首个“雅培瞬感图谱解读中心”,该中心依托国药集团和雅培专业的医疗资源和便捷优质服务,建立国内乃至亚太地区领先的“慢性病管理大数据中心”,根据患者的检测和诊疗数据分析,给予患者专业和个性化的诊疗建议,并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反馈对雅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提升,在助力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同时,也减轻三级医院的负担。
雅培糖尿病业务中国大陆及香港总经理郭晶表示,医院难以满足糖尿病患者全部的解决方案,雅培希望通过技术打通从医院到居家到互联网医疗整体技术层面,解决这样的社会化难题。在居家场景中,上述“雅培瞬感图谱解读中心”可以提供专业的动态葡萄糖图谱解读服务,助力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居家进行高效的血糖监测;在医院场景中,“扫描式葡萄糖监测中心项目”通过建设动态血糖监测规范化体系建立从入院到复诊的标准化管理流程,提升临床科室的血糖监测及管理水平。
除了上述问题外,糖尿病患者还面临着疾病经济负担等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数量逐年攀升,很多糖尿病患者还伴随眼、心血管等并发症。天津大学吴晶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既往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糖尿病的直接医疗支出高达6210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占比高达95%。
美国医药分析机构IQVIA计算结果更进一步显示,在现行管理模式下,我国糖尿病的直接花费6210亿元人民币,主要包括5930亿元的并发症治疗费用和280亿元的糖尿病治疗费用(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未经治疗的糖尿病人群则会因为并发症等情况产生更多医疗成本,估计为11220亿元。
基于此,郭晶指出,国家医保每年真正对于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本身自身管理的费用实际非常低。做好前期的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帮助国家减少整个医保对于糖尿病整体的支出。
据雅培在今年进博会期间发布的《雅培瞬感卫生经济学研究报告》显示,瞬感动态血糖监测相较于毛细血管自我检测(SMBG)或床旁血糖即时检测(POCT),对I型和II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策略。科学的血糖管理可以更好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减少患者以及医保的费用支出。
在复旦大学陈英耀教授看来,卫生经济学评估作为一项重要技术评价工具,可以通过对药品、耗材等进行多维度的客观评价,为医药技术的使用及支付决策提供证据支撑,对医保报销政策的制定以及医院管理的实践决策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沛也指出,新技术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帮助解决多方平衡的问题,解决新技术的定价困难与有限资源分配问题。“除了支持定价以外,采购、支付、监管、资源分配等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卫生经济学工具。同一个治疗领域,比如糖尿病,可能有若干个产品,就必然面临着医保资金资源分配选择的问题。除了谈判过程中需要借助这个工具,监管、分配、支付、定价、采购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基于卫生经济学的结果,提供科学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