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要解读的书是一本经典小说,当然也是经典作家所写的。这位作家是米兰•昆德拉,捷克裔的法国作家。他1975年才从捷克流亡到法国,用法文写作,当然他前面用捷克语——他的母语——来写作,只是后来他不用捷克语写作,转而只用法文写作了。他也认定自己为法国作家。现在我们来谈一谈他的经典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有不同的版本倒过来翻译为《不能承受之生命之轻》,以下简称《轻》。
轻,不是轻浮的轻。
这本书写成于1982年,直到1984年才用法文出版。他先是用捷克语写成,然后才有英文版和其他的版本。在这本书以前,昆德拉也写了其他的小说,《玩笑》《笑忘书》《生活在他方》《生活圆舞曲》等,但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本书确定了他大师级、殿堂级的地位。
米兰•昆德拉透过这本书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尊严、权利。他带我们思考:到底我们能有多大的自主的权利,安顿自己在世界,在宇宙,在整个生命河流里面的位置?这部作品是他最畅销的书,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出版这本书之前,他只是小有名气,出版这本书之后,他才声名大作。
昆德拉曾经说,出名这件事情,当时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因为名气侵夺了他很多的时间,他要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要不断地回应别人对他的评论。但到了后来,他懒得回应了,因为人越出名,有时候越不稀罕回应。所以他说,如今,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
他曾经打过比喻:成功就像一场可怕的灾难。比一个人家里失火还要糟糕。因为名声会将灵魂的空间全部毁掉、吞掉。
这本书问世的时候,我还在大学读书,那时候年轻,当时听大家都在讨论这本书,我就买来看,一看就着迷了。
这本书不难读,毫不艰涩,有时候西方翻译小说很难读,不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虽然翻译真的很难解。有时难懂,只因有些大师本身的写作方式,就有一点让你故意读不懂的感觉。感觉好像他们是在跟读者过不去,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太复杂,必须用复杂的方法来表达。这类书你可能看十页,然后就睡着了,勉强睡醒了,刷牙洗脸,再看十页,又睡了……
可是昆德拉的书好懂,这本书就是个经典的例子,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惊叹,一边笑,一边感慨。你们会开阔眼界,会反省什么是爱,什么是性?性的内涵是什么?性里面的自由在哪里?性里面的暴力在哪里?像《轻》里面有很多对性的描述和思考,比方说,里面会提到“缺乏了暴力的性完全没有意义”;性的快感,与其说来自动作,不如说是来自幻想和想象;性的暴力既是对别人的暴力,亦是对自己的暴力。
还有,性可以帮助你探索生命。比方说,里面写到一个女人萨比娜,一个很喜欢和不同的男人上床的女人,不断追求性爱快乐。她对性的看法是,她和不同的男人在床上裸体的时候,最想看的不是对方的身体,而是自己的。在性爱里面,她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展开,从而让对方接近。这时候,不仅眼睛会看到,心理上也更能理解自己的身体所传达出来的欲望。因为一个有欲望的身体和一个没有欲望的身体所展现出来的美学和形态是不一样的。她最享受这样的过程,当然她也享受爱情。性的欲望给她带来自主的权力,还有自由。
用昆德拉的说法是,性爱里面所感受到的那个“轻”,轻浮的,轻轻的,没有重量的轻,轻从“重”里面解放了存在的意义。“重”,有人说是沉重、严肃,但,重量真的是好的吗?轻浮真的是不好的吗?轻浮是不是也代表了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希望,而有了自由,你才能往上升华,才能飞起来,才能轻飘飘起来?昆德拉通过他的故事让你思考这些问题。
可是,反过来说,轻真的那么好吗?问题是,有了轻以后,有了自由以后,你怎样去安顿、处理呢?怎样追求自我的真善美?《轻》透过精彩的叙事引导我们一起思考。
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小说,而且这书很易读,有时候是讲故事,讲情节,有时候则是作者本人直接跳出来高谈阔论,像现代的视频弹幕一样,提出了或好玩或深刻的作者点评。所以,读这部小说,仿佛一位有智慧的大师陪你说话。我们经常说金圣叹点评四大奇书,很值得看,但不妨也读一些有智慧、有幽默感的外国作家的点评,昆德拉就是这样有趣的作家。
初读这书时,我20来岁,直男癌,当然对于浪漫爱情、性自由、反叛、抗争等议题特别敏锐、特别爱看。比方说主人公托马斯,经常乱搞。他说每个女人99%都是一样的,“我只是想追求、探索、解开那每个女人的百分之一的不同在哪里?”
20多岁的男读者,像当时的我,当然一看到这些情节、评论、思考就眼睛一亮了,荷尔蒙出来了,马上读。我还记得自己一天没动,吃了三个盒饭,早中晚,一口气把它读完,然后,脑海里好像有很多声音在说话、在翻腾,思考变得很不一样。后来的几十年里,在生命的路途上,偶尔也会回想起里面关于性爱、关于自由、关于权力的思考。这本书让你在不同的年纪去读它,往往有不同的解读的角度跟感想。接下来大概讲一下故事的情节。
基本上,《轻》就是讲两个男人,两个女人,还有一条狗的故事。这两男两女关系很乱。当然小说中的人物不止这两男两女,可是以他们为主。小说主人公就是上面提到的托马斯,他是个医生。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捷克布拉格。我们知道“布拉格之春”有许许多多抗争,但都被苏联压制了,主人公也因为政治小问题,阴错阳差闯了祸,打乱了生活。
他妻子是个摄影家,艺术家。他固定情人是一个喜欢透过欲望来探索自己身体的女人。他妻子也有自己的情人,是教授弗兰茨。而这个教授也是有妻子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渣男。这几个渣男渣女各自追求自己的情欲,乱七八糟。主人公的情人曾说:“我喜欢背叛,因为背叛就是探索生命里面的未知,是探索尚未知道的那个部分,尤其是探索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欲望。”
所以说,背叛是个好东西。甚至,有时候为了强烈地去感受自己的探索快感,你没法不背叛自己。明知道背叛不对,但还要背叛,而且找不同的男人,然后再回到原来的男人身边。她就是这种肆无忌惮为自己而活的女人。
但主人公也有爱的一面,他很疼爱妻子。故事到了最后,主人公受到了政治的压迫,可是他也有所坚持。他不像许多人一样签这个声明那个声明,有时候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有时候只是为别人着想,为了他的妻子,为了他的情人,不想连累她们。他和妻子后来住到了乡下,带着一条狗。后来那条狗死掉了。故事发展到最后,他们也死掉了。
昆德拉写这本小说用了音乐的思考方法,他觉得小说和音乐一样,最重要的艺术成分在于“对位”。这是他对小说看法的重点,等于是昆德拉的小说美学。他深信小说是不得了的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综合体,是美感,也是理性。昆德拉曾引述另一位作家的说法:“小说是人类对世界整体表示怀疑的最后一块宝地。”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动人。
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怀疑:眼见的这些是真的吗?不管是眼见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好像密不透风的、自圆其说的各种生活层面上的说法现象,是真的吗?是完整的吗?是真的逻辑分明的吗?只有小说家能够透过细节的想象和文字的再现对所谓现实提出怀疑。所以说,小说是怀疑世界“整体性”的最后一块宝地。
对昆德拉来说,小说的核心学问在于:准确地呈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你通过小说情节,去点出生命里面只有通过虚构才能去探索种种不可知的、可能的真相。真相永远不止一个,甚至,小说迫使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事实?确实有真相和事实吗?
我们对于事实和真相的追求,其实有时候是一种虚构的欲望,小说可以帮助我们来反省这个问题。小说里面,人的各种想法,故事对白,甚至小说人物的梦,有助我们重新解释生命。这是昆德拉的小说美学和他对小说意义的认定。
昆德拉认为小说艺术有三项关键要素。
第一个是要彻底地去除“非必要”的东西,这是为了掌握现代世界的复杂性,而又不会失去结构上面的清晰清楚。必须把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去掉,不管是思考还是语言。
第二个是追求小说的“对位性”,跟音乐创作一样,追求对位,可以把哲学、叙事、理想放进同一首曲里面,各有不同的部分,却又彼此不可欠缺,不可失去彼此。各元素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比方说《轻》,作者讲了大概2000字托马斯的生活怎么样乱,然后中间又跳出来昆德拉自己的梦或者说自己的评论,然后突然又跳了3000字托马斯的情人跟另外一个教授的关系,或者喝咖啡或者谈事情,或者拍照看电影,然后又跳出来1000字昆德拉的引述,谈不相干的历史中的一些人物和对话。看起来这些情节互不相干,其实它们都像音乐,互相暗暗支撑和推进。这是小说在对位法上的一个写作策略,看起来好像支离破碎,但其实是非常深刻的一种表达方式。
第三个是他期待小说美学具有“随笔感”,小说可以有不同的系列和层次的反讽,不必刻意宣称要传达什么绝对真实的信息。可是,你其实是引领你的读者去思考去观看去感受生命的各种信息,追求每个人心中的不同想象。不仅是《轻》,昆德拉的其他作品都是这样的一种写作风格。昆德拉自己说:“我这辈子最渴望的是什么?就是把极端严肃的问题和极端轻薄的形式来结合。”他就是在这种基调上面来开展他的小说的创作。所以,读昆德拉,不能只读一本《轻》,因为他每一本书的母题基本上都是相关的、互相切换的,甚至连书名都可以取代。对他来说,创作是怀疑世界现实的“整体性”,但创作本身,自成“整体性”。
昆德拉的小说,反复强调一组母题,其实说来也就是这本《轻》里所表达的轻重、灵魂,肉体、伟大、卑微。还有特别在情节里面多次提到的粪便和媚俗。什么叫媚俗?媚俗就是对于粪便的否定,不承认这个东西就是媚俗。媚俗有它的美学,可是媚俗就是不承认有大粪的丑恶。
昆德拉在小说里提出了各种的思考角度,并且追问: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这些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这是昆德拉在不同的小说里面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刚才说不能只看他的一本书。其他的小说,如《玩笑》《笑忘书》《生活在他乡》《不朽》《生活圆舞曲》等,其实都在处理这些主题。这让我想起伟大的欧洲导演桑•雷诺瓦,他说过,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不管他一辈子拍了多少部电影,其实他只是在拍一部电影。昆德拉也是一样,他处理的就是那些困扰他的,界定他的,也帮助他的,去面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那几个少数的关键议题。当然,你可以倒过来说:唉,那么我能不能说读完一本昆德拉等于读了所有的昆德拉?那好吧,假如你要这样读一本就够了,那就只去读一本,但我保证,你一定会错过太多精彩的昆德拉。
当我读《轻》的时候,除了那些谈论什么叫存在,什么叫轻,什么叫重的意义,这些无形的抽象的议题以外,我还很喜欢很多情节里的“小装置”。小装置,小物件,小东西,小人物或者小生物,昆德拉透过它们来展现生命的意义。比方说,书里面有一顶欧洲流行的古典圆礼帽,有一次托马斯跟她情人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了那顶帽子,那顶帽子是情人的祖先留下的遗物,是她父亲留下来的遗物,她穿着像维多利亚秘密类的内衣,戴着那顶帽子在镜子前面左看右看,然后,托马斯慢慢走过去。他们互相拍照,戴着那个帽子做爱,非常暧昧。
后来我特地为了这本书去布拉格旅行,因为这个故事毕竟发生在布拉格。后来我写过一篇小文章,标题是“托马斯先生,你在哪一扇窗的后面?”那篇小文章是我想象在哪一幢老房子的木窗木门后面,此时此刻,其实托马斯正在跟他情人裸体。女的穿着内衣,还戴着那顶圆礼帽,热热地做爱。我透过幻想去体会那种浪漫的感觉,可是昆德拉想写的当然不仅是浪漫,也不仅是色情或者情色,因为它里面有说这顶帽子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权威,象征一个传承。那是一个沉重的东西,可是在一个沉重的东西上面,他们找到最轻的快感,轻到可以飞起来,觉得好像整个人变得不一样了,彼此用着陌生的语言在说话。
昆德拉把圆礼帽之类小装置、小物件穿插在他的小说里,还有小生物,像书中的那条狗。故事近尾处,托马斯变乖了,跟他妻子归园田居,后来家里的狗死掉了,它的最后一个微笑,很温暖、很温柔,象征了他们两个人对于生命意义重新找到和谐。可是,这又是那么哀伤,这里躺着一条温柔的狗,居然会带着那么好看的笑容而去,那么,是不是说,生命是不是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找到解放?死亡代表什么?在死亡面前,你生命中的种种灾难是什么呢?
昆德拉先生还说到梦。比方说,有一组剧情说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做梦见到飞机场有三个男人,好像警察,他们在追着她丈夫,然后,她老公倒下了。倒下之后怎么样?身体缩起来,缩到最后变成一只小小的兔子,其中一个男人把变成小兔子的他交给了她。她把那个兔子放进自己口袋,好像很安全,可是也很哀伤。昆德拉严肃地指出:恐惧跟哀伤不太一样:恐惧里面没有美。恐惧是我们看到一种未知事件的爆裂强光,很恐怖。相反的,哀伤必须以我们知道为前提,里面是有美感的。在哀伤里,我们会发现世界笼罩在一片蓝色的柔光之中,万事万物从来不曾如此美丽。
那这个梦其实也是特蕾莎的隐隐愿望,就是让她丈夫变成一个根本不是自己的自己。这就可以说起我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里读《轻》会有不同的感觉。
我年轻时读这本书,主要把它当作浪漫故事来读,但后来几十年自己也经历了从少年到中年到现在中老年的各个阶段,现在50多岁了,尝过婚姻和爱情关系里的种种高兴、狂喜、悲哀、失望、伤害、背叛,所以,对于小说里的某些场景对白有了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感觉。以前忽略的,现在觉得深刻。以前视而不见的,现在觉得突出。
比方说,书里写一个教授弗兰茨和一个年轻的女学生交往。昆德拉说,弗兰茨这个可爱又老实的教授,抵挡不住自己的中年危机,掉进了一个可怜的姑娘的手掌心,她甚至说不上漂亮,但是一个50岁的中年人弗兰茨却为了一个年轻的肉体而出卖了灵魂。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弗兰茨为此受了多少苦,当然其实他的妻子受了更多的苦,后来,弗兰茨死了,他的妻子就从他的死亡中找到轻盈的快感,却又同时找到“永恒的夫妻的哀鸣”。很悲哀。
昆德拉还说,弗兰茨死前不需要再说谎了,因为,男人在死前就只想见到妻子,他对她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用眼神向她表达了感激,他的眼睛向她请求原谅,而她,也原谅了他。
这些都不是年轻时候的我所能理解的,现在却可以理解了。可是,可以理解了又怎么样?世界上好多事情是回不去的,一如小说中的弗兰茨。只好等下辈子重来,做个好人,就像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最后一句话,“那个男主角,振保,第二天睡醒了,改过自新,又是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