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关于《诫子书》,大家熟知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除了诸葛亮,很多古代名家都写过这类家训,劝诫兄弟子侄修身养性、治学做人,读来发人深省。
欧阳修 《诫子书》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译 文
隐藏自己的才华不显露这是聪明的做法,在静默中涵养自己的精神就会平安无事。韬晦的目的是储备积蓄以备来日之用,平日的静默才能应时而动。善于储备积蓄者来日才能用之不竭,善于平日的静默者应时而动才能用之无穷。这就是君子修炼自身和治理天下的要诀,秉性与此相近者容易掌握这种本领。
诫勉几个儿子,玉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材,人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掌握道德、学识、义理。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怎能不慎重考虑呢。
解 读
这篇诫子书有两个内容,一是要求诸子不要露才扬己,要做到静默善蓄。这样才能做到应时而动而且用之不竭。欧阳修把精于藏晦和善于养神提升到“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的高度,这是基于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的。
第二是强调学习修身、领悟儒家道统的重要性。作者以“玉不琢不成器”作比,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比一般比喻更超出的是,作者还进一步从反面也以玉作比: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就体现文章大家与常人的高下之分了。
欧阳修不仅是这样教育子女,他自己也是淡泊、守拙,从不露才扬己。晚年一再要求退休归隐,如愿后安居颍州,自称“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居士,按他自己的解释是:家藏一万卷书,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这个老翁,很淡泊,也很低调。但就是在颍州,他写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可见他并不是无为,只是不愿露才扬己罢了。
他的儿子欧阳发在他的教育下,也成为一位务实谦逊的学者。据《宋史》本传记载:欧阳发,字伯和,少好学,师事北宋理学先驱、“安定学派”创始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得古乐锺律之说”,然后继承其父金石学上研究:“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以父恩,补将作监主薄,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可惜天不永年,四十六去世。苏轼有哭祭之文,称欧阳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按:伯喈,蔡伯喈,汉末著名学者、书法家;茂先,西晋张华,字张华,著名学者,以谙熟历代制度文物著称)之流也”。
王僧虔 《诫子书》
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帷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
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己切,岂复关吾邪?鬼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
译 文
衙门中也有年少就负有美好声誉,不到20岁就超越清贵官级的官员。现在我们王家子弟(靠门荫制度),优秀的犹如龙凤,低劣的也像个虎豹。但失去荫庇,这些子弟还能成龙成虎吗?何况我不能为你们荫庇,只好靠你们自己努力了。世上有人身为三公这样的高位,却默默无闻;有人出身贫寒就是个平民,却能让公卿拜服。有的虽为父子,或贵或贱,差别很大;即使是兄弟,有的名声好,有的不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有的读了数百卷诗书,有的不读书的缘故。我就是读书太少今日后悔莫及,但愿你们以我为前车之鉴!你已经三十岁了,此时正要去朝廷做官,又兼有老婆孩子的拖累,你的性情会受这些俗务所拖累,怎么可能像少年时那样不预外事专心读书呢?只能在处理世务中不忘学习,以此渡过一生。
希望你能三思,不要忘记我这番训诫。你还要敲打管束弟弟王志等人,希望能有万一之得。在我未死之前,希望能看到你们能有所成就。上面这番训诫不知对你们有没有补益?其实这只是关系到你们的切身利益,与我究竟有多大关系?我一旦死去为鬼,只会爱坟四周的深松茂柏,哪里会知道后人的之事!只是因为你有所感触,我才将心头的思虑告诉你。
解 读
王僧虔,琅琊临沂人,刘宋和南齐时的官员、书法家,官至尚书令。王僧虔有四子王慈、王志、王彬、王寂。这封诫子书是写给长子王慈的,王僧虔写此书告诫王慈如何做人,如何立志,如何对待贫困,如何在百忙中不忘读书学习。
这篇诫子书的意义在于:其一,王僧虔出身世家,为东晋宰相王导的玄孙,尚书令、散骑常侍、著名书法家王珣的曾孙,曾祖是“书圣”右军将军王羲之,祖父王珣官至尚书令加散骑常侍,也是著名书法家;父亲王昙首为太子詹事、侍中。长兄王僧绰为侍中,掌机密事。伯父王弘位至司空车骑大将军,还有个有名的侄儿王俭也位至司空。但这样一位出身世家,靠门荫制度数代显赫的王氏家族一员,却告诫儿子“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的原因就在于自己是否努力,是否修身,是否进德。这样的认识在盛行门阀制度的南朝是非常难得的。众所周知,自汉代以来,实行门荫制度,到了曹魏,又推行“九品官人法”,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种极不正常的政治生态,受到许多有才华、有志向之人的强烈抨击。左思在诗篇《咏史》中就发泄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的强烈不满。所以王僧虔这种看法无疑是进步的,具有时代意义。
其二,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掉学习,忘记修身。书中提到王慈“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不可能像少年时那样一心读书,但在处理世务中要不忘学习,坚持终生。这在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要说的是,王僧虔教子做人处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先做出榜样:王僧虔为人谦和,做人低调,注重学养,不求闻达,他当了太子舍人后,退避沉默,很少交际。他的好友袁淑常常慨叹说:“(王僧虔)文情鸿丽,学养深厚,却掩藏光辉,使人不能窥见,即使是魏阳元的射箭,王汝南的骑马,也无法超过。”他在地方官任上为官清简,无所欲求,也不经营财产。世祖(萧赜)做皇帝后,王僧虔由于患风疾打算上表请求解职,正赶上皇上任他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僧虔对兄子王俭说:“你在朝中受到重任,不久将会享受三公一级的待遇,我如果再接受这个职位,一门中便有高官,这要不得”,于是坚决辞让不接受,皇帝于是允许了他的请求,改任他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宾客中有人问他坚决辞让的动机,王僧虔说:“君子担心的是没有德行,而不是担心没有宠幸。我衣食满足,荣位已过,只惭愧平庸浅薄没什么好报答国家的,岂能再接受更高的爵位,遭人指骂呢?”
他对子侄也是言传身教,而且为亲人可以舍弃一切:元嘉三十年(453),刘劭率叛兵弑杀宋文帝,王僧虔的长兄王僧绰被害。亲人宾客都劝僧虔逃避。王僧虔则流着泪说:“我的哥哥为国家忠贞不渝,对我慈爱非常,他今天被害,我只恨不能见他一面。如果能和他同归九泉,那便好比成仙升天一样”,一直抱着共同赴难的必死之志。宋孝武帝初年,王僧虔出任武陵太守。王僧绰之子王俭在路上生了病,王僧虔说:“当年马援用同样的感情对待儿子和侄子,邓攸对待弟弟的儿子更超过自己所生,我的心情和他们相同,与古人没什么不同。王俭是我死去哥哥的后代,不应有任何忽视。如果此儿不得救治,我便要回舟辞职,哪还有兴致出来做官呢。”王俭后来成为司空、宰相,曾在家中建造长梁斋,规模稍有过分,王僧虔看了很不高兴,怎么也不进他的门,王俭便立即将此斋拆除。这也是王僧虔言传身教的结果。
王僧虔为人虽谦和低调,但在操守上却不让步,他在任会稽太守时,中书舍人阮佃夫回会稽探亲。王僧虔的宾客们考虑到阮佃夫在朝廷正当大红大紫,建议僧虔应该加礼接待。王僧虔说:“我的为人有自己一贯的操守,岂能曲意奉承此辈人物?如果他要对我表示不满,我便拂衣而去就是了。”后来阮佃夫果然说了王僧虔的坏话,并让御史中丞弹劾王僧虔,王僧虔也因此被免去官职。
在一些问题上,王僧虔也很机智,善于保全自己:王僧虔是著名的书法家,但在刘宋朝任侍中时,宋孝武帝刘骏在书法上很自负。王僧虔便不敢显露自己的墨迹。大明年间(457—464),他常常故意用拙笔书写,这才得到孝武帝的优容。入齐后,齐太祖萧道成也长于书法。据本传记载:有次他和王僧虔同时书法后问王:“谁是第一?”王僧虔说:“在臣子中我为第一,你在皇帝中是第一。”齐太祖笑道:“你真算是善于为自己谋划了。”于是拿出十一帙古人书迹给王僧虔看,并让王僧虔开列擅长书法的人名。王僧虔开列名单后,又从民间获得了十一帙中丢失的十二卷一并奏上,并呈上羊欣所撰写的《能书人名》一卷。古人云:君子善为身谋。这在王僧虔身上也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