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划定“红线”守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中新网兰州12月4日电(戴文昌)甘肃省政府新闻办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说,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对黄河流域涉及的9个市(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81万亩,科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守好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在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中担负起重任。据介绍,该省黄河流域有53个县(区)在“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奔流不息的黄河如巨龙在甘肃“两进两出”,其生态地位特殊,生态责任重大。
2023年10月31日,“三北”工程现场。(资料图)侯志雄 摄
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龚文鹏说,该省抢抓“两重”建设机遇,加快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干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积极争取2024年“三北”工程重点项目53个,下达资金47.46亿元,用于治沙造林和荒漠化治理。
据介绍,近三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累计开展营造林638.20万亩,草原种草改良897.38万亩,分别占全省的60.95%、47.11%,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玛曲、环县、古浪等重点地区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
近年来,甘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土治理为重点,协同推进扩绿、保土、治沙、减污等重点工作。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尚晓龙说,该省在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中,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在黄河流域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1个,治理面积4800公顷。
图为压沙植树现场 武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时,甘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扩绿量、提质量、增总量;系统谋划实施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北麓、陇中陇东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项目。
尚晓龙说,为强化黄河流域相关市(县)空间协同,甘肃省细化完善“三区三线”管控政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持续优化空间格局,推动城乡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
相关新闻
兰州晚报:来自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
甘肃省在黄河流域共设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98处 保护面积达434.02万公顷
兰州晚报讯 12月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甘肃省在黄河流域共设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98处,保护面积434.02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40%。
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以高品质生态保护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坚决打好“组合拳”,以重点林草项目实施带动综合治理落地落实。我省黄河流域有53个县区在“三北”工程建设范围,积极争取2024年“三北”工程重点项目53个,下达资金47.46亿元。近三年,我省黄河流域累计开展营造林638.20万亩,草原种草改良897.38万亩,分别占全省的60.95%、47.11%,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坚持和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制度,在黄河流域的小陇山、子午岭等重点林区开展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2023年投资3963万元,完成试点任务8.5万亩。
守护“蓄水池”,以重点区域保护带动林草湿生态质量整体提升。祁连山国家公园设立进入专家评审阶段,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完成申请评估验收,全面开展阿万仓、美仁两个国家草原公园创建。目前,我省在黄河流域共设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98处,保护面积434.02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40%。2022年国家林草局黄河流域九省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我省名列第二。谋划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12.57亿元,开展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沙化草原治理452.73万亩,2024年落实资金6.92亿元,正在加快推进。划定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公益林7619万亩,每年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8.3亿元。
筑牢“安全网”,以重点任务落实带动林草依法治理再上新台阶。出台《甘肃省集体统一经营林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暂行)》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林草法规制度体系。在全省组织开展打击毁林毁草综合执法专项行动,2023年查处涉林草违法案件195起,案件数量较2022年下降54%。推深做实林长制,实现“林长+生态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构建林草湿荒调查监测体系,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林草湿荒监测网络和全省智慧林草大数据平台。严格征占用林草地监管,及时排查整治林草火灾隐患,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黄河首曲”甘南生态持续向好
中新网兰州12月4日电(戴文昌)甘肃省政府新闻办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近八年,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黄河出入境流量平均增加2.46倍,年均补给量较十年前提高61.07%。新增湿地植物41种、动物28种、鸟类17种,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
2019年8月13日,甘南州玛曲黄河。(无人机照片)九美旦增 摄
甘南州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区,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地位特殊,生态责任重大。
多年来,甘南州积极承担上游责任,在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大力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经过持续不断的“黄河首曲”生态治理攻坚战,昔日河沙侵蚀、沙进草退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如今“沙龙”俯首,“青山碧水”重现。
曾经,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草原退化沙化、土地损毁、湿地萎缩等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尚晓龙说,为提升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该厅联合省内多部门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面积16.25万公顷。
图为灰雁与黑颈鹤在甘南州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集群 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围绕黄河水源涵养功能,甘南州以国家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了一批生态保护项目,通过护山、保水、治湖、扩林、调田、育草、固沙等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逐步向好。草原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97.14%和17.81%。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甘南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杨光龙说,近年来,甘南州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保护生态、涵养生态、改善生态,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
(身边的变化)甘肃庆阳生态治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
中新网兰州12月4日电(戴文昌)4日,记者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甘肃庆阳市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33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8%以上,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区域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庆阳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中国黄土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属黄河三级支流泾河流域,全市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5%,年入黄泥沙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年入黄泥沙的1/10,甘肃省的1/3。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庆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2020年9月14日,庆阳市环县梯田。(资料图)张永鑫 摄
为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破解制约发展瓶颈。庆阳市副市长何英禅说,近年来,该市认真落实国家战略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融入黄河流域“共同大保护、协同大治理”格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庆阳市结合市情实际,区别地形地貌,采取严格保护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由北向南分类施策。“双重”“三北”等国家重大工程,通过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禁保护、退化草原治理等生态治理保护项目,着力构筑北部生态安全屏障。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尚晓龙说,该厅对黄河流域涉及的9个市(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81万亩,科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制定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实施细则,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无序扩张,守好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图为“三北”工程现场 侯志雄 摄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治理水土流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庆阳市探索总结出固沟保塬“四道防线”,并在黄河流域水土治理工作中予以全面推广。何英禅说,该市建成的16条示范小流域工程、52处万亩梯田工程和8条坝系工程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样板工程,有效发挥了防洪减沙、淤地造田、灌溉养殖重要功能。
截至2023年底,庆阳市累计治理保护塬面2393平方公里、新修梯田857万亩、建成淤地坝933座,水土流失面积降至1189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入黄泥沙减少至1亿吨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