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2月9日电题:存钱罐里的心愿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解园、高剑飞
13岁的王一然有一个小猪形状的存钱罐,里面没有一分钱,而是存着多年来爸爸妈妈给她写的“请假条”。这些“请假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团圆。
王一然出生在一个铁路“双乘”家庭,妈妈李亚琴是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客运段的一位高铁列车长,爸爸王炜是一名空调发电车乘务员。
自懂事起,王一然就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学校组织文体比赛,别人的家长都能到场加油,自己却孤零零一个人;到了寒暑假,同学们晒出全家旅行的照片,自己只能一个人在家;每年春节,在全国人都阖家团圆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更忙了……
最让王一然忘不了的,是二年级正式成为少先队员的那一天。老师说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到场为自己的孩子戴上红领巾,一起见证这个光荣的时刻。然而,在正式举行仪式这天,当自己精神抖擞地站在台上,却发现爸爸妈妈一个人都没有来。
王一然不记得最后是谁把红领巾戴在自己胸前,她只记得,自己是那天唯一一位没有收到自己父母掌声的学生。
女儿低落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了尽量弥补孩子,李亚琴和丈夫想了一个办法——每次爽约时,提前给孩子写“请假条”,并且每5张“请假条”能兑换一个心愿。
“这起码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也能让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感受到我们的挂念。”李亚琴说。
王一然把“请假条”都塞进了存钱罐里。在她看来,这些“请假条”可比钱贵重多了:它们有的写在除夕前夜,有的写在生日之前……每一张都充满歉疚,都记录着爸爸妈妈的一次次“缺席”。
从此以后,存着“请假条”的存钱罐成了王一然的宝贝。每当想念爸爸妈妈时,她就把“请假条”拿出来,看看离下一个愿望还差几张。
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一直是王一然最大的心愿。二年级的一篇关于升国旗的课文让王一然铭记在心,尤其当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去北京参观了升国旗仪式,让她更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目睹这一神圣而庄严的时刻。
虽然只提过几次,但李亚琴一直记着孩子的这个心愿。那段时间每天都晚上十一点才下班的她已是疲惫不堪,但为了圆孩子的心愿,她和丈夫带着孩子赶往北京,凌晨三点就动身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
进入深秋,北京的凌晨秋风萧瑟,即使穿着厚厚的棉鞋,王一然的脚一会儿就冻得没了知觉。但当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而响亮的步伐走过金水桥,王一然红红的小脸蛋还是露出兴奋的笑容。
从此以后,李亚琴夫妇承诺每年至少带女儿出去旅游一次,尽量能有更多的团圆时光。
这个承诺至今也只兑现过几次,但那年一家三口站在天安门广场,吹着冷风,看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成了全家人最珍视的回忆。
从二年级至今,用来放“请假条”的存钱罐已经从粉红色的方盒子换成橘黄色的小猪,手写的“请假条”,也逐渐变成了王一然和爸爸妈妈在微信上的问候和聊天。
去年8月,李亚琴和王炜给女儿补过了12岁生日。李亚琴说,在那天的家庭聚会上,当女儿转过身来深深鞠躬并表示理解和感谢时,才发现孩子真的长大了。
回想起自己和丈夫这么多年缺席了女儿成长中的一个个重要片段,转眼她就长成了懂事的大孩子,李亚琴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现在孩子懂事了,像一件贴心的小棉袄,对我们知冷知热。”李亚琴说,“出差时间长了,孩子还会叮嘱自己要好好工作,注意休息,不用担心她。”
今年春节,虽然王一然仍然盼着跟爸爸妈妈去爷爷家过一个团圆年,但她也知道可能性并不大。现在的她已经明白了爸爸妈妈工作的意义,不再追着和他们的约定不放,也不再攒“请假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