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念佛禅法的修证方法

本文出自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月映万川——中华汉传佛教四大禅法修学入门》,书中梳理了中华禅四大禅法,即默照禅法、看话禅法、念佛禅法、止观禅法的创立、传承、法理依据和修证方法,是佛教院校学生、社会禅学爱好者、广大佛教信众等修学中华禅四大禅法的入门读物。以下为原文部分摘录:

禅净等持与念佛禅,引领的要点在禅或在净?佛教界有些不同的说法。我认为,从“禅净等持”名称看,禅字排前,可见禅法是帅,是引领者。从念佛禅的名称看,名称名的禅,也可见念佛禅讲的是禅法(而非净法)也。禅法是手段、方法,入禅是目的、目标,以此入得三昧,然后,本性彰显,此是依靠内力解脱,是内因。只是,念佛是该禅法的手段、方法而已。因为,佛教是讲因果、讲自救、讲自我主宰的宗教。而同时,念佛,也具有助益促进禅者入禅,感应外力加持之功效,是外缘!从实相与本性上讲,其实,内外不二。而这内外之力、内外因缘一旦结合,禅净等持、圆融共生,则禅道何尝不入、不悟,佛道何尝不入、不成!

根据历史上祖师大德们修证体验,念佛禅的修证方法可归纳为三类:

1. 偏向于禅法的以禅摄净,即参究念佛禅;

2. 偏向于净法的以净摄禅,单纯念佛禅;

3. 融合天台止观的天台念佛禅。

参究念佛禅,偏向于禅法。即在禅修参悟本心的修持中称念佛名,即融合参悟和念佛,把所念的佛号与禅宗所参“能念之人的本来面目”结合起来,用念佛来怀疑念佛之人,身心处于疑情中,以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这也相当于当代高僧谛闲法师所说的“禅兼于净”,即:

当参禅时,一意参禅,于话头上顿起疑情,切实体究,毕竟话头一个落处,之下觑见,当下荐得。参禅的人名念自佛,早晚回向发愿,愿生极乐,即是禅兼于净。【1】

单纯念佛禅,偏向于净法,是直接把阿弥陀佛或其他佛号当作话头来参究。把佛号当作话头,又参又念,以求开悟。由念佛而入禅,专心系于念佛,念至极处,达到豁然开悟。如《大集经》中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也相当于当代高僧谛闲法师所说的“净兼于禅”,即:

修念佛人,不必存想,须念念返观,能念之心,心心相续,念念无间,较彼看话头,尤易纯属,此即净兼禅。【2】

天台念佛禅,是融汇了天台宗的教理观行的念佛禅法。天台宗主要创始人智者大师整合当时南北佛教修行体系,将念佛禅法吸收到天台宗实修法门之中。后来天台宗形成了“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格局,如四明知礼、慈云遵式等宋代天台宗重要代表人物,都组织念佛会。

(1)以禅摄净的参究念佛禅法

修行以禅摄净的参究念佛禅法,可以举元代的中峰明本禅师、明代的憨山德清禅师、当代的虚云老和尚为代表。

明本(1263—1323),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号中峰,又称智觉禅师、普应国师,是元代江南最著名的临济宗僧人,在当时被誉为“江南古佛”。明本禅师作为一代禅宗的祖师,对禅净融合的念佛禅十分重视。

中峰明本禅师继承了宋代大慧宗杲的看话禅思想,同时他又承继永明延寿大师禅净等持的思想,他的看话禅融合禅与净为一体,开创了念佛禅的新的形式。中峰明本禅师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大行于世。今举数首:

弥陀西住祖西来,念佛参禅共体裁。

积劫疑团如打破,心花同是一般开。

一串数珠乌律律,百千诸佛影团团。

循环净念常相继,放去拈来总一般。【3】

大师尝作《报恩院记》,亦将禅净相即之理说得很清楚:

秉一心为禅,照万法为观。其为心也,圆湛虚寂,涉入无碍。不可以相求,不可言诣。舒之则万法即之而彰,卷之则万法依之而泯。凡夫迷昧,引起轮回,苦乐升沉,莫之能释。是故非禅那不足以契诸佛心,非妙观不足以破众生惑。《圆觉》以三观互推为二十五轮,《无量寿》以一佛分观于十六处,始则端坐静室,注想一方。存注不休,与想俱泯。所以一轮见谛,妙观澄明。一处功成,诸佛圆具。如当台镜,如帝网珠。万象显而无所照之功,千光聚而绝能收之迹。如是观者,即见清净愿王,白毫亘天,绀目澄海,巍巍光明,殊特相好。遍界光明,化为香台宝树,楼殿池沼,诸庄严具。是时三昧行人,即闻即见,即觉即知,一语一默,一动一静,皆与无作清净妙观,吻然混合者矣。【4】

又比如,他在给一位居士的信中说:

居士久亲净土之学,复慕少林直指之道,直以“父母未生前哪个是我本来面目”话置之念佛心中,念念不得放舍,孜孜不可离弃,功夫纯熟,识见愈精明,道力益坚密,一旦于忘能所,绝气息处豁然顿悟,始信予言不尔欺矣。【5】

他借念佛为参究之体,达到“心中有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亡”的境界,即与禅宗开悟不异。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云栖祩宏大师,将中峰明本大师所说的“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视为“万世不易之定论”。

德清(1546—162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被视为中兴曹溪的祖师。憨山有关禅净双修的论述主要有:《示参禅念佛法》《示念佛参禅切要》《答僧海印禅净双修二问》等。

憨山的佛教修持以禅为骨,但不废净土。他从禅观的角度,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憨山本着禅者的立场,以一心为宗,主张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他说:

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于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之归耶?【6】

憨山指出: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无善知识抉择,多落邪见,是故念佛参禅之行,极为稳当法门。【7】

憨山以禅法的参究之心来念佛,也就是将一声阿弥陀佛作为话头“深深觑究,此佛向何处起,念的毕竟是谁?如此疑来疑去,参之又参,久久得力,忽然了悟”。

在《示念佛参禅切要》一文中,他说: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者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迷自退。寂寂惺惺。

永嘉大师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谓寂寂不落昏沉无记。惺惺不落妄想。惺寂双流。沉浮两舍。看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后际断。中闲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无二无别。

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见。若取空见。便堕外道恶见。亦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玄妙知见。但凡有见。即堕邪见。若在工夫中。现出种种境界。切不可认著。166一咄便消。恶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习气魔。若生忧喜。便堕魔中。

当观惟自心所现。不从外来。应知本来清净。心中了无一物。本无迷悟。不属圣凡。又安得种种境界耶。今为迷此本心。故要做工夫。消磨无明习气耳。若悟本心本来无物。本来光明广大清净湛然。如此任运过时。又岂有甚么工夫可做耶。

今人但信此心。本来无物。如今做工夫。只为未见本来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方有到家时节。从此一直做将去。自然有时顿见本来面目。是出生死永无疑矣。【8】

在近现代,以禅摄净的修行模式主要为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所提倡。身承禅门五宗法脉的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说: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亡,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

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9】

虚云老和尚还以诗偈阐明禅与净的关系:

佛说一切法,莫非表显心,

安得禅净门,妄自别浅深,

一称南无佛,心光自发宣,

了此话头源,当下达本宗。

识兹佛来去,参禅证无生,

动静是如如,净土即此间。【10】

在虚云老和尚的开示录中,反复强调“禅净不二”,如在《答禅宗与净土》中说道:“……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可见虚云法师以阿弥陀佛为众生的真如自性。

他认为参禅者可以通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来生起疑情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净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11】

(2)以净摄禅的单纯念佛禅法

修行以净摄禅的单纯念佛禅法,可以举明代的云栖祩宏禅师、当代的圆瑛大师为代表。

祩宏(1535—1615),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自号莲池。著述甚丰,流传较广的有《弥陀疏钞》《禅关策进》《竹窗随笔》等。由于祩宏在弘扬净土方面所做的贡献,被后人尊为莲宗第八祖。

祩宏主要立足于净土宗对禅净二家进行了融通,其提倡的禅净双修是以净土念佛求生西方为主,辅以禅宗的参禅方法,以参究念佛作为导禅归净的方便。

袾宏认为,净土念佛与禅宗参禅不存在优劣问题: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华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12】

祩宏主张参禅之人应兼修净土,发愿求生西方,导禅归净。他认为参禅之人不必别举话头,只须念佛数声,回光反观这念佛的是谁,“体察究审,鞠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祩宏认为,单持佛号,念念无间,决定可以往生,而参究念佛参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如求往生,正可上品上生。此是以禅助净,以净助禅,一举两得。他说:

良由念佛者自疑与参禅异致,念外求禅。参禅者,自疑与念佛殊归,禅外觅佛,心分两路,业不专精,故所不许。今念佛者,即于念上体究,不曾别有作为,即拳究手,即波究水,何得名兼?纵名为兼,如是之兼,非世之所谓兼也。兼亦何碍,势至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佛兼禅也。普贤以不可思议解脱,往生安乐,禅兼佛也。故永明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而圆照禀单传之旨,亦以净土密修,是皆兼而不二,一而常兼者也,夫何疑哉?【13】

祩宏所说的念佛禅法一方面以禅家参话头的方法参“念佛是谁”,另一方面,参究之人无论悟与未悟,皆发起对净土的真实信愿,求佛力加被,往生西方。祩宏以信愿为前提的参究念佛将自力与他力结合起来,在参禅与念佛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导禅归净模式在近现代的倡导者是圆瑛法师及其弟子明旸禅师。圆瑛法师在回顾其生平修行历程时诵偈曰:

禅净双修四十年,了知净土即深禅。

有人问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14】

他开示说:

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人看一句话头,堵截意识不行,令见清净本然之心性,此为接上根者流,是圆顿修持之法,称为最上一乘,中下根人,未足以语此。净宗不论智愚老少,教人但持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以念止念,心中惟有佛,佛外更无心,念到事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若得理念,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忘,心佛不二,亲见自性弥陀,则与亲见本来面目如同一辄。【15】

他认为,禅与净“唯是法要对机,如遇夙习禅宗之人,亦不必令其舍禅修净,不妨禅净双修”。

圆瑛大师曾在苏州灵岩山寺开示“念佛法门”说:

念佛之法,当以意根念,莫用意识念。这句说话,只怕有许多怀疑,岂不闻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得入念佛三昧)。看“都摄六根”一句,就可证明念佛是意根念。意根属心法,以意根之心,系缘于佛,则诸根悉皆不动,故得都摄,其念乃净,以净念为因,得生净土为果,故称为净土法门。【16】

我的恩师明旸禅师在《佛法概要》里也曾说:

念佛三昧的境界,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当前一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时便离开六识分别,与禅门的真如三昧,无二无别,而变为禅净不分了,这样看起来,若说净即是禅,有何不可?【17】

《佛法概要》里,还介绍了念佛的几种修持方法,即实相念、观相念、持名念以及持名念佛的种种方法。有兴趣者可以参考学习。

圆瑛大师、明旸禅师念佛禅的理论和方法,也是目前比丘本性推动的禅净双修、禅净等持之念佛禅法的主要内容。我在为信众共修所编撰的一些中华禅小册子中,就明确提出:身心灵禅修,为法要;禅净等持,为纲领;念佛禅,为核心;楞严大定,为旨归;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成佛作祖,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终极。

(3)融合天台止观的天台念佛禅法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根本依据。《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言: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18】

天台宗最重要的祖师智者大师,生前有念佛三昧的疏释,临终亦念佛往生西方。此后天台宗皆修念佛禅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介绍“念佛三昧”云:

严饰道场,备诸供具,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服,唯专行道,九十日为一期……须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

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续,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意论止观者,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19】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一书中,介绍念佛三昧可分为三种:

一、念应佛。

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忆念佛之功德。即作是念,如来往昔阿僧祇劫中,为一切众生故,备行六波罗蜜,一切功德智慧故。身有相好光明,心有智慧圆照,降伏魔怨,无师自悟,自觉觉他,转正法轮,普度一切,乃至入涅槃后,舍利经教,广益众生。如是等功德无量无边。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入定安乐,或于定中见佛身相,善心开发或闻佛说法,心净信解。如是等胜善境界非一,是为念应佛善根发相。【20】

二、念报佛。

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忆念十方诸佛真实圆满果报之身,湛然常住,色心清净,微妙寂灭,功德智慧,充满法界。不生不灭,无作无为。岂有王宫之生,亦非双树之灭。为化众生,十方佛土普应生灭,如是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心定安隐,三昧开发,慧解分明。或作定中,见不可思议佛法境界,即便出生无量愿行、无量功德、无量智慧三昧法门。是为念报佛善根发相。【21】

三、念法佛。

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忆念十方诸佛法身实相,犹如虚空。即便觉悟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非有非无,非来非去,非增非减,非境非智,非因非果,非常非断,非缚非脱,非生死非涅槃,湛然清净,有佛无佛,相性常然,众生诸佛,同一实相者,即是法身佛也。故大品经云,诸法如实相,诸法如实即是佛,离是之外,更无别佛。如是念时,三昧现前,实慧开发,实时通达无量法门,寂然不动,一切不思议境界皆现定中。成就之相,如法华经六根清净中广说。是为念法佛善根发相。【22】

明朝高僧蕅益智旭以天台宗性具理论为基础,以当下一念即妄即真之心倡导西方净土:

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理也。【23】

当代天台高僧谛闲法师以“念佛禅”统摄禅、净二门,认为念佛禅共有三种修持路径,即念自佛、念他佛、自他俱念。

第一,念自佛。

谛闲法师认为念自佛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下手功夫唯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以六根性为所观境。如《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所述圆通法门,此一种法门境智都属自,故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遍不能出。如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修此法门,“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了生死不易也”。【24】

第二,念他佛。

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相对较易。

第三,自他俱念者。

谛闲法师认为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来不二。自他俱念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关于念佛禅的专门著述较少,有心进一步学习者,可以参看中峰明本禅师、明憨山德清禅师、云栖祩宏禅师、虚云老和尚、圆瑛禅师等著作中关于念佛禅的开示,上面介绍的几位天台宗大德著述中关于念佛禅的开示,亦可以学习。

本性法师简介

本性法师,福建省宁德市人。先后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专业课教材编写组成员、评审组成员。

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汉传禅学禅法、佛教社会学、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与汉传佛教《楞严经》的比较研究、佛教教育与创新科技。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大乘佛教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编出版《圆瑛大师全集》《福建历代高僧评传》等。出版个人佛学专著《中华佛教禅门五宗》《中华佛教四大禅法》《中国禅法的跨国与跨界》等。出版个人学修《禅思录》与《禅旅记》逾十部。应邀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演讲中华禅学三十多场。

附录

1. 谛闲:《谛闲大师文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第36页。

2. 同上。

3. 印旭主编:《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

4. 洪丕谟:《极乐莲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79页。

5.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431页。

6. 魏磊:《净宗法语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

7. 夏清瑕:《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8. (明)憨山大师著述,曹越主编,孔宏点校:《憨山老人梦游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9. 虚云著、释明贤选编:《虚云老和尚禅要》(云门宗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3页。

10. 虚云著、释明贤选编:《虚云老和尚禅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87页。

11. 同上,第249页。

12. 魏磊:《净宗法语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92页。

13. (明)大佑撰:《阿弥陀经注疏》,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第309页。

14. 明旸:《圆瑛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269页。

15. 同上,第238页。

16. 明旸:《圆瑛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

17. 明旸:《佛法概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288页。

18. (后秦)鸠摩罗什译、董群释译:《法华经》,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年,第283页。

19. (隋)智顗大师述、李利安主编:《摩诃止观》(天台八部3),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20. (隋)智者大师原著、苏树华译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译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21. (隋)智者大师原著、苏树华译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译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22. 同上,第65页。

23. (明)蕅益大师著,于德隆、徐尚定点校:《蕅益大师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519页。

24. 谛闲:《谛闲大师文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