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印字法的变化(二)

汉代的印章艺术,不仅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史上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时至今天,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审美的角度看,它可给予多方面的艺术享受;若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若按部就班由易到难,真可登堂入室,进入艺术殿堂。

02

关于汉印字法的变化(二)

汉印的印面文字排列,无论字有多少,笔画简繁、基本特点是布局平满匀称,笔画粗细也略等同。因此,它每个字的笔画多少和几个字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都非常注意。由此审美观出发,古代印人对文字的排列、变化逐渐增多,归纳起来,略可分为:增、减、伸、缩、移、让、屈、叠、断、连、借、插、变等等变化。本文紧接,论述后七种变化。

7、曲

为了使少画之字增画,其法除伸长而外,还有曲、屈、展、延。曲、除填满空间外,还由于线条的曲线,有动感,增加了字画的美感。如《少年唯印》中之“少”字,即以回转曲线成之。《范金封》一印中“范”字“已”部,即屈曲延长其线,以充满空间。

8、叠

屈曲次数增多便成重叠。如《王固之印》中“之”字,按常规屈曲,多了二横画;《□唯》中“唯”字“佳”中笔屈曲盘绕多了四竖画。这种屈曲叠绕布满空间的办法,发展成绸缪盘绕的“缪篆”,以至到唐宋以后官印中的“九叠篆”。

9、断

有的线条为了增加变化,可使一线断为二。如图《临渭男章》中“谓”字之“水”旁,可三连成“川”,现三竖画确三断成九段。尤其是在凿印中,这种在转折时也常有断而不接的现象,有时反而增加了全印的空灵感。

10、连

在一条线上,本可断为二画,或本身结体也应是二画,但有时为了线条的生动性,或由于书写时的笔的牵连关系,而写成一画,这同样也可增加字的笔画的趣味性。如图《少年唯印》二方,左方之“少”右之二笔,在右一方却相连结成一笔。

11、借

就是并行的两画并作一画,似为彼此借用。这在笔画并行较多的情况下多用此法,亦有笔画少的字,有时也用之,这不仅减少笔画多而拥挤之病,同时也增加了章法字法中笔画的变化,使人见之有新鲜感。如“孟凤”、“武始太守章”两印中可见。前者“凤”字中有“凤”与“鸟”是左竖的借并;后者“始”“守”二字,是“女”左竖捺与“守”右竖画之借并。

12、插

是字的结构中、左右偏旁或笔画之间的上下或左右的穿插,形成犬牙交错,或牝牡相合之意态。这增加了字的结体中的紧密团聚之感。如“赵广世”一印中之“赵”字,“止”部中有空距,使“肖”部右竖钩一笔横向伸长,插入“止”中空距。

13、变

是在线条或结体上的变化。原直者为了章法的需要,可使之增多、增曲、增长,这种变化在殳篆或鸟虫篆中是常见的处理手法。如“田楪君”一印中的“田”字部,“棵”字,“人”旁,“君”字左撇,均作如是处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