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块土地上,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人类活动?是否也经历过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再到新石器时代等历史发展阶段?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瑞昌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证明至少在1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江西活动。
实际上,早在1962年,中科院古脊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就在乐平的一处山洞里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同时还出土数件石片石器。从那时起,江西古人类考古的序幕就已徐徐拉开。
我省考古学者在安义县潦河附近多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我省考古学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追溯远古人类足迹
乐平
约50万年前:涌山附近的原始人已能猎杀巨兽
涌山岩洞位于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的涌山山腰上,山脚下是乐平至涌山的公路。1962年11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当地考古人员的协助下,对涌山岩洞进行考察,发现了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及动物骨齿化石,其中石器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经专家贾兰坡鉴定,均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等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石片。
2011年,由省内外有关机构组成的“涌山旧石器遗址古人类洞窟群的史前情境”专家考察组,再次对该洞及周边的旧石器古人类古陶瓷遗址进行综合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乐平涌山岩洞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距今50万至10万年。
安义·新余
或在40万年前:原始人学会用石器剥兽皮
1988年12月,安义县食品厂工人胡贤钢在城郊采集到一件疑为石器的石块,随即自费乘车赴京前往中科院请求专家鉴定。经鉴定后,被确认为人工制品。
根据这一线索,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所派员与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江西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野外考察队,在安义县开展调查。随后,在安义城郊潦河北岸附近发现了樟灵岗、凤凰山和上徐村三处旧石器地点,共获刮削器、砍砸器类石制品计40件。此后,联合野外考察队又在新余市郊的袁河岸边发现龚家山、打鼓岭两处旧石器地点,采集各类制品达49件。
“远古人类就是用石制的刮削器来剥制兽皮、切剔筋肉的。”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彭适凡介绍,石制刮削器是一种多功能工具,在安义、新余旧石器石制品中占的比例最大,有力地证明了安义、新余旧石器大多是与狩猎生活方式有关的工具,反映这些远古人类主要从事的经济活动应是狩猎业,兼做一些采集活动。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物馆系主任曹柯平从多角度考证,认为安义、新余旧石器遗址的年代应相当于旧石器中期,绝对年代为距今40万至20万年。
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徐长青则表示:“安义潦河三级阶地多次发现打制石器,使得安义、奉新、靖安一带的潦河流域成为未来江西寻找远古人类及遗存的理想区域。”
万年
约1.5万年前:原始人在“吊桶环”建了个屠宰场
万年县位于江西东北部、乐安河下游、鄱阳湖东南岸。吊桶环遗址地处该县大源镇境内。吊桶环为一通透式岩棚,由岩石经长期水溶解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因其内顶弧似一木桶吊环,被俗称为吊桶环。
20世纪90年代,由北大考古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考古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万年吊桶环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证明吊桶环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中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再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洞穴遗存。
彭适凡介绍,据考古专家鉴定,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时代在距今2万至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万至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遗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余片人骨和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
“这样完整的地层序列,不仅在江西,就是从全国范围来说也是不多见的。”彭适凡认为,万年吊桶环遗址对于探索江西原始人类的演化历程,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一并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万年前:原始人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
在赣东北的万年县大源盆地小河山脚下,有一个石灰岩溶洞,名为“仙人洞”。彭适凡介绍,它与吊桶环遗址同处于一个地理单元。20世纪60年代的两次考古试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联合考古队的两次科学发掘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证明在遥远的中石器时代,这里确曾有人居住生活过,是一处远古人类的天然栖息之所。
从“仙人洞”下层文化出土的人工遗物分析,石器中已出现大型石器,也有部分小型的石片石器,即有大型石器与小型石器和蚌器等,如骨锥、角铲和小蚌壳穿孔器等。另外,“仙人洞”遗址还发现有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
考古专家分析,在距今1万年前,原始人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同时采集野生稻;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水稻植硅石,已经是栽培稻。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5000年。
◎江西曾有剑齿象等巨兽
记者了解到,距今约50万至10万年的乐平涌山岩洞遗址,发现有箭猪、黑鼠、剑齿象、水牛、羊科、水鹿等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剑齿象如今已经灭绝。
距今2万至1.5万年的吊桶环遗址下层,出土有大量兽骨化石。经初步鉴定,有水鹿、梅花鹿、赤鹿、小鹿、麝、鬣狗、野猪、牛、大熊猫、小灵猫、大灵猫、貉、熊、鼬鼠、獐、水獭、獗猴、兔、羊、龟及鸡、鸭等,其中以鹿科动物为最多,同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赣地原始人工具多样化
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由于人类进化发展步伐加快,单纯的狩猎与采摘已难以满足生活需求,拓展食物来源已是必需,开垦、种植等人类史上的初级农业活动由此而产生。
彭适凡告诉记者,旧石器时代的万年吊桶环、“仙人洞”原始人,已经开始对河蚌进行直接加工,并制作成“穿孔蚌器”(又名蚌轾)。这些蚌制品利用蚌壳长而薄的边缘作刃缘,有明显属于人类有意识加工打制、磨制及钻孔等痕迹。蚌轾除收割稻穗外,还能收割瓜果和各类藤、苗作物以及其他谷类作物。
另外,这里的原始人除打制石器外,还学会利用鹿角加工制作“骨角器”(即在骨角下端刮削出双面刃),表明当时的原始先民已经掌握骨、角材料的特性,使用了一种不同于石器制造方法的特殊工艺。
◎文/图 彭适凡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