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长沙头条#
脑卒中(中风)已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的 “头号杀手”。中风发生时,脑细胞正以每分钟约 190 万个的速度不可逆死亡,而重症医学科(ICU)正是这场 “大脑保卫战” 的最前线,用重症的智慧与时间竞速。
(▲AI图)
中风急救:黄金时间窗里的生死竞速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介绍,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其中缺血性中风占比约 80%,多由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引发,脑组织会因缺血缺氧迅速坏死。发病后的“黄金时间窗”通过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等手段打通堵塞血管,能最大程度挽救濒死脑细胞。
对重症患者而言,急救远不止“打通血管”,术后可能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并发症,甚至引发二次脑损伤。
这时,ICU 的 “多兵种协同作战” 至关重要:运用心电监护、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等现代技术,同步融入中医早期干预思维,形成中西医互补的急救体系。
(▲AI图)
现代医学手段:为大脑筑起 “防护盾”
1.亚低温治疗:给大脑 “降降温”
正常体温下,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研究证实,将患者体温精准控制在 32-34℃(亚低温状态),可使脑代谢率降低约 30%,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延缓细胞坏死进程。ICU 通过体表降温毯或血管内降温导管实施治疗,就像给过热的发动机装上 “智能冷却系统”。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亚低温治疗能使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等重症中风患者致残率降低 20%~30%。但低温可致心律失常、寒战、凝血异常等并发症,因此需严格监测,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2.精准血压管理:平衡 “供血” 与 “出血”
中风患者的血压管理堪称 “精细活”:缺血性中风需维持稍高血压(收缩压 140-160mmHg),保证脑组织供血;出血性中风则需适当降压(收缩压<140mmHg),避免血肿扩大。ICU 会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持续泵入,将血压波动控制在 ±5mmHg 范围内,如同为脑血管装上 “精准调节阀”。
3.颅内压监测:给大脑 “减压”
当脑组织水肿或血肿压迫时,颅内压会急剧升高,一旦超过 20mmHg,可能引发脑疝(脑组织移位),直接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仪就像 “颅内压力计”,若数值超标,医护人员会通过甘露醇脱水、过度通气、抬高床头30°等方式降压,必要时实施去骨瓣减压手术,为肿胀的脑组织 “腾出安全空间”。
(▲AI图)
中西医结合:为治疗添 “助力”
1.针刺醒脑:唤醒昏迷大脑
采用 “醒脑开窍” 针刺法,选取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人中穴属督脉,能开窍醒神;内关穴通心络,可调节心神;涌泉穴连肾经,能激发元气。临床观察显示,配合针刺治疗的患者,苏醒时间平均缩短 1-2 天,且后续神经功能恢复更快。
2.中药外治:缓解肢体不适
中风后常见的肢体肿胀、疼痛,多因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所致。中医会将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制成膏剂外敷,或煮成药液进行熏洗。
3.辨证施膳:食疗辅助康复
中医根据证型制定食疗方案:缺血性中风多属 “气虚血瘀”,用黄芪粥(黄芪 15g、大米 50g)、山药排骨汤,补气健脾,助力气血运行;出血性中风患者常伴 “肝阳上亢”,给予菊花枸杞饮(菊花 10g、枸杞 10g)、芹菜汁,平肝降压,加快康复进程。
(▲AI图)
预防重于治疗:这些信号要警惕
尽管 ICU 的救治技术日益先进,但中风的预防仍需放在首位。当出现 “中风 120” 信号时,应立即拨打 120 就医: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医师提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是中风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指标,坚持规范治疗;普通人则需遵循中医 “治未病” 理念,保持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戒烟限酒,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
大脑的每一秒都弥足珍贵,ICU 的使命就是与时间赛跑。作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我们既用现代医学技术精准救治,又传承中医 “整体调理、辨证施治” 的智慧,从急救到康复、从治疗到预防,全方位守护大脑健康,只为让更多中风患者重获新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彭韵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