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利:试论元明清《一统志》的思想内涵及纂修方式

提要 : 中国一直是多元发展的,如何 “一体化”就成为国家治理的大问题。 以少数民族统治天下的元朝, 认识到国家治理的困境, 以中国传统 “大一统”思想治理国家, 以 《一统志》 纂修为标志,建构正统的合法性,并力图把新纳入版图地区通过编纂志书的方式合法化。《一统志》 与其他官修史书一起,通过官方书写的方式,确立其政权合法性来源于 “大一统”的意识形态,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跃升。明清两朝对 “大一统” 亦有自觉追求,分别纂修 《一统志》。《一统志》 纂修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官方编修,场馆、经费、人员有保障, 且由最高统治者钦定,这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质量。

关键词 : 《一统志》 “大一统”思想 国家治理

中华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天下观”构成古代国人对天下的认知,应该说,“大 一 统”观和 “夷夏”观是在 “天下 观 ” 的 基 础 上 ,由历代儒学学者根据不同的情势而构建出来的 ,因此, “天下观”是 一 体 , 而 “大 一 统”和 “夷 夏”观念则好比是硬币的两面 , 它们构成了 “天 下 观” 的 全 部 认 知 , 缺 一 不 可。相 比于严苛的以种族 、 文 化 划 分 的 “夷 夏”观 , 开放包容的 “大 一 统”观念更符合中国古代多元一体发展的脉络,“大 一 统”思 想 在维护国家统一 、传承优秀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 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 。 以 《一 统 志》 等 大型文化工程的纂修为标志, “大一统”思想在元 、明 、清三代受到特别 重 视 , 成为 国 家 主 要意识形态 。

一 元明清编纂 《一统志》 的 “大一统”思想

从方志学的角度来看 ,元朝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以 “大一统志”为名来编纂志书的朝代 , 虽然 “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元朝第一个以官方书写的方式编纂 “大一统志”,为什么 明清两代都有 “大一统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公元 960 年 ,赵匡胤经黄袍加身后 , 建立宋朝 ,但是宋朝一直没有达到汉唐的 “大一统” 规模 ,在它的北方 ,始终有辽 、西夏等其他政权存在 ,所以为了维护其正统性 , 宋朝格外强调华夷之辨 。作为 “夷”的元朝建立之后 ,在思想上是很突兀的 。如果说成吉思汗可能没有 “大一统”思想 ,但是到了创立元朝的忽必烈时期 ,已经有了这个思想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 ,自我地 位十分明确 ,既要当草原上的大汗 ,也要当中原的皇帝 , 而尤为重要的是 ,在忽必烈时期 , 与元 朝接壤的都是蒙古贵族建立的汗国 , 所以他必须试着从中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 因此 ,以建立来 自儒家经典 《易经》 的 “大元”为标志 , 忽必烈开始接受儒家的 “大一统”观念 ,以正统王朝 的统绪自居 ,并以天下一统为目标。而以 “大一统”为正统合法性来源 ,不但需要武功的实现 , 也需要文治加以实现 , 这正是《大元大一统志》 纂修的主要动机。《大元大一统志》 的纂 修 ,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推动了方志的定型化和规范化发展 ,而且为明清两代纂修一统志提 供了值得借鉴的蓝本 。尤其是 《大元大一统志凡例》的制定 ,成为封建朝廷制定的第一个修志凡例 ,以元代行政区域路州县为纲目 , 体现了国家一统的政治理念 ,在方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到了明朝 , 虽然朱元璋以 “驱逐胡虏 , 恢复中华”作为讨伐元朝的旗号 ,在制度上也有很 多创新 力图摆脱蒙元旧制 ,但是明朝的典章制度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沿袭了元朝旧制 ,包括军户世袭制 , 官手工业与匠籍制等,在文化上则继续以 “一统志”为名编纂《大明一统志》。 众所周知 ,明朝疆域要远远小于元朝 ,但明朝的正统合法性偏偏绕 不过去这个大一统理论, 所以在《大明一统志图叙》中 ,对于元朝这样评价: “元氏以夷狄入住华夏 ,内立中书省一, 以领腹里诸路 ,外立行中书省十 ,以领天下诸路 。然其地西北虽过于前 ,而东南岛夷则未尽 附。” 一方面说元朝是以 “夷狄”入主中原 , 以孔子狭隘的以生产方式和文明程 度 区别 “华 夷”的 “夷夏观”理路来质疑其统治合法性 ,同时还以孟子较为开放包容的以 “大一统”为 标准的 “夷夏观”来衡量 , 发现 “东南岛夷未尽附”,元朝也未实现 “大一统”的目标。 所以明朝就有了底气: “惟我皇明诞膺天命 , 统一华夷 ,幅员之广 ,东尽辽左 ,西极流沙 ,南越海表 ,北抵沙漠 ,四极 八 荒 ,靡 不 来 庭 。 而我皇明一统之盛 , 冠 乎 古 今 者 , 垂 之 万 世 有 足 征云。”

很显然 , 明朝虽然明知疆域要比元朝小 , 但为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 声称自己的 “大一统” “冠乎古今”,这就说明纂修 《大明一统志》 的目的主要在于意识形态的建构 , 营造明朝为大一 统王朝的话语氛围,以为其政权建立合法性基础。

延续这一逻辑 , 清朝也不例外 ,在清朝文字狱的血雨腥风里 ,清朝皇帝更加强调 “大一统” 观念 , 试图以 “大一统”理论来瓦解 “华夷之辨”理论 ,标志性事件就是雍正帝 《大义觉迷录》 的刊刻 。实际上 , 在中国古代 , 大体有 3 种评判正统与否的价值体系 , 一为以孔子严格的 “华夷之辨”为代表的种族评判价值体系 ; 二为以孟子 “大一统”为代表的空间评判价值体系 ;三位以邹衍五德终始说为代表的时间评判价值体系。五德终始说在宋代以后逐渐退出市场, 而 “孔子和孟子的这两种夷夏观 ,在后世不断被用来作为理论来源 , 每个时代 、每个人都根据 现实实践而进行选择 ,从而争论不休 , 到清朝雍正皇帝与曾静的争辩 , 作了一次系统总结和彻 底清算”。

为 “大一统”话语体系建设 , 清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纂修工程 , 其中包括纂修 《大清一 统志》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等 , 以这种方式不但昭告了蒙古 、 回部 、西藏已经纳入清朝的版图 , 而且以 “大一统”话语来强调清朝的合法性。

清朝有 3 次或纂修或重修 《大清一统志》: 第一部修于康熙二十五年 ( 1686) , 成书于乾隆九年 ( 1744) , 历时 58 年 , 共 356 卷 , 是为康熙 《大清一统志》, 纂修此书的目的即是 “以昭大 一统之盛”,而尤为注意的是 , 该书是由礼部奉命开馆纂修 , 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意义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 早在康熙十一年就有人上疏请求纂修 《大清一统志》, 建议各省以 《河南通志》《陕西通志》 为样板纂修各省通志 , 并以各省通志为基础 , 纂修 《大清一统志》, 这一建 议经部议准后施行。但这一计划竟延缓了十几年 。十几年后 , 清廷一边催促各省纂修通志并上 报 , 一边启动纂修 《大清一统志》 计划 。康熙二十五年五月 , 康熙帝诏谕 《一统志》 馆之总 裁官 :

朕惟古帝王宅中图治,总览万方,因天文以纪星野,因地利以兆疆域,因人官物曲以修 政教。故 《禹贡》 五服,《职方》 九州,纪于典书,千载可睹。朕缵绍丕基,抚兹方夏,恢 我土宇,达于遐方,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万里之远,念切堂阶,其间风气群分, 民情 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 爰敕所司,肇开馆局, 网罗文献,质订图经,将荟萃成书,以著一代之巨典,名曰 《大清一统志》。

要旨还是在 “大一统”理念 ,但是此时并未达到实践上的 “一统”。待到乾隆朝时 , 疆域版 图扩大 , 新疆等地都纳入版图 , 续修 《大清一统志》 又提上议事日程 。乾隆朝续修 《大清一统 志》 从乾隆二十九年 ( 1764) 续修 , 成书于乾隆五十年年底 , 共 424 卷 ( 另有目录 2 卷) , 是一 部全国性地理总志。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该书仅以乾隆五十年 ( 1785) 为限的缺点显现 , 此后的资料未加入 进去 , 所以又议重修 《大清一统志》, 于嘉庆十六年 ( 1811) 始修 , 至道光二十二年 ( 1842) 书 成 , 历时 31 年 , 全书 560 卷 。该书资料以嘉庆二十五年为限 , 称为 《嘉庆重修一统志》。 道光 帝在 《御制大清一统志序》 里面开篇就说: “我大清之受天命有天下 , 增式廓而大一统者 , 于今二百年。”

清朝三次纂修 《大清一统志》 是继承元 、明两代有关 “大一统”的思想 ,承接元 、明有关 “大一统”的话语体系 , 以此证明清朝是中国王朝序列里的一个正统王朝。

所以,“一统志”是元 、 明 、清三朝层累地建构起来的关于正统的话语体系 , 其目的不仅仅 是建构正统的合法性 , 还有试图把新纳入版图的地区通过书写志书的方式合法化的目的 , 也就是 说 , 元 、 明 、清三朝不仅仅是以武功 、卡伦 、鄂博来确定边界 , 还通过书写来确定边界和认同,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二 《一统志》 的纂修方式

《一统志》 作为重要的官方文献 ,是受到统治者特别重视的,其在实践过程中 ,大体形成了 完备的 、统一的体裁体例 ,要设专馆修史 ,经皇帝御览后最终定稿。

( 一) 统一体裁体例

编纂史志首先要解决的学术问题就是体裁体例问题 , 这是历代纂修志书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纂修史志也不例外 , 为解决编纂的体裁体例问题 , 当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纂修 《清史》 之初 , 还专门召开大型会议研讨。

当然中国古代纂修 《一统志》 的特点主要是用 “志” 的写 法 来 写 , 这个似乎无需讨论, “志”的最大特点即是简明 、客观, “述而不论”,所以 可 信 度 较 高 , 可 为 信 史。 《康 熙 起 居 注》 康熙二十四年 ( 1685) 十二月初四日写道: “礼部纂修 《一统志》, 请给桌饭银两 。其纂修处 , 应交与内阁。” 当时康熙帝的回答很值得玩味 , 他说: “纂修 《明史》 俱撰文字 , 故多费时日 。若修 《实录》《会典》 以及此书 , 不过誊录 , 并非撰文 , 岂宜迟缓? 凡纂修各馆俱宜 定限。”

由此可以看出 , 康熙帝所理解的 《大清一统志》 的纂修似乎只是 “剪刀加浆糊”的结合, 并不用 “撰文”,这也道出了 “志”的最大特点。

但是 《一统志》 的 体 例 只 是 以 “志”来 统 , 实 际 上 还 有 图 、表 、传 等 体 裁 ,所以 ,历 代 《一统志》 的纂写人员都很重视 体 例 问 题 。 如 雍 正 十 一 年 ( 1746) , 总 裁 官 方 苞 在 《与 一统志馆诸翰林书》 中云: “明 《统 志》 为世所诟病久矣 , 然 视 其 书 , 尚似一人所条次 ; 譬为巨室 , 千门万户 ,各执斧斤任 其 目 巧 , 而无规矩绳墨以一之可乎? 是 书 所 难 , 莫 若 建 置沿革 ,山川古 迹 ; 振 奇 矜 能 者 , 大率博引以为富 , 又不能辨其出入离合 ,而 有 所 折 衷,是以重复讹舛抵牾之病 纷 然 而 难 理 。 不 知 辞 尚 体 要 , 地志非类书之比也 , 所 尚 者 简 明 , 而 杂冗则愈晦 。然 简明非可强而能 , 必 识 之 明 , 心 之 专 , 遍 于 奥 赜 之 中 , 曲 得 其 次 序 , 而 后 辞可约焉 。其博引而无所折衷 , 乃 无 识 而 畏 难 , 苟且以自便之术耳 。 故 体 例 不 一 , 犹 农 之 无畔也 ; 博引以为 富 , 而 无 所 折 衷 ,犹 耕 而 弗 耨 也 。 且 或 博 焉 , 或 约 焉 , 即 各 致 其 美 , 而 于体例已不一矣。”

方苞强调的是体例统一问题 。以嘉庆重修 《大清一统志》 为例 , 实际上以各省为经 ,京师 以外 , 全国分为直隶 、盛京 、江苏 、安徽 、 山西 、 山东 、河南 、 陕西 、甘肃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 四川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新疆 、乌里雅苏台 、蒙古计 22 统部 , 并青海 、西藏等地。

以志 、 图 、表等体裁为纬 , 计分为图 、表 、疆域 、分野 、建制沿革 、形势 、风俗 、城池 、学 校 、户口 、 田赋 、税课 、职官 、 山川 、古迹 、关隘 、津梁 、堤堰 、陵墓 、祠庙 、寺观 、名宦 、人 物 、流寓 、烈女 、仙释 、土产等。

如此一来 , 经纬分明 , 一目了然。

( 二) 设专馆修史 , 经皇帝御览定稿

元 、 明 、清三朝比较重视 《一统志》 的编修 , 力图通过官方书写来达成意识形态的统一。 清朝对官书极为重视 , 都要经皇帝御览后定稿 ; 重要的史书一般都要设馆编纂 。康熙朝特设 “一统志馆”纂修 《大清一统志》, 乾隆朝先是在方略馆纂修 , 后改为国史馆。

以乾隆朝开国史馆为例 , 可以看出纂修官书的流程。

乾隆三十年 ( 1765) , 因重修国史列传 , 重开国史馆 , 大学士 、忠勇公傅恒等奏开馆的一些 事宜 , 有 :

1. 开馆需房屋一所,以为办事藏贮书籍之地。现有东华门内原修 《会典》 之空房,请 咨行内务府拨给,俟馆竣之日,仍行文交还;

2. 馆中需用纸张,行文户部支领,其桌凳等项,并行各该衙门取用;

3. 恭查从前国史馆纂修等官,俱由内阁、翰林院官员内派委,此次所需人员,视从前 应当酌减;

4. 馆中所有桌饭工食银两俱照例按月于户部支领;

5. 馆中行文各处,俱用内阁典籍印信,以昭凭信。

除了有场馆 、人员和经费的保障外 , 编纂期限还有严格限定 , 如乾隆四十七年 ( 1782) 六 月二十六日奉旨 :

《兰州纪略》 着予本年办竣;

《皇朝通典》 《通志》 着予限三年,于乾隆五十年即行全竣,其余各书俱着照单依限 赶办。

计有:

《开国方略》,共 32 卷,现拟于本年七月内进起,计期于四十八年四月完竣; 《宗室王公表传》,共 10 卷,现拟于本年十月内进起,计期于四十八年三月完竣; 《蒙古王公表传》, 已进过 4 卷,未进约 28 卷,计期于四十八年十二月完竣; 《大清一统志》, 已进过 297 卷,未进约 60 卷,计期于四十八年十二月完竣; 《盛京通志》, 已进过 30 卷,未进约 70 卷,计期于四十八年七月完竣;

《职官表》, 已进过 16 卷,未进约 50 卷,计期于四十八年十二月完竣; 《兰州纪略》, 已进过 4 卷,未进约 16 卷,计期于四十八年四月完竣; 《日下旧闻考》, 已进过 166 卷,未进约 20 卷,计期于本年十二月完竣;

《明唐桂二王本末》, 已办竣,现在加案覆进,即送武英殿写入 《四库全书》;

《契丹国志》,现在赶办,拟于九月内全部进呈;

《满洲源流考》, 已进过 270 卷,未进约 7 卷,计期于本年十一月完竣; 《续通志》, 已进过 278 卷,未进约 430 卷,计期于四十八年十二月完竣;

《皇朝通典》 《通志》,此二书甫经接办, 尚未进起,卷帙浩繁,约于五十二年夏季 完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史馆修史的特点 :

一是官方修史 , 在场馆 、经费上有保障 ; 二是专人修史 ; 三是所修史书均需进呈 , 须经过 皇帝钦定 ; 四是限定一定的期限 , 虽然大多史书未按期限完稿 , 不得不一次次上奏请求宽限 日期。

另外 , 在史料来源上 , 元 、 明 、清 三 朝 《一 统 志》 大多来源于各地方志 , 如 《大 清 一 统 志》, 是先有各地方志 , 在此基础上才编纂了 《大清一统志》, 但各地方志和其他一些官书主要 取材于档案 , 如 《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金川方略》《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西域图志》《盛京 通志》 等 。所以这就构成了 《大清一统志》 → 地方志等官书→ 档案三级史料来源体制 。这是需 要我们注意的。

小结

总之 , 元朝开始以 《一统志》 为名来纂修全国的地理总志 , 其目的不仅仅是建构正统的合法性 , 还有试图把新纳入版图的地区通过书写志书的方式合法化的目的 , 与其他官修史书一起, 通过官方书写的方式 , 确立其政权合法性来源于 “大一统”的意识形态 。其纂修方式最大的特 点是官方修史 ,在场馆 、经费上有保障 , 而且是专人修史 ,最高统治者要钦定 ,保障了史书的质 量 。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史书编纂时需要注意的 。当然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中华文化一 直是多元发展的 ,以少数民族统治天下的元朝 ,认识到了国家治理的困境 ,以中国古代传统的 “大一统”思想治理国家 ,并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跃升 ,明 、清两朝 对 “大一统”亦有自觉的追求 ,这是所谓 “新元史” “新清史”所无法否认的关键问题 。对中 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 对 “大一统”思想的坚持 ,显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元 、明 、清 时期是重要的发展阶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