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像抢凳子,音乐停的时候,谁都不想只有自己还站着。

1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对于婚姻这件事情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我打算三十岁结婚,我不可能等到三十岁才为了结婚做准备。

The best time one can work on his marriage, is before he has one.

所以,我是真诚的抱着认识小姐姐的态度,来到这个平台的。前两天文苑看到了这个帖子和我说,你这个帖子的成分90%是为了个人品牌,顶多有10%是相亲..其实真不是,我就是来相亲的。

至于为什么24岁就相亲,慢慢说。

2

以前读过一个小故事,讲的是说一个年轻人走过一排玉米地,要求从这片玉米地里选出一个最大的玉米,只能选一次,也不能回头,所以这个年轻人应该怎么选?

年轻人走进玉米地之后,发现视野范围内有很多又大又好的玉米,于是他挑了其中一个最大的。但是随着他继续走下去,发现虽然不多,后面确实还能看到更大更好的玉米,于是他变的垂头丧气。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后悔。

年轻人第二次走进玉米地之后,由于他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认为后面总是还有更好的,于是一直向前走,直到快要走出去了,才匆忙选了一个视野范围内最大的玉米,结果可能还不如第一次。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错过。

对于谈恋爱、选择伴侣,甚至是选择工作等等人生重大决策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年轻人。更惨的是,我们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因为时间不会回头。

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后悔,就是错过。根绝我自己的观察,以我身边的朋友为例,大多数人是后者。

一个女/男生在24岁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相貌平平、家世平平、能力平平的异性,很难生出和他共度余生的念头;27岁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会选择试试看吧;30岁的时候,他也还不错了,至少人品还可以呢;33岁的时候,行吧。

看到没有,人是一天一天受锤的。

null

我们只知道这个年轻人现在没有和这个“稀松平常”的异性在一起,但是却不知道,他会不会和下一个这样的异性在一起。

就像我的标题所说,婚姻就像抢凳子,音乐停的时候,谁都不想只有自己还站着。也许未来选择共度余生的那个人,不过是音乐停的时候,离自己最近的那个凳子罢了。

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所以我从现在开始做准备。

于是回到之前这个摘玉米的故事里。根据博弈论,这个年轻人其实有最优策略,叫做37%定律。

具体怎么计算的我就不表了,总之根据欧拉的结论,略过前1/e≈37%的玉米,不管这些玉米有多大。而后一旦看到比之前所有玉米都要大的,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它。

这件事应用到择偶里面就挺有意思的。

比如一个男性的择偶区间是20-30岁,那么20-23.7岁之间他就可以观察身边的异性,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和她相处,然后过了23.7之后再遇到一个同等条件或者更好的异性,就赶紧定下来奔着谈婚论嫁去了。

当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还要引入个体的差异性,求婚的成功率等等..总之条件好的就多看看,条件差的就抓紧点。

所以对于我这样条件的,那就只能抓紧点了..强调过很多次,主动的人,获得幸福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这是原因一。

原因二的话,想谈恋爱有什么错嘛。

null

3

结合到我自身就很简单。

我是真没精力一个一个去接触。于是来加我的小姐姐们,大约有1/3左右我没有通过,就只是看看大概的介绍,对于她们的个人情况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再反过来找到我自己目前的行情和定位。

然后在剩余的2/3里面,一半加了但是没聊过,因为真的没有时间;另一半有简单的接触,如果不是三天可见的话有翻一下朋友圈,有好好聊天和见面的只有一位。

null

就连这一位也纯属幸运才能见到,因为姑娘人在香港。这个小姑娘非常有意思。如果印象没错的话,这是我遇到的第二个我们聊天会聊到尼采叔本华的女生,而且还是在第一次见面,第一个自然是升升了。

这里很感谢这个妹子给了我一个观点:和身边的朋友反而不用聊太多的价值观和深刻的想法,因为代价很高。

如果我和朋友聊天总是说尼采说自由意志说宗教和信仰,朋友可能会觉得我有点nerd..如果我们共同好友很多的话,这个代价就很大,可能很多朋友都会觉得我最近是不是状态有问题。

他们可能会来关心我,但我不想承受这些关心。

反而有的时候和“陌生人”聊这些会更好,聊完我们就消失在人海,可能再也不相见,对彼此生活的影响会很小。所以这难道是一期一会的意义?

跑题了。和这个姑娘交流过之后,我回家反思了一下自己的问题,感觉对自己的认知又清晰了一点。

我很难说的上来,我喜欢什么样的女生,我也不再会去刻意追求女生,因为没有这样的精力也负担不起时间成本,只能期盼遇到一个成熟、能够彼此吸引的个体。

同时我也清醒的意识到,男性往往高估了自己对漂亮的喜欢,低估了对聪明的喜欢。我实在是很喜欢聪明的女性,比如这位姑娘,交流成本很低,有着极其优秀的三观,可以在未来有明确的分工和规划。

不过这样的女生通常很理性,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什么直接的需求,无需被取悦,也不需要另一个人进入她的生活。

null

所以我面临了一个难题,那些我认为可以走向伴侣的女生,她们并没有迫切的需要一个伴侣。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我也不可能认为她们合适,千古难题。不过仔细想想,其实这件事情不分男女,在那些女生的眼里,我也是一样的。

任何一个独立成熟的个体,只会因为一个原因和另一半在一起,那就是这样会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为了快乐,为了“爱情”在一起的在我看来都是伪命题。

爱情很难持续,长期要靠有趣;而快乐,不存在比较级,一个人也是快乐,两个人也是快乐,从深度上来说没法增加,只能从广度上增加。

就像不存在哪一种痛苦比别的更痛苦一样,也没有哪一种快乐来的比较高级。

于是我深切地明白,如果日后我和一个女生在一起,绝不是因为我追到了她,或者是我吸引了她,只会因为她允许我和她在一起,心态上的转变是唯一的原因和前提。

归根到底,正如papi酱所言,永远都是为了自己。只是我们并不自私和利己,也不侵害他人利益,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让自己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这应该是我寻找伴侣的唯一意义。

4

我很建议年轻人们,尽早去尝试一下年轻人版的“相亲”。

你要先走过那37%的阶段,才会最大可能的遇到能让自己最幸福的那个伴侣。不要畏惧这件事情,因为如果你不带着任何的利益驱使去认识一个人的话,就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

别等到爸妈开始催婚逼婚的年纪,再硬着头皮开始作决策,那个时候其实就没有什么选择权,哪张凳子离你最近,你很大可能就会选择哪张了。

不要告诉自己说,我可以单身过好一辈子,我不需要伴侣。你25岁的时候说这种话,35岁的时候说这种话,不代表你45、55、65岁的时候还说的出这种话。

因为就算退一万步讲,即使你自己做好了准备,我们这个国家也还没有做好准备。在现阶段,走向婚姻(合适的婚姻)确实是增加生活体验,以及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而“孤独终老”很可能保证不了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甚至是个体尊严。

而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独身主义者,只是迫于无奈或者没有在恰当的时机理性的做决策,在我看来这是大概率可以避免的。

null

对于真正聪明成熟的个体来说,大家的可塑性其实都非常强,没有合不合适,只有愿不愿意。有的人比较抗拒这种改变自己的方式,那就多去寻找;有的人厌倦了不断地寻找,那就多点磨合。

所以正如我前面所说,那些我认为值得交往的女性,我很难追甚至是吸引,只有她允许我进入她的生活,我们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谁的需求强,谁就主动点,说来说去也不就是那回事嘛。

这里再补充一点,在写要求的时候,我提到了要求对方是985/211或有留学经历,这里很多朋友跟我交流,说很多妹子符合要求,但是人家看到我这么写出来就会很反感,好像有点“待价而沽”的感觉。

这个我完全理解,但是没办法,我必须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就像有的妹子会要求男性收入>20000等等,只不过是为了效率,尽量低成本的找到和自己三观相近的异性,以期在未来有相似的成长性,所以无意冒犯。

而且就算退一万步讲,我也没有必要和一个非985/211的妹子认识,即使她人品家境性格都还不错,依然是没有必要,因为我在985/211里已经能找到同样条件的妹子了。

就像我去吃拉面,有个好心人告诉我,你往前走五百米,有一个和这个味道一样好的拉面店,还便宜一半,只是我不差这一半的钱,也不想走这五百米,大抵是这个意思。

言归正传,再次向大家推荐一下这个平台:单身青年自救平台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赶紧去发个帖子,说不定那一天就是今天了。

THE END

声明

文中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Mushroobby

我们在这里,用“认真”等候你的参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