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创光电苦等IPO过会 华为“加持”又苦恼技术路线

《投资者网》张伟

即便华为投资的占比不高,也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关注。或许,这就是被打上“华为系”标签的魅力。

2024年12月,主业生产激光雷达的福建海创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光电”或“公司”)披露招股书(申报稿),计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早在2023年5月,海创光电的IPO状态就变更为“已问询”。苦等上会的海创光电似乎也给监管出了一个难题。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2024年上半年,海创光电的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2%,且海创光电预计2024年全年业绩会有较大幅度的下滑。此前问询时,科创板上市委要求海创光电“结合订单在手情况说明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公司还未上市,业绩已显疲态,海创光电IPO能否推进,还有待观察。

获得华为青睐

说起来,激光雷达的发展历史悠久且极具轰动性。

公开信息显示,1960年,美国休斯实验室的西奥多·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为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年后的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用激光雷达测量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引发全球关注。诞生没多久,搞出大新闻,也为激光雷达的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随着激光雷达的技术逐渐成熟,开始被应用于地质勘探、气象监测等领域。但由于成本高、体积大等缘故,早期激光雷达的使用大多局限于有高精度需求的特定领域。

进入21世纪,伴随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激光雷达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特别是自动驾驶的兴起,激光雷达成为汽车自驾感知系统的核心部件,开始正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搭载激光雷达已经成为标配。同时,也涌现出了多家具有竞争力的激光雷达生产企业,海创光电也是其中之一。

据官网披露,海创光电是通过合并成为一家实力强劲的光学元件厂商,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福州巴斯光电、福州科思捷、深圳飞莱特3家公司合并而来。

据悉,福州号称中国光学元件之都。除了海创光电,还诞生了高意、福晶科技、华科光电等上百家光学元件企业,这些企业在光学晶体材料、精密光学元器件、激光晶体、光通讯器件等领域具有领先竞争力。福州也拥有完整光学产业链。

海创光电成立后,很快就得到了资本的“加持”。股权变动信息显示,2021年股改完成之前,海创光电共吸引了近20家投资机构。

相关投资机构中,持股比例仅0.74%的哈勃投资尤其引人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哈勃投资是华为旗下专门进行战略投资的子公司。截至2024年末,哈勃投资参与的项目超过100起,涵盖半导体、光电芯片、材料、软件等领域。

海创光电也因为获得华为的投资而备受关注。

2024年业绩下滑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海创光电的业务分为4大板块,分别是:激光雷达、工业激光、光通讯、生物医疗及其他。2024年上半年,相关业务在海创光电主营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45.87%、29.59%、9.42%、15.12%。

其中,激光雷达业务的增速特别明显。2021年,该业务的营收还不到4500万元,2022年猛增至3.09亿元,2023年达4.88亿元。海创光电表示,受下游智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激光雷达业务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激光雷达业务的拓展不及预期,让海创光电2024年业绩下滑。招股书(申报稿)显示,2024年上半年,海创光电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21.94%,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22.48%。同时,海创光电预计2024年全年经营业绩会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具体原因,海创光电提到,客户Luminar定点车型量产交付不及预期、图达通与A公司引入第二供应商以及激光雷达主要产品价格下调,导致激光雷达业务收入下滑;此外工业激光业务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导致公司的整体业绩下滑。

客户构成显示,Luminar、图达通是海创光电的两个主要客户。2023年,这两个户对海创光电的销售贡献率合计超过48%,2024年上半年也有37%。

海创光电的业绩不能持续增长,或许为其IPO前景蒙上一层阴影。2023年5月的审核问询中,科创板上市委就要求海创光电“结合订单在手情况说明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海创光电当时回复称,公司激光雷达业务主要客户基本为行业知名企业,下游客户定点合作车企较多,定点车型已逐步量产交付,预计后续订单将持续释放, 激光雷达业务有望保持增长。

但仅过去了一年多,客户的交付就不及预期,并传导至海创光电。这对目前还有大客户依赖的海创光电来说,未来如何拓展新客户,或许是其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线路之争

除了客户依赖性,海创光电主营的激光雷达业务,还存在技术路线之争,这可能对其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汽车自动驾驶存在以激光雷达为主导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和以摄像头为主导的纯视觉方案,这两种方案各有优劣,主要体现在成本与硬件、感知和精确度、数据处理能力、安全及可靠性等方面。

综合来看,纯视觉方案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成本较高,但通过多种传感器的互补性,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具体到应用落地,纯视觉方案的应用车企主要是特斯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应用车企为除特斯拉以外的车企,包括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以及大众、奔驰、宝马、沃尔沃等传统车企。

综上,就是激光雷达在应用领域的技术线路之争。作为上游供应商,海创光电可能受到影响。对此,科创板上市委要求海创光电“结合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等说明公司在客户开拓是否存在障碍”。

海创光电认为,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特斯拉在中国零售新能源汽车 60.37万辆,占国内全部新能源乘用车零售规模(773.6万辆) 的 7.8%, 搭载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仍是未来主流车企的选择,“公司开拓新客户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但不存在障碍”。

也有分析认为,鉴于特斯拉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杆性地位,不排除未来有其他车企会加入特斯拉的阵营,而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纯视觉方案和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孰优孰劣的争论,也还会持续

不过,海创光电也未必要在激光雷达一项业务上“死磕”。,因为其第二个项目工业激光的营收还比较稳定。

2021年至2023年,海创光电的工业激光业务收入都稳定在2亿元左右,2024年上半年也有近1亿元。只是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工业激光业务的营收占比才从2021年的58%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30%。

海创光电认为,随着国产替代加速,将提升公司工业激光产品的市场空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