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4 13:03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特约评论员 吴晨正月十五故宫开放夜游,刷爆朋友圈,这是故宫94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灯火辉煌与民同乐。此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公布了故宫文创的账单,一年15亿元的收入让人咂舌。很多人赞叹故宫开放的新姿态,很多人艳羡文创的吸金潜力,却忽略了故宫过去几年一系列动作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经济的表征。故宫在开放与审美上迈出大步,所展示的恰恰是中国人在开放与审美上的巨大变化。

早在一个月前我就亲历了故宫的改变,参观了在午门城楼上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的特展,对策展团队挖掘清朝皇家过年风俗之细,展览文物之精,重现几百年前过年风貌之巧,都印象深刻。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把老祖宗的文物给演得鲜活起来,让年轻人能够时空穿越去欣赏和品味古老帝国的风貌,亲身体会民俗在皇家的演绎。故宫上元灯会更一改国人对故宫的印象,这里不再是记录王侯将相后宫佳丽的古旧书堆,而是挖掘恢弘气象,让普罗大众置身600年古建筑之中的与民同乐,是嫁接古老与现代,在宏大的场域中搭建参与经济的勇敢尝试。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故宫的改变,那一定不是简单的文化创意,而是正当其时的消费升级和参与经济两者的相辅相成。

故宫的创新,凸显了消费升级的新象限——未来老百姓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其实在“无形”(intangible)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生活好了,就会有更多文化的需求和审美的追求。故宫文创恰恰是中国艺术宝藏与历史沉淀最好的体现,对故宫文物的挖掘,也能更好地去展示和消费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美。故宫本身就有一种特有的雍容华美,而故宫的创新其实回归了这种瑰丽的讲究。沈从文潜身故宫几十年研究出了中国民俗的艺术宝藏,在他的时代并不为世人所知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还忙于填饱肚子,不能支撑广泛参与的审美。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老百姓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对传统艺术和美的追求和享受,很自然地成为全新的发展趋势。从这一点上来讲,故宫的开放和文创并不是像很多人惊讶的那样来得太早,太突兀,而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上元灯会也体现了参与经济和民同乐的重要性。活的故宫,不仅是用新的策展形式把文物和文物背后的历史与艺术盘活,也是开放故宫让更多人能去品味和赏鉴这座全中国最大的博物馆的活力所在。普罗大众的广泛参与是最大的看点。这一改故宫刻板的古旧器物保管库或者到此一游打卡地的印象,让更多人意识到它作为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作为一个让策展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灵动舞台的奇特,作为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想象力,发思古之幽,弘文化之美的场域的欣喜。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大舞台和全民的参与才能真正体会到,才能真正被弘扬。

复活的,参与的,跨越古今的故宫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贺岁迎祥”展览的最后用一张合照记录了上百位故宫管理者与研究者的心血,上元灯会的策展需要付出更多。更值得称赞的是企业对这些特展的支持,“贺岁迎祥”就得到了工商银行的支持。未来,这样的文创平台一定会得到更多企业的支持,因为故宫的IP可以挖掘出的文化和传承的宝藏,不可限量。

故宫作为一个跨越古今的策展平台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文创平台,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参观“贺岁迎祥”时我也特别留意了故宫里的纪念品商店,印有雍正御批“朕知道了”的文具很可爱,但是挖掘馆藏艺术品的精美礼品还不多。我桌上的马克杯两年前买自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图案采用的馆藏16世纪土耳其伊兹尼克磁盘的花纹。想象一下,印有富春山居图奇峰的精美瓷器摆在桌上把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欣喜!

让文物之美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故宫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作者系《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