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邓义平 我永远是党的一名小战士

核心提示:7月26日,天刚蒙蒙亮,在杨陵区李台街道邰北社区一套普通住宅内,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退伍老兵邓义平早早就起床了。像往常一样,把党徽小心翼翼地佩戴在胸前后,这名88岁的老人才坐到书桌前,一笔一画抄起了毛泽东诗词……

退伍老兵邓义平。本报记者 程刚摄

7月26日,天刚蒙蒙亮,在杨陵区李台街道邰北社区一套普通住宅内,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退伍老兵邓义平早早就起床了。像往常一样,把党徽小心翼翼地佩戴在胸前后,这名88岁的老人才坐到书桌前,一笔一画抄起了毛泽东诗词……

邓义平与党徽“结缘”,还要从70年前说起。

1949年夏天,刚满18周岁的邓义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了一名机枪连战士。参军后,他参加了四川剿匪战斗,之后又加入成渝铁路的修建之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邓义平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远赴朝鲜参加战斗。

“敌人不停地向我们投射炮弹,不一会儿,我们所在的山头就被削平,地上全是涝池大的弹坑,连山上的树都被炸秃了!”1952年,上甘岭战役爆发,战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见。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4师106团3营机枪连副班长的邓义平,带领战士在6号阵地顽强御敌时,突然一声巨响,邓义平的一条胳膊便血肉模糊,流血不止……他被炮弹击中了!生死关头,邓义平被紧急送往朝鲜战地医院接受救治。经诊断,炮弹弹片已经刺进了邓义平左臂的动脉血管,需要立即进行截肢手术,否则很可能危及生命。

“我还要上战场,不能没有胳膊!”邓义平斩钉截铁地说。医生只好冒险为他进行保守治疗,一场全麻手术后,才帮他保住了左臂。“直到现在,这只手都没办法提重物。一到阴雨天,旧伤口就隐隐作痛,比天气预报还准。”记者看到,战争留下的后遗症,让邓义平左手关节严重萎缩,有两根手指甚至都变了形。“我那时候年轻,又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如果真出了事,家里就后继无人了。但一上战场,冲锋陷阵什么都不怕了,我只知道自己是一名战士!”回忆起当年的经历,邓义平仍然无怨无悔。

1953年回国后,邓义平被认定为二级乙等伤残,次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在上级党组织的帮助下,他来到位于原华阴县的西北荣誉军人学校学习。1957年,顺利从学校毕业后,邓义平先后被分配到靖边县人民法院、武功县人民法院、武功县贞元代甲人民公社等单位工作。他始终不忘自己军人的使命和本色,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工作中,不管遇到多么艰巨的任务,他总是扑在最前面,啃最硬的那块“骨头”。“衣服会褪色,但党徽不褪色!”这是邓义平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在地方工作后,几十年如一日的真实写照。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忙。工作日处理完单位的事,周末他还主动给村里帮忙,自己家的事总是被搁到最后。这么多年,父亲没为我们兄弟姐妹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一直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勇于奉献。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受益终身了。”邓义平的女儿邓宁过说。

1992年,经组织批准离休后,回到家乡生活的邓义平还是没能“消停”下来。每天早早起床后,邓义平先把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再开始锻炼身体,读书写字,开启新的一天。“听我母亲讲,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父亲总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去上班。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亲吃穿用还是很节俭,还经常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邓义平的儿媳袁碧侠介绍,在日常生活中,邓义平把部队的好作风融入了家风之中,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老人时间观念特别强,非常守时。平时家里人一块吃个便饭,他都要求大家要准时到场。”邓宁过补充道。

如今,年近九旬的邓义平,每天都郑重地佩戴着党徽,坚守着入党时的那份初心。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党章、抄写毛泽东诗词外,每天晚上,邓义平都会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新闻联播》,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

“虽然我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受过伤,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的功劳根本不算什么……我是一个小学都没上完的农村娃,大字不识几个,回到地方后,是党为我提供了学习机会,给我安排了工作。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永远是党的一名小战士!”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邓义平老人对记者说。(记者 程刚 见习记者 刘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