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军种部队训练基本逻辑

新体制下,军种由原来的兵力使用方转变为兵力提供方,军种指挥的即时应战兵力编组变成了“即插即用”按需组合的能力模块。打个形象比方,军种变成了“企业”,人员、装备、训练场地等则如同“原料”,军种部队训练转变为企业产品“战斗力”的“生产”过程。战区好比“客户”、战场如同“市场”,“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受到“客户”青睐依赖于科学的训练。要实现军种“供给侧”与战区“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必须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条清晰的逻辑链路。

逻辑起点——作战任务牵引。实现“战训一致”是军事训练的根本落脚点,必须在训练与实战需求之间建立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得训练内容、标准完善和发展能够紧跟作战要求。要将作战任务清单作为实现“战训一致”的基本抓手,根据作战对手、作战思想、作战方式发展变化,由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对联合作战任务类别、项目、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再将联合作战任务内容细化为完成任务所需能力标准,形成通用、权威的任务能力标准分级表列,下发全军。军种作战部门根据联合作战任务清单开发本军种作战任务清单,建立军种部队作战任务框架体系,明确各项任务分指标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能力标准,将此类标准作为各军种作战力量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的统一标尺,同时也作为各军种训练的目标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军种训练部门依其制定更加细致的训练组织实施标准,对照作战任务清单项目制定相关训练课目,对照作战能力要求明确训练时限次数和质量标准,打通作战需求到部队训练的底层链路,为全面解决作战、训练“两张皮”问题、实现军种部队训练与战区联合训练之间的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逻辑节点——军事训练管理。军事训练是形成、巩固和提升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战斗力就是军种训练的唯一产品,要想获得与设计标准相符合的产品,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要在军事训练领域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进一步树立科学理念,着眼联合筹划军种、紧盯任务细化能力、围绕编组定位平台(分队),注重流程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投入与产出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绩效在军事训练管理领域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以绩效目标为起点合理制定绩效计划,以改善组训者与受训者间信息交互为核心建立绩效沟通制度,区分能力绩效与工作绩效、上级评估与第三方评估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对个体与组织的奖惩、选拔和任用制度,以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建立绩效改进制度。进一步优化管理手段,充分运用宽带通信、数据融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完善部队战备训练管理系统,优化训练资源配置,实时掌控部队训练情况和战备状态,为战区合理调用使用兵力提供全面支撑。应广泛借鉴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经验,使军事训练绩效管理成为军种部队训练的重要管理方式,为生产合格战备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逻辑终点——部队战备评估。军种训练应当面向战区,战争需求和军事斗争准备对军种训练产品有着质量、时间和规模的要求,这些内在要求的表现形式是部队战备状态,战备评估理应成为检验军种部队训练产品质量的最终手段。在评估内容上,应当突出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聚焦慑战一体的核心作战能力、多域精确的智能化作战能力,军政融合的人民战争能力;突出战争复杂性、困难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注重评估极端、边缘条件下作战能力,把组训者和受训者逼出舒适区,强化部队战场即时适应能力;突出作战对手现实威胁和潜在挑战,加强能力指向性,填补漏洞、补齐短板,强化部队击敌要害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在评估对象上,着眼军种兵力模块跨区使用、多域使用、全时使用、组合使用的普遍性要求,以军种各小型作战编组为对象,合理明确功能定位、编组形式、兵力规模,打造“即插即用”的“部队能力包”,为战区即时用兵、灵活用兵、广域用兵提供合格部队。在评估方式上,将训练质量评估、训练等级评估、作战能力评估等逐步统一到标准化的部队战备评估上来,将军种内循环评估模式逐步转变为内外结合的“第三方”评估模式上来,为战区常态化戒备、模块化用兵提供有力支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