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邵建:
深入挖掘王圻文化资源具有现实意义。王圻为官时重视田地测量,编刻《精选绳尺论》,保证乡民利益;大力贯彻“一条鞭法”,为百姓减轻赋税;大力兴学,深受寒门子弟爱戴。同时,王圻敢于反对官场腐败,他在地方从政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今天看来仍有非常积极的借鉴价值。
王圻学养深厚,精通史籍,为官不忘学问,辞官归隐家乡后,更是全身心投入著书立言。有学者统计,王圻一生编纂著述超过20种、800多卷,可谓著作等身。除了在传统典籍上的贡献外,王圻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也留下了传世之作,他的《东吴水利考》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水利著作中的翘楚。正是王圻严谨的治学思想和一心向学的精神,才能够为后世留存下如此众多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传续做出杰出贡献。
王圻的成功绝非偶然,再加上他人品端正、学问深厚,显然与良好的家风家教分不开。在王圻影响下,长子王思忠、次子王思义、孙王昌会、王昌纪都是大学问家。他的一些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家庭教育也具有借鉴价值。
总之,王圻身上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心怀天下、心忧百姓疾苦的精神品质,也突出体现了他严谨治学、严格家教的人文关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
王圻著作系统的整理出版,是上海历史文献传承和研究方面的一件大事。我相信王圻的学术成就、王圻故里和“苏州河第一村”的进一步建设,都会给闵行华漕未来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王圻生活的时代,政局是比较复杂的,他一生始终秉持着一位正直士大夫应有的气节,同时非常看重自己肩负的士大夫的政治职责和文化使命。他的身上,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士大夫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论在哪里任职,都脚踏实地为当地办事;为人正直,坚持原则,坚守士大夫的政治品格;一生勤于著述,重视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建议可以将王圻诗文中对于家乡的描写或者涉及家乡的内容摘选出来,配上今日苏州河第一村的影像,使前来观看展陈的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了解王圻和华漕一人一地。
第二,王圻一生涉足多地,可以多媒体形式制作动态的王圻行迹图,每一地配以他在当地的故事,以及曾在当地写过的格言金句。
第三,充分利用“梅花源”这一意象,将中国古代书写梅花的诗文名篇汇集展示,让更多人领略中国古代梅文化的精妙。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
有关王圻其人其学,特别是他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学术界有不少讨论,但在社会上却不太为人所知,远不如董其昌、陈继儒、徐光启等同乡那样声名洋溢。因此在王圻故里华漕镇赵家村建立展陈馆非常必要。
王圻留下的著述众多,但主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经世”二字,“经世”可以说是王圻著述的灵魂。他的许多著作如《云间海防志》《重修两浙盐志》《青浦县志》《东吴水利考》《吴淞江议》等,直接针对当时的海防、盐政、水利等时务要政发议,是明明白白的经世之作;他晚年完成的三部大书《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三才图会》皆为“经世致用之学”。
王圻一生志在“经世”,虽然每个阶段的重心不同,早年科场,中年官场,晚年书斋,但“经世”之志一以贯之,至死不变。他“少务实学”,当官后始终不忘“留心有用之学”,晚年更将平生所学所思所见寄之于他的“经世学”著述大业,成就一代“经世巨儒之学”。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
多年之前,王圻的著作以非常重要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研究领域。我是在对徐光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海外学者经常提到王圻的《三才图会》,继而开始研究王圻的。王圻除了编纂《三才图会》外,还有《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东吴水利考》等著作,不少都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从经历看,王圻是为官、治学都非常成功的儒生士大夫。继徐阶之后,万历年间在上海走出了一批既能当官,又能做学问的儒生,此时他们的学术风气已经转向了“实学”“经学”和“西学”。
王圻在江南和上海地区从“王学”转型到“实学”、“经学”和“西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王圻父子在先,徐光启等人在后,在那个时代,中国已经加入到世界,开始主动汲取欧洲知识,不是只学习“红衣大炮”,而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类中立,天、地、人“三才”,“究天人之际”,从这个意义而言《三才图会》的作用极其重大。《三才图会》标志着江南学风的转型,从“四书”之学转为“五经”之学,标志着江南学风向“实学”转型,从“经学”转向“实学”,《三才图会》还标志着江南学问从复兴经学转型到兼容西学,从本土主义转为世界主义。
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孙瑜:
王圻是有非凡行政才干的清官,也是有多方面突出成就的学术大家,是对家乡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贤,是江南文化哺育出来的杰出代表。
王圻回上海归隐后,筑室吴淞江,也就是今天苏州河之滨。他继承祖父辈的遗志,加上本性雅好梅花,在吴淞江边扩植了梅花林。梅花开时,香闻数里,称为“梅花源”。后来这里成为沪上赏梅胜地,人称“梅源市”。从明末到清代,无数文人墨客慕名前来,徜徉赋诗,一边赏梅,一边缅怀王圻。据考证,“梅花源”就在华漕赵家村的苏州河畔。
《明史》中记载,王圻退老乡居后,虽然年踰耄耋,但仍点灯帐中,读书著述,夜半不息,留下了繁富的著作。
作为闵行地区乃至上海著名的文献学家,王圻却一直未能有全集出版。上海书店出版社正与华漕镇合作,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共同打造《王圻全集》,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于闵行历史文化名人和遗产的重视。《王圻全集》拟出版十类包含“经史子集”的著作,包括《新刊礼记裒言》《续定周礼全经集注》《续文献通考》《东吴水利考》《谥法通考》《三才图会》等。
作者:周渊
文:周渊图:主办方提供编辑:张懿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