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种族歧视与社会契约:来自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志愿入伍的证据

(图片来源于AI)

当代大多数国家的治理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之上,公民与国家的互动体现为“支持-公共品供给”的交互关系。然而,在多元社会中,统治阶层的歧视性政策可能会破坏社会契约,引发政治排斥。Nancy Qian 和Marco Tabellini(2024)的工作论文“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Evidence from U.S. Army Enlistment during WWII”研究了二战期间的美国黑人群体参军意愿与种族歧视之间的关联,揭示了歧视如何削弱公民对于政府的支持,进而影响国家能力。

历史背景

二战期间,美国正值“吉姆·克劳法”时代,非裔群体面临着极为严重的种族歧视。自19世纪90年代起,南方各州陆续制定法律剥夺了黑人群体的公民权。虽然种族歧视的 程度在地理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歧视不仅存在于南方各州,在全国范围内也广泛存在着事实上的种族歧视。例如,1913年至1948年间,30个州立法禁止跨种族婚姻;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等地学校存在着完全的种族隔离。

种族歧视同样体现在美军之中。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兵源需求激增,黑人男性应征入伍之后仍面临着种族隔离、不公的薪资和晋升机会等歧视现象。同时,黑人群体对参战态度分裂:一方面,一部分人将服兵役视为来之不易的权利,许多人寄希望于通过参军向国家表明非裔美国人的价值,以此作为改善未来种族歧视的手段;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进步的缺失使许多黑人感到失望。1942年春末,为应对黑人入伍率的不足和战事的扩大化,美国政府启动大规模的征兵运动,黑人志愿入伍比率显著增加。因此,作者将分析样本限定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及之后的8个星期的时间段内,以排除征兵宣传等因素带来的混淆影响。

概念框架

本文的实证分析旨在探讨歧视与政治排斥在战时对民众对美国政府支持程度的影响,以志愿入伍率作为该支持程度的代理变量。歧视对志愿入伍率的影响在理论上可能为正向的也可能为负向的。

一方面,歧视会削弱黑人男性参军的经济与心理动机:歧视通过剥夺黑人的经济和政治权利,削弱其参战预期获益和国家认同感,进而降低参军意愿。但另一方面,受歧视群体可能会在面临一场攸关国家存亡的战争时,将参军视为证明公民价值、争取平等权利的机会,并通过社会网络的同伴效应放大参军意愿。

研究数据

首先,作者构建了志愿入伍变量。志愿入伍信息源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数字化整理的美国陆军入伍记录(World War II Army Enlistment Records)。 该个体层面数据集包括1938年至1946年间在美国陆军服役的全部9,039,840位士兵的服役记录(入伍卡片),含有入伍日期、出生年份、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种族、国籍、是否志愿入伍、所属军种与军衔,以及居住县份。主要分析所使用的样本包括非裔美国男性与白人男性,两者合计占入伍数据中所有个体的93%以上。其中,基准回归样本包含位于美国本土48个州的2,306个县的个体样本。样本涵盖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后各八周的时间段。

依据这些信息,作者构建了志愿入伍率指标,即每个县和每周内,每10万名符合服役条件的男性按种族划分的志愿入伍人数。作者利用1940年美国人口普查全样本数据来计算符合服役条件的男性人数,并根据1941年12月20日服役年龄的扩展调整分母。

接着,作者通过计算志愿入伍所在县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歧视变量的第一个主成分,构建了歧视程度指标。该指标包括一系列常用于衡量20世纪早期种族歧视的县级层面变量:1915年至1940年三K党的存在、截至1939年的私刑数量、1900年至1930年国会与总统选举中的民主党得票比例、居住隔离指数、以及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的种族差距等。作者发现,歧视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持久性,歧视程度和城市化程度、黑人人口占比和离珍珠港的距离分别呈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系数在黑人种族和白人种族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最后,对比分析珍珠港事件前第7周和事件发生后第8周的志愿入伍率的变化,作者发现,黑人群体的平均志愿入伍率从珍珠港事件前的0.115增加至事件发生后的8.82,白人群体则从13.38增加到46.28。这一差距反映了两者对美国政府支持程度上的差异。作者将样本按县级的歧视程度划分为高于和低于样本中位数的两族,对比分析后发现黑人入伍人数的增长幅度在歧视程度较低的县显著更大。

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

首先,作者在县-种族-星期层面构建了三重差分模型,用以分析歧视程度对于黑人群体志愿入伍积极性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中的三重交互项——个体是否为黑人、珍珠港事件前后以及县级歧视程度——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歧视程度高的县域中,黑人群体的志愿入伍积极性受到显著抑制。该结果在考虑多种固定效应(包含县、种族、星期、县-种族、县-星期和种族-星期固定效应,详见表1)后依然稳健。

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歧视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将使黑人群体的志愿入伍率下降0.66个标准差,即每10万名符合条件的个体中减少4.22人。平行趋势检验也排除了事前趋势的影响(见图1)。在考虑职业内种族收入歧视、州-种族-星期固定效应,以及采用未加权回归和排除数据缺失州的样本等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

表1 歧视程度对黑人群体志愿入伍率的影响

图1 高歧视程度及低歧视程度县域黑人及白人志愿入伍率

接着,作者讨论了其他的解释可能性。黑人群体可能面临征兵委员会的征兵歧视,即黑人群体即使有意愿入伍,也会因为征兵歧视使得他们被拒之门外。为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这一可能性,作者将不同种族在县和星期单位上的征兵入伍率作为因变量,发现歧视对黑人群体的征兵入伍率无显著影响,即征兵委员会没有设法阻止黑人应征入伍。而将这一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后,歧视程度依然会显著降低黑人群体的志愿入伍积极性,回归系数在控制了军队影响后稳健。

针对新闻报道传播差异的可能解释,作者分析多地报纸后发现,不同歧视程度的县之间针对珍珠港事件的有关报道并未呈现强度上的系统性差异。另一可能解释为对纳粹种族主义反抗可能会带来黑人志愿入伍率的差异。作者指出,如果珍珠港事件是纳粹种族主义思想的体现,遭受更多歧视的黑人会更有动力反对纳粹,那么基准回归中歧视程度对黑人群体志愿入伍的负面影响则是被低估的。

最后,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在加入可能的遗漏变量后依然稳健,这些变量包括各县平均就业率、适龄男性平均年龄、女性劳动力供给水平、农场所有权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等。在敏感性分析中,作者在各县随机分配歧视程度变量并重新估计回归系数,主要结论依然成立。此外,作者探讨了异质性效应,发现在存在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分会或黑人教会成员数量更多的县,歧视对黑人志愿入伍的抑制作用更强;而在加入联邦时间较早的州,歧视的抑制作用更弱。

结 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种族歧视显著削弱了个体对政府的支持意愿,从而降低了战时国家的动员能力。然而,国家建设和歧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变的。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开始通过宣传积极招募黑人群体;至当年年底,黑人群体的志愿入伍率已经超过白人群体。1948年,美国军队正式废除了种族隔离政策。黑人参军在一方面为黑人群体争取公民权利运动的推进铺平道路,但另一方面,军事经历可能也鼓舞黑人群体采取更为强烈的行动争取公民权利,反而会加深其受到的种族压迫。理解这一进程,是未来研究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轮值主编:胡思捷 责任编辑:彭雪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