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世说新语》其八:克死主人的“的卢马”应该长啥样,历史上还有记载吗?

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即使没有完整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在不敌曹操逃至刘表处后,刘表赐给他一匹名为“的卢”的马。时人皆说此马妨主,刘备却认为无妨。后来,的卢马在蔡瑁欲设计谋害刘备时,助刘备飞跃檀溪,逃离了蔡瑁的追捕。此事存在于正史:

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裴松之注 《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

不过按《三国演义》的说法,的卢在刘备出兵入蜀之际被赐给了庞统,庞统没有刘备的“帝王之气”,骑上不久就被敌人当作刘备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从此卢马也失去了踪迹。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的卢马

的卢马就这样消失了吗?其实此后在历史上还有记载的卢马的,《世说新语 德行其一 三一》就记载了东晋时期的的卢马: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庾亮所乘坐的马中有一匹是“的卢”马,有人劝说他卖掉。庾亮说:“要卖它,就一定有买它的人,这样就会妨害到新主人,怎么可以把对自己不利的事转嫁给他人呢!过去,孙叔敖曾打死双头蛇,以保护后来的人,这是古代的美谈。我去效仿这件事,不也很通晓事理吗?”

这篇短文是夸赞东晋时期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的名臣庾亮的德行,表扬他推己及人,不愿把祸水引向他人的优良品行。当然,庾亮所在的东晋时期与刘备那会儿已经隔了一百多年,刘备的的卢马就是拼了命活也活不到这么大岁数。实际上,早在成书于春秋时期的中国最早的相马术著作《相马经》中就这么记载道:

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所以,“的卢”是一类马的统称,而且既然记载了“马白额”,说明这种马就不是纯白的,因此央视版《三国演义》找了匹白马其实是有问题的,很大可能它是这样式儿的——

的卢马可能长这样(来源:Adobe Stock)

那么,“的卢”这俩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字是怎么和马头上的白斑联系起来的呢?先说“的”字,之所以在这里发“dì”的音,是有说法的,七岁就写下《咏鹅》的骆宾王在他的文集《骆丞集》中就说:

又谓马之的颡、的卢、乌脰,亦曰「的」。汝南陈耀文辨之,谓不宜以马额、乌脰为的。愚谓「的」非以色,亦非以额、以脰,乃如射之「的」耳。

这段是说在描述马匹时,有“的颡”、“的卢”、“乌脰”等叫法。陈耀文对“的”字在马匹描述中的用法进行了辨析,认为不应将“的”字简单地理解为马额(颡)或马脖子(脰)的特定部分。骆宾王自己则认为,当用“的”字来描述马匹时,并不是单单指它的额头或者脖子,而是表示马匹具有某种显著的特征或标记,就像箭靶上的中心点一样引人注目。

再说“卢”字,其实是头颅的“颅”字的通假字,在中国以及国外的关于马的文物中,有一种覆盖在马前额的金属装饰,就叫做“当卢”。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铜马车的“当卢”

所以这个“的卢”表示马额头有很吸引人的一块儿斑,那一般来讲白斑更吸引人一些。不只是颜色、斑点可以区分马,由于马是中国人很熟悉也很喜爱的一个物种,所以古人在区分不同的马这块儿毫不吝惜笔墨,马匹稍微有点不同就会单独起一个名字,明末清初降清后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的胡世安编著的《龙乘》一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现截取一部分:

马度高六尺曰骑,七尺以上曰騋,八尺曰駴,说文作龙。又五尺以上曰驹。嶓蒙有神马,山下有渊池,神马所生。昔人尝于此得马,头高三尺。尔雅八尺为駴。駴即戎马,故其字掯事,而戎事齐力尚强,故茧雅又云绝有力駴也。

这种四个蹄子是白色的黑马,大概叫“騚”吧

马色深黑色曰骊,黄白杂色曰𬳵,青骊曰駽,青骊鳞色曰驒,白色黑鬣尾曰骆,赤黄色曰骍,赭白色似鰕鱼曰騢。青白杂毛曰骢,浅黑色曰騩,青骊繁鬣曰騥。骊马黄春曰騽,亦曰驒。骊马白跨曰骄,赤黑曰驖,紫色曰验。骝马黄脊曰騝,骝马白腹曰𫘪,四骹皆白曰驓,四蹄白曰騚,额白曰𩥄,后左足白曰馵。

原文很长,仅仅关于马的名字就有洋洋洒洒好几千字,而《龙乘》这本书大概近十万字,搜集了历朝历代关于马的神话、故事乃至使用方式,网罗天下,无所不包。古人相马、爱马、养马的心理,大概和现代人喜欢超跑的心理差不多吧。

(未完待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