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举行7月份例会:展望蒙特利尔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

导语:

数字化信息和数据使科学家能够克服时间、空间和使用方面的许多限制。这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合作、分享和创新的可能性。

2022年7月7日深夜~7月8日凌晨1点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代表参加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本月工作的讨论和总结。并就多个议题与来自全球的20多名专家进行交流。为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绿会国际部工作人员克服时区参会不便的困难,坚持积极参与。

会议伊始,EBP的创始人之一,加州戴维斯分校的进化基因学家哈里斯·莱温(Harris Lewin)介绍了Eukaryotic Genome Sequencing的目前进度,以及目前基因组学的合作情况。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张国捷做“万种鸟基因组学计划(Bird Genome 10K, a genomic alliance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bird biodiversity) 的相关精彩主旨报告。

随后,EBP联合主席、美国史密森研究院杰出科学家约翰·克雷斯教授就遗传资源数字序列(DSI)进行发言。他表示,内罗毕工作会议上,DSI方面基本没有达成共识,一方面由于缔约方代表之间意见不统一,一方面因为DSI本身定义没有被敲定。他认为,CBD COP15第二阶段改变地点举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方便更多国际代表进行参与。在惠益分享方面,他认为此前非洲集团提出的“发达国家拿出从遗传资源数字序列open-access盈利的1%,建立专项基金,反哺发展中国家和社区“的提案可能能在蒙特利尔得到落实。

目前,EBP成员们正在梳理组织治理结构及重要时间节点。

最后,Harris提出计划将在2023年瑞士洛桑与某期刊合办基因组学相关工坊,讨论目前领域内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是一个庞大的全球大科学计划,被称作继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之后的“下一个生物学登月计划”。在项目启动前,人类只完成了极少数复杂生命物种的基因组测序,该计划可以让我们及子孙后代,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地球物种和生态系统。毕竟,地球生物多样性正在快速丧失,人类总要为改变与自己共存的这些生物的命运做出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项需要团结协作的工作,各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需要精诚协作,长期投入,才能按照既定目标实现计划。截至2021年12月,EBP项目包括了包括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BCGDF)在内的、来自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22个国家的44个成员机构的500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1]

(本文为工作笔记,仅供参考)

文/Stan 审/Linda 编/ange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