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虽然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但整体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物价的形势有所分化,CPI向上,PPI向下。据测算,下半年PPI翘尾因素显著走弱,月平均值为-0.5%,不排除个别月份PPI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但PPI可能不会持续出现负值,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下半年可能会进一步回升。上半年投资增速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投资需求较弱,而基建投资回升幅度有限。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现在有反弹,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下半年还会小幅度回升。6月专项债使用方式再放松,未来基建投资增速也会有所反弹但幅度不会大,房地产投资增速会高一些。综合来看,投资增速会略微回升,但难以恢复两位数水平。下半年经济仍存下行压力,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如果没有出现特别极端的情况,下半年经济增速将在6.3%左右。但考虑到宏观杠杆率上升、流动性充裕等因素,货币政策不宜大幅放松。财政政策上,建议四季度可以适度增加专项债发行额度。
李迅雷:在全球经济趋弱、国际贸易纷争不断的不利环境下,上半年我国GDP增速仍然达到6.3%,经济稳中有进,维持在全球GDP平均增速的两倍以上水平,成绩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减税降费政策的坚决推进和金融环境的改善、利率水平保持下行趋势。尤其从总量上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走势平稳,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并没有出现大幅波动的态势,更没有出现断崖式下滑。但从增长的结构上看,存在一定隐忧,需防患于未然,尤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结症所在。
李湛:保险行业正处于从产品供给端转型向需求端挖掘的过程,长期储蓄险与保障险的结构有望逐步优化,推动价值稳步抬升。权益市场大幅改善的环境下,投资回报正效应有望逐步显现,建议关注大险企稳健价值投资机会。对券商行业而言,政策转向和市场回暖将改善经营环境,将驱动行业业务延续改善趋势。板块向上空间有赖于政策与市场超预期的程度和节奏,优质大型券商在执业、人才、渠道、研究等方面资源领先,有望把握转型先机实现各业务链条全面转型升级,差异化、特色化将趋强化,有望赢得溢价,因此我们建议关注在业务转型中较为突出的券商以及有业绩优势的大型券商。
潘向东:美联储6月FOMC会议纪要中,对常备回购便利(SRF)做出讨论。常备回购便利是指,允许金融机构以固定利率通过与美联储的回购交易获得临时流动性。长期来看,美联储要想有效地降息,最终肯定会设置SRF,作为利率走廊上限。至于7月是否实行SRF也不确定,因为短期内,美联储可以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隔夜逆回购协议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下降。这两类利率降低了,金融机构融出资金的机会成本将下降,将会在金融市场上提供更多的资金,从而拉低市场利率。但是由于不存在利率走廊上限,美联储无法保证联邦基金利率处于目标区间。如果市场利率有突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上限的可能,美联储只好利用SRF来降息。
沈建光:6月汽车类零售17.2%的高增速主要受国五国六标准切换,车企促销影响,是一次性冲击,不具备可持续性。而且,大规模促销还将透支未来购车需求。根据乘联会高频数据,7月第一周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至-7%,重回负区间,批发同比也降至-24%,7月汽车销售大概率出现显著回落。虽然6月汽车零售高增难以持续、促销透支需求,但是基于低基数、低库存以及政策实施等有利条件,下半年销售下滑的空间不大。但是,汽车消费想要出现实质性的改善,仍需相关刺激政策的继续推行和落实。
汪涛:6月以美元计出口由5月的同比增长1.1%转为同比下跌1.3%,基本符合市场预期。6月出口走弱主要由于对一般贸易外需走弱(由同比增长4%转为同比下跌0.5%),与之对应,手提箱、塑料制品、家具、鞋类和纺织品出口有所放缓,而加工贸易出口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而有所好转。6月对G3出口由同比增长0.6%转为同比下跌4.5%,其中对美国出口同比跌幅从4.1%扩大至7.8%。最新数据显示,5月美国所有加征关税产品的整体自华进口同比跌幅扩大至33%,其中在5月加征关税从10%上调至25%之后,2000亿美元关税清单上的产品自华进口同比跌幅从28%扩大至32%。二季度整体而言,出口活动全面走弱,对美出口企稳在同比下跌8.2%的低位。
伍戈:与过去几轮经济周期明显不同的是,现阶段宏观调控受到“高债务、高房价”的掣肘。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作为传统逆周期调节重要抓手的基建投资,究竟会保持定力还是加大发力,直接关乎未来我国经济大势。近期基建投资增速十分温和,呈现出较强的“定力”。客观上讲,这一方面反映出近年来与日俱增的偿债负担对基建投资带来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融资模式由“后门”向“前门”转型过程中给基建融资造成的“阵痛”压力。尽管如此,高质量增长并非无底线目标的增长。虽然今年“财政前移”可能掣肘基建投资,但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框架下,随着经济逼近区间下限,政策天平或将向稳增长倾斜。积极财政更积极,基建有望温和发力。展望未来,为弥补基建融资缺口,诸如专项债扩容、债务置换等创新值得期待。不过,鉴于债务杠杆的约束,基建发力只是为防止短期经济失速进行的托底而已,顺应老龄化等背景下的潜在经济增速下滑依然是大势所趋。
张明:股份制银行萌芽于银行体制创新沃土。上市后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先高后低的变动趋势是银行业“加杠杆”到“去杠杆”的缩影,随着金融监管的趋严,业务结构由非标、同业等高风险业务回归存贷本源。虽然我国股份制银行存在较强同质性,但12家股份行优选赛道,错位竞争。分化体现在:1)资产低增贷存比高企,贷款投向各有侧重;2)盈利能力方面招行业绩表现亮眼,股份行资产质量分化明显;3)战略方向,一方面纷纷定位零售金融、科技金融、以及财富管理银行,另一方面信贷投向锚定国家战略重点方向,致力于轻型投行战略。大型银行定位于发挥头雁效应、股份行则定位于差异化经营。相较经营沉稳、业务面广、揽储能力占优的国有大行,股份行逐渐形成低速稳健扩表、较高的杠杆和风险偏好、高负债成本、低息差的经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