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39,遇见塔克拉玛干的绝世荒凉

如果你是一名资深户外爱好者,说到中国最顶尖的越野线路,相信大部分的人第一反应是应该是四大无人区穿越或者是横穿羌塘。我们往期的很多无人区队员也或多或少跟我们表示过无人区穿越将是他们的越野封山之作,走完最顶尖线路之后,以后就不冒险了,之后就整些休闲游,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都已经走过了国内公认的最顶尖越野线路,自然也就风轻云淡了。但事情绝对没有如此简单,一入越野深似海,自此富贵是他人,比如今天攻略君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条N39--最长轴横穿塔克拉玛干的腹心地带。

何为N39?

与横穿羌塘的N35相似,是以纬度代称线路。相对来说N39会比N35更严格一些,N39因为高山大河的阻挡,基本上全程沿着北纬39度前行,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横穿羌塘的过程中,因为要顾及山川水文走势,经常要远离北纬35度这个基准线。

提到N39,就不得不提到瑞典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1895年斯文赫定首先提出了最长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预想,并付诸于实践,于当年组织了70人以及70峰骆驼组成的探险队,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边缘开始了前无古人的远征。由于缺乏经验的积累和可参照的资料,队伍在艰难行进300公里后,因为迷路和物资缺乏不得不铩羽而归,回到出发地时,全队只剩两人和两峰骆驼。后来斯文赫定在回忆录中描述,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探险,这是一片不可征服之地。即使后来,斯文赫定在中国西部探索多年,也再没有重穿塔克拉玛干的计划。借此,N39在户外领域中声名鹊起,毕竟这是一片让发现楼兰古城的斯文赫定都望而却步的恐怖之地。直到将近一百年后,由中英联合组建的探险队借助高科技手段才首次成功穿越N39线路。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自治区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如果最长轴东西穿越的话,行车距离在1200-1400公里左右,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分布在新疆四个地区界内: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时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惊人的2500~3400毫米。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300米。狂风能将沙墙吹起,高度可达其3倍。沙漠里沙丘绵延,受风的影响,沙丘时常移动。沙漠里偶尔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最高地表气温能达到惊人的70摄氏度左右,冬季最冷时气温能降到-20左右,与咱们常见的动物冬眠现象相对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部分动物竟然有夏眠的现象。

塔克拉玛干在当地语中,有死亡之海、进得去出不来之意。维吾尔语中,“塔克”是山的意思。“拉玛干”,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大荒漠”,引申有“广阔”的含义;那么“塔克拉玛干”就是“山下面的大荒漠”的意思,联想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处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这个翻译倒也恰如其分。

N39,塔克拉玛干沙漠最长轴横穿的一些注意事项

适宜穿越的时间,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来年的春季,是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佳季节,此时间段,气温合适,不会出现极端高温,沙尘天气出现概率较低,蚊虫几乎没有,野生动物活动较频繁,其中尤以10月中下旬到11月中旬为最佳穿越窗口期。

路程和时间,穿越方式决定了行程时间,目前穿越塔克拉玛干的方式基本有两种:骆驼穿越以及汽车方式穿越,骆驼穿越的时间一般需要40-70天,对身体要求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我们非常不建议个人进行尝试,毕竟当年强如斯文赫定,做了大量准备之后也是以失败告终;汽车横穿可以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端起点麦盖提县开始,也可以从东部起点若羌县开始,行程时间一般安排12-14天相对轻松。因为两条竖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存在,我们一般会将行程分为三段,平均每段时间在四天左右,沙漠公路处,可以适当休整、补充物资。

沿途景观,几乎全程以沙漠景观为主,偶尔搭配有内流河、胡杨树、少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这并不是一条景观大道,这更像是一场修行苦旅,除了沙子剩下的基本还是沙子。如果考虑到景观元素构成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同级别难度的无人区穿越。

适宜人群,本条线路全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行进,海拔变化相对不大,线路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不存在出现高原反应的可能,即使是之前没有高海拔旅行经验和露营经历,也可完成全程,全程大部分时间没有手机信号,行程非常艰苦,出发前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此行程对队员没有年龄和身体上的特殊要求。

物资准备,N39行程自驾的话,因为没有既有道路,需要全程使用硬派越野车,四驱带锁,全程沙漠行驶,需翻越70座左右的沙墙和沙峰,车辆极易损坏,所以必须携带车辆在沙漠行车中的易损件;最好之前有较丰富的沙漠越野经验;如果是个人随专业团队穿越的话,非自驾队员则不需要携带过多物资,物资基本为后勤团队提供;不建议个人或者单车无后援穿越,危险系数过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