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三八线之一

风起云涌三八线

思目

1950年9月28日,美韩联军刚刚攻占汉城,志满意得的麦克阿瑟提议重建韩国政府。此举立刻遭到了华盛顿方面的反对——“……参谋长联席会议告诫我,任何恢复李承晚政府的计划‘必须得到上一级的批准’。”(注1)可此时的麦克阿瑟,因仁川登陆作战的巨大成功正处于其人生辉煌的顶点,毫不客气地通过回电将华盛顿的指示顶了回去!并下达命令,汉城应于9月29日正式恢复为现存政府的所在地。

9月29日,李承晚乘坐麦克阿瑟的座机飞抵汉城,出席由美军主持的大韩民国政府首都移交典礼。桀骜不驯的麦克阿瑟以救世主的姿态,随心所欲地表演了一出好莱坞式的移交典礼:在汉城首都大厦蓝宫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悬挂着美利坚星条旗和韩国的太极旗。移交典礼仪式开始后,麦克阿尔瑟毫不在意的将大韩民国的大统领李承晚冷在一旁,郑重其事地给沃克将军和阿尔蒙德将军颁发了功勋十字勋章,然后要求在场的全体与会人员起立,跟随他一起背诵了纯亚美利加式的主祷文。大概是声音有些过于高亢,当最后一声“阿门”响起时,大厦屋顶被美军炸碎的玻璃片被震的叮叮当当地散落下来。不过,这并未破坏麦克阿瑟的好兴致,随即转过身来,装模做样地俯下身子对李承晚大统领说:总统先生,我和我的将军们要去履行军人的职责,现在就由您和您的政府来行使管理大权了!年迈的李承晚大统领哆哆嗦嗦地站起来,语无伦次表达感激之情。下午十三点三十五分,意犹未尽的麦克阿瑟飞回了他在东京的司令部,准备实施越过三八线占领北朝鲜的作战计划。

麦克阿瑟与李承晚。(图片取自网上)

一、 冲昏头脑的北进

本来按照联大通过的第82、83号等安理会决议,是要将朝鲜武装力量驱赶回三八线以北,恢复半岛地区的和平。但随着战争态势的顺利发展,美国政府立刻单方面改变了第82、83号安理会决议主旨——据时任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莱德雷回忆:“我们最初干预的目的是要‘拯救’南朝鲜。而现在我们扩大了战争的目的——完全消灭北朝鲜军队和实现全国的政治统一。”(注2)如此一来,美国创造出一个十分荒谬的强盗逻辑:北朝鲜武力统一南朝鲜的行为是侵略,美军攻占北朝鲜却成了为了朝鲜的统一!

在布莱德雷将军的回忆中,还记有美国政府漠视联大决议以及时任联军司令的麦克阿瑟随心所欲擅自修改作战命令的具体过程:是年9月27日——也就是仁川登陆成功的第十二天,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下达了北进的命令:“你的军事目标就是摧毁北朝鲜的武装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被授权可以在朝鲜三八线以北,实施包括两栖、空降或者地面作战在内的军事行动,前提是苏联或中国共产党未派遣大批部队入朝参战,他们没有打算,也没有威胁在北朝鲜与我们进行军事对抗。”(注3)

10月3日,“中国共产党政府现任外交部长周恩利曾召见印度驻北平大使潘尼迦,并且告诉他,如果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派遣军队援助被朝鲜人。不过,如果只是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不采取这种行动。”(注4)趾高气昂的美国政府认为,这只不过是中国人“恫吓”而已。杜鲁门将电文转达给麦克阿瑟的同时告诉他,可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但如若对中国境内目标进行军事活动,须事先得到华盛顿批准。

10月7日,联大根据美国提案通过了一项有关朝鲜独立问题的决议案,尽管内中却并无武力进占北朝鲜的内容或字样。但为了摆脱束缚,联合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立刻剥去了10月7日决议的矛盾的外衣,并给它一种为大会制订这个决议的多数所不能接受的解释。这个决议从来没有宣称第八军将强加于全朝鲜以一个统一和平民主的政府。”(注4)当天便开始北进!对于麦克阿瑟的这种越权行为为,美国政府随后也就默认了。

实际有关跨越三八线北进的作战计划早在九月二十六日,麦克阿瑟的参谋们就已制定出并上报给美国政府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虽说麦克阿瑟是联合和国军司令,却不得不听命于美国总统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拉德雷将军回忆,当时他们对麦克阿瑟的这份作战计划是有看法的,“在我看来,麦克阿瑟制定了一个最糟糕的作战计划。”但由于仁川登陆成功后麦克阿瑟的威望如日中天,“参谋长联席会议对麦克阿瑟的战术行动提出的任何疑问都有可能被当成吹毛求疵。……因此,我和马歇尔、杜鲁门一致通过了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并于9月29日正式批准。”(注6)

奥马尔·纳尔逊·布拉德雷五星上将(图片取自网上)

综合美、日、韩等相关战史记载,麦克阿瑟的这个北进作战计划要点:美第八集团军沿西海岸,由陆路经开城和沙里院越过三八线进攻平壤;美第十军团从海上转到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港登陆,然后下辖的陆战一师向中朝边境进发,第七师西进至平壤北侧,东西两支大军在北朝鲜中部的蜂腰部汇合。表面上看麦克阿瑟这个计划挺合理:第八集团军由正面进攻平壤,第十军团由东向西来一记右勾拳,两路大军相互策应拿下平壤,于元山——平壤一线的蜂腰部,截断朝鲜人民军北撤的退路。但朝鲜的北部中央是绵延不断的山脉,被天然地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只不过西面比东面要大,连接东西两部的主要公路只有一条——元山至平壤。如此一来,联军越过三八线后,必然要分成东西两支部队独立作战。此时联军的后勤补给,主要来自两个地点:中西部的仁川港以及最南端的釜山港。仁川港的补给能力有限,难以同时满足两路北进大军的需要;而釜山港至三八线仅直线距离就有三百多公里,加上还有北朝鲜留下的游击部队,其陆路运送给样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东路大军若能直接从元山港得到补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照此说来麦克阿瑟的北进计划不是挺好吗?那布拉德雷究竟为什么会认为,“麦克阿瑟制定了一个最糟糕的作战计划”呢?

要搞清麦克阿瑟的计划到底是好是坏,还得根据当时的战场态势,进行简要分析。

先来了解一下其时朝鲜方面的情况。美军仁川登陆打乱了朝鲜方面的阵脚——在随后的指挥上一错再错:确认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最高司令部命令前线司令官金策对前线封锁消息,抽调部分兵力支援汉城方向,并命令南下的人民军主力尽快后撤到锦江——小白山脉之线。小白山脉位于韩国的中南部,是太白山脉的支脉,整个山势由东北斜插向西南,一直延伸到南海岸的丽水半岛。锦江是朝鲜半岛第三大河流——全长401公里,发源于小白山脉西南麓的全罗北道长水郡,绵延弯曲由南向北缓慢流至临近大田广域市后,改道流向西偏南经忠清南道在群山市附近汇入黄海。

小白山与锦江一带地形。

根据地图推断,朝鲜方面的打算是利用东面的大山和西面的河流为屏障,在山河之间的大田广域市与官基里一线,设置阵地阻挡美第八集团军北上。这条阻击线可与朝鲜人民军在汉城至天安一线,阻击仁川登陆的美十军团的防线南端相连接。由此可见,即便到了这种地步,朝鲜方面还没有放弃将美韩联军推下海的计划!由于朝鲜人民军南下进攻的两个军团并不在一个等齐面上:武亭指挥的第二军团位于洛东江战线的北面,而金雄指挥的第一军团则位于西面——其最南边的第七、尤其是第六两师,已经打到靠近南海边的马山一带。不难想象,要想顺利将近十万大军撤下来谈何容易!

美第八集团军获知仁川登陆成功后,士气大振,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联军之所以没有很快打破釜山包围圈,主要是因为洛东江天堑——能行驶坦克、装甲车的就那么几条路线,但一旦有一处被攻破,整个战线立刻崩溃!18日,美第十军团已兵临汉城——面对如此险恶局面,再不当机立断就来不及了!朝鲜人民军前线司令金策只好于当天傍晚重新下令:严命第二军团确保当前战线,尤其要死守第一军团后撤的要道倭馆,以掩护全军的北撤。其时在倭馆一带的是朝鲜人民军主力第三师,该师已是伤亡过半的疲惫之师,在美军炮火和飞机轰炸掩护下的强攻面前终于抵挡不住!仅过了一天即于十九日黄昏,就丢掉了第一军团后撤的枢纽——倭馆。倭馆位于大邱的北面,可以同时控制东西两条通往北方的主要公路。由于其时美军第七师已攻占汉城以南地区,朝鲜第一军团只能沿着这两公路北撤。倭馆丢失时,大概只有第二十七师较为完整地撤了回去,第二、第四、第九、第十师所部,只能利用美军尚未完全建立起封锁线之机,分成小部队乘隙加速向北回撤!在如此艰难地形势下,金策尽可能组织手头能掌握的部队,在倭馆后面的金泉一带,硬顶了美二十四师整整两天!但此刻美军已在仁川登陆的消息不胫而走,大部分朝鲜部队已军无斗志迅速溃散了——尤其军中南朝鲜降兵。此后金策又利用梨花岭和竹岭等有利地形,组织了长达六天的顽强阻滞,可由于美军飞机的轰炸等原因,最终撤到北方的部队只有两万多人。

金日成与金策。(图片取自网上)

此时朝鲜人民军位于最南边的两个师退路已绝:第七师师长朴性锡少将已战死——据说除了位于前边的两个团,剩下的部分基本溃散。第六师师长是经历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方虎山,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残酷情况下,丝毫没有慌乱,而是带领所部采用各种游击战的手段——如布设地雷场、破坏桥梁、小部队的迟滞行动等,一路沿着晋州—山清—咸阳—全州公路,艰难地经大田向北回撤——这是原先朝鲜人民军南下时的路线。由于美军飞机轰炸与侦查,所部只能昼伏夜行,所以师主力很快就被美韩联军追上。方虎山下令将重武器全部掩埋,只携带迫击炮、轻机枪等轻武器,突然掉头转向东甩掉追兵,摸索着沿小白山脉中的小路向北潜行。据有关战史记载,该师60余名战士留在后面利用各种手段,顽强阻滞追兵达十小时之久。可惜该师落在最后面的两千人及第七师的千余人,只能机智地转进到公路西面的智异山打游击。方虎山一路行进,一路收容了约三千名溃散到山里的朝鲜士兵,于三十日夜顺利抵达金泉西侧的京釜公路附近。此后这六千余人的部队在方虎山领导下,依托小白山脉不停地在敌后进行骚扰,直至战斗了两个多月之后,终于同前来寻找他们的中朝联合支队会师,胜利撤回北方——只可惜该师滞留在智异山打游击的那两千人及第七师一千人,由于缺乏信息最终未能返回北方。据记载,方虎山共带回五千七百余人,约占由南方回撤部队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近八万主力只撤回不到三万人!

方虎山将军(图片取自网上)

以上是朝鲜方面的情况。再来看一下,美韩联军方面的作战过程。

美第八集团军攻破朝鲜人民军的洛东江防线后,于二十二日开始全线出击。美韩联军的反攻分成三路:东路、中路和南路。中路以美骑一师、第二十四师和韩一师混编为第一军团,沿大邱——金泉——大田——水原公路之轴线发起进攻,与仁川登陆的美十军团南北夹击;南路以第二师和第二十五师编为第九军团,第二师沿陕川——安义——全州——江景路线,向江景一带追击,第二十五师先向西夺取晋州,尔后向西及西北方向追击;东路由韩军的第一、第二两个军团(辖第三、第六、第八和首都师及陆战队等部)组成,一路由兴海沿东海岸北上,一路沿安东、平昌向三八线推进。

东路韩军的正面是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军团长武亭参加过中国的长征和抗战,战斗经验十分丰富且深谙游击战之道。23日接到最高司令部全线撤退的命令后,没有仓促下令立即后撤,而是精心设计了撤退路线并设置了各种迟滞手段,后撤时又保持无线电静默,非但美军、就连朝鲜最高司令部也搞不清第二军团的去向!最后武亭将该军团的几个残缺不全师,基本完整地带回到三八线以北,只有第十三师因在倭馆东边死守而全师覆没!

尽管东路韩军这四个师没有遇到朝鲜人民军实实在在的抵抗,却因惧怕中埋伏,猥猥琐琐,于十月一日才进抵三八线——九天仅行进二百来公里。中路美第一军团攻克倭馆后,以骑一师为右翼、第二十四师为左翼、韩一师为预备队,沿金泉至大田的公路向西北猛攻。至九月二十六日,骑一师先头部队在乌山附近,与美七师南下部队会师。由于这路美军的快速挺进,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大部被阻截,只能化为小部队分散回撤。而西路美军第九军团两个师,主要是尾随朝鲜人民军第六、第七师等部一路北上追击。在这两路美军的追击和截击下,朝鲜第一军团大部被围歼和逃散(主要是在南朝鲜征召的部分),这里面当然不包括方虎山后来带回北方的那部分。美军根据战况判断,朝鲜方面突围回到北方的军队大约两万五至三万左右,另外还有约十二万预备部队,假以时日经过整训后仍然会是令人生畏的力量,因此应该按照美国军事教材所说的“实施穷追”——就是要赶尽杀绝!但由于追歼朝鲜第一军团的缘故,美军靠近三八线的部队共十余万人,全部麇集在仁川、汉城四周,而汉城以东基本没有美军部队。此时联军要越过三八线作战,则必须部署一支大部队到东边。这应该就是为什么,麦克阿瑟要调动美第十军团去元山登陆的根本原因。

既然一定要有部队开往东边作战,那为何麦克阿瑟调动美第十军团去元山登陆的计划却倍受指责呢?难道还有更好的计划?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拉德雷认为,第八集团军刚由釜山包围圈杀出来,一路向北攻击前进,全军稀稀拉拉散布在从釜山至汉城的了二百多公里的地域,其补给由只能来自最南边的釜山港。“因此,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在现场最高指挥官沃克指挥下,阿尔蒙德第十军向北快速挺近,实施穷追。当时,第十军伤亡不大,而且能从仁川得到补给。美军的许多高级指挥官(如沃克、爱伦和希基等)和参谋人员都认为应采取这种作战方案。然而,麦克阿瑟却否定了这个作战计划,亲自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注7)麦克阿瑟的理由是,仁川港无法同时维持第十军团和第八集团军的补给,因此必须另外寻找一个能提供补给的地点,这个地点就是东海岸的元山港——从该地还可打出强有力的右勾拳策应攻取朝鲜首都平壤。所以将第十军团调到东边的元山港登陆,第八集团军就可单独在仁川港获取给养,而第十军团拿下元山后可直接从元山得到给养。这个计划听起来似乎非常合乎逻辑,但在实际上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据某些人猜测,更大的可能是麦克阿瑟要给阿尔蒙德一个独立指挥作战的机会——阿尔蒙德曾做过麦克阿瑟的参谋长。可叹的是,麦克阿瑟的这种不切实际的指挥,给后来越过三八线的北进作战,投下了失败的可怕阴影。12月2日,麦克阿瑟将得到杜鲁门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第二号“联合国军司令部作战命令”,下达给联合国军所有部队——包括韩军。

麦克阿瑟与阿尔蒙德(图片取自网上)

早在九月三十日,美陆战一师就收到了麦克阿瑟有关元山登陆作战的内部通报。对此史密斯师长心中十分不满,尤其是登陆后让陆战一师向北推进至鸭绿江的命令,这岂不是拿陆战一师当作山地师来使用吗!?可尽管心里非常不满,命令还得不折不扣地执行。美第十军团刚一开始行动,就形成了巨大的混乱——其时的仁川港不具备在短时间内,装载和运输运送两个美军师兵力和装备的能力,这早在仁川登陆时就已经显现出来。麦克阿瑟只好下令陆战一师在仁川港登轮,美七师则通过陆路,南下至釜山港登轮。为了按时完成元山登陆的任务,10月6日,史密斯师长下令封闭仁川港——所有其他装卸作业一律停下,全师装备和人员开始艰难地乘船作业。陆战一师仅兵力就有两万多,加上火炮、坦克、装甲车和各种车辆及弹药、给养,好不容易完成人员和装备的登轮和装载,已是10月10日了。在此期间,第八集团军的油料、弹药等辎重和给养,只能从南边——釜山港一路运来!而美七师又于5日一大早,沿汉城——釜山的公路南下,一时间公路上拥挤不堪。

根据史料记载,美七师南下釜山的兵力为一万八千多人(不包括韩国士兵),除武器装备外还带有近一千五百吨各种给养。该师于5日拂晓开始行军,沿水原—忠州—梨花岭—闻庆—咸昌—尚州进至大邱,然后再乘列车抵达釜山——全程共约三百五十公里,计划于12日前,全师在釜山港集结登轮。没想到该师前锋第三十一团先头部队6日夜,刚行进到闻庆一带的山中,就遭到朝鲜人民军的伏击——这应该是方虎山的第六师等部所为。9日夜师部及直属部队通过梨花岭时,再次遭到伏击!直到后面的第十七团赶上来,才打通继续前进的道路。这样一路上磕磕绊绊,14日方开始搭乘装载,17日全师才登轮装载完毕。

相较第十军团诸多的不顺,绰号“斗牛犬(bulldog)”沃克将军的第八集团军也好不到那去,仁川港暂时是指望不上——被陆战一师占用,给养只能继续通过陆路从釜山港运输,道路的不畅和游击队的骚扰袭击,大大影响了运输的速度。而第七师急于乘船北上,又挪用了第八集团军的部分给养。性情急躁的沃克只好命令第一军团渡过临津江进至开城,第九军团一部进抵临津江一带,担负护卫釜山至汉城补给线,并在韩国警察部队协助下肃清南方的残敌。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10月5日又将新编成的韩十一师配属该部指挥。第八集团军拖延至10月5日,才正式下达突破三八线向北进攻的命令。但由于麦克阿瑟对A日(进攻发起日)“另有命令”,10月7日第一军团在礼成江附近燕三八线展开后,第八集团军参谋长艾伦打电话询问东京总部具体进攻时间,麦克阿瑟的参谋长希克将军的回答是:“A日,根据你军完成进攻准备的情况,什么时候都行。”(注8)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哈里斯·沃克中将。(图片取自网上)

麦克阿瑟的这番自以为是的乱指挥,不仅造成了美韩联军自身不应有的的混乱,而且使朝鲜方面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虽然时间极其有限,但已足够朝鲜方面研究如何应对联军的北进。遗憾的是,朝鲜最高司令部不是想办法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而是将所有剩下的部队,沿着三八线部署了一条宽大的防线——企图将美韩联军堵在三八线以南。为保证三八线防御作战,把战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由西海岸防御司令部崔庸健负责——其所辖部队大部分是新编部队和部分撤回休整的残部;东部战线由前线司令部金策负责,下辖新编第四十二师、元山警备旅以及武亭第一军团撤回来的第五、第十二、第十五师残部。同时将最高司令部掌握的预备队,调至三八线附近。从这番部署可以看出,朝鲜方面已是方寸大乱!稍微有点战略头脑的都会明白,三八线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更何况朝鲜方面有战斗力的部队已大都不复存在!正确的战略应该是充分利用多山地形,用游击战术死缠滥打,拖住美韩联军北进的步伐——美军毕竟兵力有限!

由于朝鲜方面失误连连,此时就连韩军也不再把朝鲜人民军放在眼里——早在9月30日夜,就有一支韩军第一军团的先头部队,从东部越过了三八线!如果朝鲜方面明智的话,就应该集中东线主力,争取吃掉韩军的这个第三师——哪怕一个团也行!这样就能遏制住韩军敢于单独北进的猖狂劲头!可惜的是,由于分兵把守、力量单薄,南朝鲜第一军团下辖的第三师在前、首都师在后,沿东海岸的襄阳——杆城——高城——通川——库底——桑阴,一路向元山疾进!10月5日,韩三师首先击破位于元山以南月五十公里处的通川守军,9日攻至元山的东侧;韩首都师所部也由金刚山西麓的杨口——灌阳——新高山至元山公路,快速推进到安边附近——逼近元山的南侧。朝鲜方面分兵把守的结果是,有生力量被一口口吃掉,韩首都师仅在新高山附近(元山以南30公里),就缴获6辆T-34坦克、6门野战炮、11门中型和重型迫击炮、30挺机枪、500余支步枪等。结果,仅有两个师三万来人的韩第一军团,于11日傍晚完全攻占了元山,包括元山的机场在内——朝鲜方面仅将机场的建筑物烧毁,而跑道等设施却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第二天(12日)美军就给韩第一军团这两个师,空运了131吨补给!此时,美第十军团尚未完成启程开赴元山港的准备。由于朝鲜方面事先在元山港周边海面,敷设了三千余颗各种水雷,致使美第十军团20日在元山登陆的计划完全泡汤!当美第十军团乘坐的舰船在元山港外海徘徊时,美第八集团军已攻克平壤。

金日成与崔庸健。(图片取自网上)

综上所述,由于麦克阿瑟这份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糟糕作战计划,非但没有使联军达到消灭朝鲜方面有生力量的目的,反而丧失了迅速攻占全朝鲜、取得最后胜利的机会!其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拉德雷回忆道:“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个计划似乎很有逻辑。当实际上,这种逻辑根本站不住脚。……最后的结果就是,麦克阿瑟以提高后勤供给的名义,在仁川为朝鲜南方的公路和釜山制造了一个后勤补给上的噩梦。敌人自己为了拖延我们的追击都无法制定出笔者更绝妙的计划。”(注9)不难想象,如果美第十军团占领汉城后不给朝鲜方面喘息的机会,紧追朝鲜人民军回撤部队越过三八线,第八集团军随后跟上追击(其先头骑一师等部30日前已进抵汉城附近),加上韩军的两个军团,共二十多万地面部队,完全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在短时间内彻底打垮朝鲜的武装力量。如果第十军团及时发起进攻——其时朝鲜方面还未来得及完成防御作战准备,很可能势不可挡、一气推进到鸭绿江!这就意味着中国还没来得及出兵,战争就基本结束了!可惜的是,由于麦克阿瑟的自作聪明,将唾手可得胜利抛到了九霄云外!

布拉德雷在其回忆录里还不无气愤地说:“我认为,事实上是麦克阿瑟的虚荣心在作祟。在仁川两栖登陆作战后,他的头上就罩上了一个迷人的光环。新闻媒体头版头条都在宣传这次在敌人后方实施的一次突然、大胆而且具有决定性的进攻,称他是‘军事天才’。在第一幕,麦克阿瑟力排众议,在仁川获得成功,然后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谢幕。他认为第二幕的幕帘拉开后,将给他带来更多的他头版头条、评论和掌声。”(注10)麦克阿瑟这番折腾的唯一收获,就是第八集团军在开始北进之前,联大于十月七日通过了第三七六(五)朝鲜独立问题决议案,表面上这似乎为联军越过三八线进攻北朝鲜,提供了合法依据,但实际上该决议案并无同意打过三八线的内容——其实有没有都无关紧要,因为杜鲁门总统早在“9月11日,仁川登陆作战结束4天后,又正式批准了越过三八线的决定。”(注11)而且早在十月一日,韩军就已根据麦克阿瑟下达的的命令,越过三八线向北攻击前进!

关于美国政府对朝鲜问题的重大改变,布拉德雷是这样回忆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1号报告反映了我们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巨大转变。我们最初干预的目的是要‘拯救’南朝鲜。而现在我们扩大了战争的目的——完全消灭北朝鲜军队和实现全国的政治统一。这是我们在远东政策上采取的一个大胆而且富有攻击性的步骤。我承认,在中国共产党或者苏联可能干预的情况下,这一步极其危险。后来当我想到杜鲁门和艾奇逊被指责在朝鲜战争中采取‘绥靖主义’政策时,不禁觉得非常可笑。”(注12)

注释

注1:见《麦克阿瑟回忆录》(内部发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第258页。

注2:见《布莱德雷将军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555页。

注3:见《布莱德雷将军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558页。

注4:见《杜鲁门回忆录(下)》中文版,东方出版社2007版,第424页。

注5:见《艾奇逊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月版,第311页。

注6、7:均见《布拉德雷将军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562页。

注8:见《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第530页

注9、10:均见《布拉德雷将军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563页。

注11、12:均见《布拉德雷将军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555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