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政,我一直存有两个疑问:
一是他在工部员外郎这个官位上呆了多年,一直没有升迁,直到元春封妃后,才被点为学差。在元春封妃之前,有着王子腾这个强大的实权派当靠山,安排贾雨村的官位易如反掌,贾政怎么就一直没有升迁呢?这是疑问之一。
疑问之二,贾府修省亲别墅,作为工部员外郎的贾政却当了甩手掌柜,全权交给了贾珍和贾琏。要知道工部的职责之一就是工程建设,这正是贾政的本行,他为何毫无兴趣?
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去查了下“工部员外郎”这个官位的性质,找到了答案,并且,顺着这条线,重新认识了贾政。
酷爱读书,热衷科举,却安于闲职。
作为文字辈的代表,贾政“自幼酷爱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冷子兴的这番介绍,给了读者一个假象,以为贾政是正能量的代表。
然而,我们深究下去,发现真相并非如此。
向官场进取的人,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心中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希望投入官场一展雄才;二是“千里求官只为财”,像贾雨村一样通过当官发财而“重整基业”。然而,贾政这二者都不是,因为他既无发财之心,也无治国之志,在“工部员外郎”的职位上一呆多年,不求政绩,也不想升迁。
“工部员外郎”,原是隋朝时设置的一个官位,隶属于工部,据《通典·职官·工部尚书》记载,“隋开皇六年,于尚书省二十四曹(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本曹之籍帐。工部员外郎即工部曹的次官,若本曹主官缺,则原其事。”到了明清时期,这个官位基本上相当于一个闲职,专供富豪子弟用。也就是说,这个官可以拿钱买,反正没有实际的政务需要处理,也无业绩考核,但官阶并不低,属于从五品。
因此,我们看到,贾政的官当得非常轻松,每天基本上就是去报个到,然后回来和清客们风花雪月。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贾政和贾赦在对当官走仕途上,其实并无多大区别。第七十五回,贾赦在夸赞贾环的诗时说:“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谓“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意思就是到了能做官的年龄,要么像贾琏贾蓉那样拿钱捐一个官,要么像贾政这样皇上赐一个官,反正就是没必要像穷人一样靠寒窗苦读去考官。
但是,贾政最初的想法却是“欲以科甲出身”,既然没有治国的抱负,想当官就能当官,又何必非要“以科甲出身”呢?
这又是贾政与贾赦的不同之处:贾政爱面子!
无论是捐来的官还是皇帝赐的官,到底都不是靠真才实学而来,会被同僚嘲笑并看不起,唯有进士出身,才能挺直腰板在官场行走。
贾赦贾政两兄弟都是享乐派,都认为自己有资格有条件享乐,不过贾政既要享乐,又要名声。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政并不反对宝玉享乐,但却希望宝玉能读书参加科考,以实现他未曾实现的追求。
被点为学差,出差几年,有实权干实事,回来却名利大灰了。
元春封妃后,贾政得到了一个扬名的机会:被点为学差。学差即学政,是教育行政长官。“点”是钦点,即被皇帝亲自点名委任,和当初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一样。
能被皇帝钦点,是荣幸,何况是主管教育,这是文官最想要的美差,所到之处,广收门生。门生多了,自然水涨船高,何况贾政本就喜欢被追捧。
然而,几年下来,贾政的心态却变了,对宝玉的态度也变了,不但自己“名利大灰”,而且竟能接纳宝玉不走正道,“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
是什么让贾政有如此之大的转变?究其原因,应该是当学差的这段经历带给他的影响。学差可不是闲职,需要处理的政务都是实打实的,再也没有闲工夫风花雪月,而且还长期出差在外,其生活条件相比贾府自然十分艰苦。
这一番折腾下来,他意识到,还是哥哥贾赦说得对,这些需要付出辛苦的实事,不是他们这些子弟能做的。不如像宝玉这样,杂学旁收,能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应对自如,“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这才是他们这些子弟该拥有的人生,何必为了名声而劳心劳力呢?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贾政没有充分抓住元春封妃给贾府带来的中兴机会,即使拥有了一个出政绩、交人脉的机会,也不愿意抓住,更希望能回归贾府这个安乐窝,“安富尊荣”。
所以,贾府必败,即使老天爷给了机会,但依然叫不醒装睡的人。从贾母到贾赦贾政,再到贾珍贾琏贾宝玉和贾蓉,四代人都在享乐主义中装睡,没有一个清醒的人。唯有元春和探春足够清楚,但身为女子,无能为力,只能用婚嫁的方式,牺牲自己,供贾府的老少爷们苟延残喘。
这才是贾府悲剧的根源:当权者、该为者尸位素餐,“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却把内帷的女子逼到前台,为他们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