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至 | 看天台,半山烟雨半山诗韵

芒种,样样都”忙”。农事忙的同时,天气也没有闲下来。缠绵的雨季让各地都变得烟雨朦胧。这个时节的天台山,别有一番韵味。

“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历史上,天台山即浙江天台山,与其他的天台山的“台”字读“抬”不同,天台山的“台”字读“胎”。因此正宗的天台山便是浙江天台山。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

雨天是适合抛开纷扰,探寻内心的日子。在这样一个烟雨蒙蒙的季节,寻一处古寺,进一炷香,双手合十,用心去感受世界。

天台山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祖地,历史源远流长。这座庄严恢弘的隋代古刹,在烟雨中,多了一丝缥缈的灵气与静谧。行走其中,撑一把油纸伞,来一场心灵瑜伽,探访朦胧中的佛境天台。

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没有绵绵细雨的日子,这里赤赭如火,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晨起时分或是日落之时,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这便是天台八景之一的“赤城栖霞”。

而在烟雨时节,“丹壁排空叠彩虹,云破余霞出半峰”的画卷被云雾染成了青墨色。这时的赤城山,不再霞色如火,反倒成了画家笔下的水墨江南。薄雾轻染,一片苍翠被镀上一层水色。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山间水气绕指而过,颇有腾云乘雾,畅游仙山之感。

许斌 摄

碧溪穿峡出,飞瀑自天来

琼台仙谷奇峰纷呈,怪石错列,愈入愈奇。天台山大瀑布、鸣鹤观、桐柏宫、琼台观等等,可谓移步换景,各处皆不同。

古往今来,琼台仙谷让无数人为之心动。道教南宗紫阳派祖师张紫阳就居此修道,撰写著名的《悟真篇》。李白曾在此留下“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千古绝唱。

烟雨中的琼台仙谷,隐去了奇峰峻石,戴上了朦胧的轻纱,恰似一幅绝好的水墨画。两峰对峙,云舒云卷,浓妆淡抹,气象万千。遥遥相对的双阙,巧夺天工的仙人座、山岗上矗起的黄帝炼丹台,无不若隐若现于烟雨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一千多年前,四百多位唐朝诗人一路踏歌而行,从钱塘江出发,经萧山到绍兴,沿浙东运河到曹娥江,再南折入剡溪,经新昌,最后到达天台山,登华顶峰。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以唐诗为标志,蕴含多种文化遗产的山水人文之路。同时,它也是一条文学创作与思想交融之路。天台山更是其精华所在,是唐诗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四百多位唐朝诗人曾游历栖居于此,留下佳作。而《全唐诗》所记录之人,也不过两千两百之数。

这些诗人中,既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也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晚唐三罗”等诸多名家。登临天台,吟咏抒怀,这是他们心中的风雅之事。

却思同宿夜,高枕说天台

这就来说说诗人笔下的天台盛景。“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赤城山,李白诗中的台岳地标,天台门户。孟浩然也曾在《舟中晓望》中写道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台岳主峰华顶山,在李白心中成为人人仰望之高峰。韩愈的长诗《送惠师》:“遂登天台望,众壑皆嶙峋。夜宿最高顶,举头看星辰。……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写尽华顶山的巍峨险峻。

天台第一奇观石梁飞瀑,李郢在《重游天台》中这样描述:“南国天台山水奇,石桥危险古来知。龙潭直下一百丈,谁见生公独坐时”。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天台》 :“石桥如可度,携手弄云烟。”则融合了石桥的仙与险。

台岳的每一处景观,都留下了唐朝诗人的印记。流连于神秀山水的他们,用诗句抒发豪情壮志,也用诗句进行自我疗伤。千年之后,吟游之声依旧余音袅袅,不绝于耳。指引我们去探索浙东唐诗之路的无穷魅力。

芒种将至,在这烟雨时节,何不行至天台,在一山烟雨中,感受漫山诗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