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祖大典”对河南到底多重要?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恢弘气势,蓄势待发。

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高唱颂歌、乐舞敬拜,向世界昭示,炎黄子孙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我们有着割不断的血脉,纵使天涯海角海枯石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们情相依,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我们心相连……

图片

撰文 | 何思涵

01/

“三月三拜轩辕”是远古的呼唤

全球瞩目的“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即将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

届时,将有21响盛世礼炮直冲云霄声震九天。近2500名分别从30个国家和地区归来的华人华侨代表净手上香高唱颂歌乐舞敬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与此同时,遍及世界各地的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也将或网上遥祭或驻地追思,表达慎终追远之情,表达认祖归宗之意,表达祖国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之心,共同祈祷四海波静世界和平,共同祈福盛世中华国步龙腾国泰民安。

图片

敬宗睦族,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年三月初三,全球炎黄子孙都会从五洲四海回到故土,汇聚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共同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从远古流传至今,始终未曾改变。

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同文同种、同心同德、同根同源,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成为增进同胞感情与共识的重要纽带,始终在引领着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勇毅前行。

图片

千百年来,龙图腾的崇拜和龙文化的习俗世代都在传承,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也早已深入人心。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确认的过程历经数千年积累,先是口头传说,后有史书记载。

祭祀黄帝的历史也很悠久——大约5000年前黄帝去世时,贤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大约4000年前,黄帝的后裔舜、禹都祭祀黄帝,古史也有描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8万大军北巡朔方,在桥山祭拜黄帝冢……

黄帝祭祀成为国家级礼仪源于唐朝,当时的唐代宗大历五年也就是公元770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奏:“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此奏章得到了代宗批准,从此黄帝陵祭祀成为官方祭典。

图片

到了近代中国,黄帝精神更是进一步发展成为团结华夏儿女、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先生1912年3月派遣代表团赴黄帝陵拜谒祭祖,亲笔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开启了两党联合抗日、一致对外的新纪元。

如今的官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自2006年至今已经持续了17届,并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孔子祭典、妈祖祭典共称为“中华三大祭典”。

图片

因轩辕黄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明,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于是无论规模格式亦或祀典礼仪,都是中国最隆重最庄严的祭典。

02/

河南,8000年历史很厚重

大河之南,天地之中。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之于河南究竟有何意义?

她是文化自信之根,她是历史厚重之源。

盘古、伏羲、女娲、神农氏、轩辕氏、颛顼、帝喾、尧、舜、禹,无论是上古神话传说,还是远古人类历史文献,这些华夏民族早期的著名人物,大多都与河南有关。

图片

这些人物里,黄帝是极其重要的一位。

中国的正史《史记》是从黄帝开始的,之后的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甚至周朝开国君主周文王,他们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的子孙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姓氏,这些姓氏包含的人口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中国人数千年来一直自称是“黄帝子孙”,后来改称“炎黄子孙”。

图片

在中原地区,广泛分布着黄帝的遗址,《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具茨山下,溱洧河畔。史书记载着轩辕黄帝故里就在河南新郑。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

黄帝有“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丰功伟绩,是他创造了华夏文明的大一统世界,才有了黎民百姓这个词。

黄帝在位有“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卓越政绩。

图片

中华五千年文明从这里开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岁月在新郑留下的印记清晰可循——8000年前,中华文明在此初露曙光,新郑裴李岗人,制陶器,作仓廪,巧酿酒,精研谷,开启了中原地区农耕时代。

5000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华夏,他在新郑出生,联炎帝,战蚩尤,建立“中华第一古都”有熊国。

春秋之初,周宣王之弟姬友,把陕西的封地“郑”迁到了溱洧之水交汇处,建立“四十五里牛角城”,定名“新郑”。直至今天,新郑也从未有过更名。

此后2700多年,韩灭郑、秦一统,又历经了唐宋元明清……

图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文明在这里传承有序、延续至今。翻开新郑,打开河南,文明之风拂面而来。

文学很兴盛——有“东方最浪漫爱情诗”美誉的《诗经・郑风》,21篇说的都是溱洧河畔的饮食男女。

那些唐诗宋词的鼎盛时光中,生于新郑的白居易,冢于新郑的欧阳修,无论是《长恨歌》还是《醉翁亭记》,都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文物很磅礴——品读新郑,绚丽文化经久不衰,遗留文物星耀苍穹。

文明起源于文字,文字滥觞于岩画。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具茨山地区的古老族群,星罗密布刻满符号和图案的岩画足足有3000多处,点滴可见黄帝时期先民繁衍生息的生动图景。

图片

文明很灿烂——翻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子产论证之宽猛》,这些思想、品格、气度,无人能望其项背。

出自新郑的成语、典故更是数不胜数——“不毁乡校”说的是名相子产广开言路,这是褒奖“仁”。“屠肠决眼”,歌颂的是“义”。国君郑庄公“掘地见母”传扬的是“礼”。“犒师救国”称赞的是为“智”。郑商立盟“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推崇的是“信”……

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德诞生在河南,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脉,沁润的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厚重积淀的精神给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黄帝故里被亿万华人视作心灵圣地、精神家园。

03/

根亲文化,

“黄河文化”的奠基和精髓

黄河、黄帝,五千年前的相遇,给中原大地留下让人魂牵梦绕的文化坐标——河南新郑黄帝故里。

《郑风》古韵,润物无声。每年一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华夏炎黄子孙齐聚新郑,生动诠释着“黄帝文化”的魅力,成为“黄河文化”的奠基和精髓。

为什么河南在历史上长期为都?为什么很多姓氏都起源于河南?这都跟黄帝有关。

黄帝家族可以考证的直系后裔直接统治中国大陆近三千年,奠定了以后数千年华夏中原王朝的根基。

黄帝是华夏民族之祖,是中华文明之根,是中原王朝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史载,中华民族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此。河南新郑衍生出的“姓氏根亲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寻根圣地。

河南新郑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圣贤——郑国名相子产、法家先驱邓析、战国思想家申不害,水利家郑国、法家韩非,西汉政治家张良,建筑学鼻祖李诫、诗王白居易、元代思想家许衡、大明首相高拱……

他们的品德、人格、思想、学说、贡献及影响构成了厚重的“圣贤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儿女提供着精神给养。

图片

透过编钟夔龙纹,跨越千年觅“郑声”。

尊宗敬祖,是中华文明绵绵永续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纽带。

即将到来的“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出土已逾百年的“莲鹤方壶”将现身祭祖坛,并第一次全景呈现。这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曾被郭沫若誉为“东方最美的青铜器”。

幽深小径中的欧阳文忠公园、威严古朴的县衙二堂、卧佛寺塔、南街古巷、考院接旨亭……新郑108处文物遗址,在历经了岁月风雨积淀8000年后,越发风采迷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帝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认知作用。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典,肇始春秋,绵延于今。

拜祖大典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盛世国典、心灵圣典,是对实现中国梦、世界梦的最美好祝愿。

图片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始祖轩辕黄帝开启了部落融合、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文明曙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脉起点。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血脉永续,传承着始祖宏志,凝聚着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和情感。

04/

河南,

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数千年来,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一直是中华民族情相依、心相连的纽带。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意义非常深远。

首先,她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文明的象征,拜祖大典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起源。

其次,她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黄帝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第三,她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能不断促进中华民族风雨无阻戮力前行

图片

行走河南,你就“读懂”了中国。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郑州市、河南省乃至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化品牌,已成为团结凝聚全球华人的重要平台,她寄托的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历史夙愿,突出的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文化内涵。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文化交流的同时,拜祖大典也大大促进了河南、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18年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仅让海内外华人更加了解黄帝文化、熟悉黄帝故里,也成为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发展共赢的平台。

拜祖大典期间举办的一系列经贸文化活动,成为了河南对外开放的一扇扇窗口,促进了更多共赢发展的机遇,实现了文化与经贸的和谐发展。

图片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遗产,她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将历久弥香历久弥坚历久弥新。

她是炎黄子孙过去5000年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的构成标志,体现的更是现代社会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同心共敬聚力同行。

(来源:豫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