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工智能18条”,15条写着“砸钱”|湾区观察

致力于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深圳市,再出极富“含金量”的重磅政策。这里的“金”是字面意义上的,即金钱。

12月18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实施《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措施》以超常规力度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深圳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共包括4个方面、18条举措的《措施》,其中15条涉及具体奖励数字,从30万元到5亿元不等。没有给出具体奖励数字的其他3条举措,也提到优惠价格、经费支持等跟“钱”有关的鼓励办法。对比国内其他人工智能产业领先城市,这堪称迄今为止在资金扶持方面最“大方”的政策。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强市的决心与信心跃然纸上。

深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决心由来已久。2019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信部批准深圳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近几年,深圳先后出台《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规划(2019-2023)》《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等文件,加上这次的《措施》,政策力度可谓国内罕见。

“真金白银”支持人工智能

《措施》从丰富生态要素供给、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四个维度,提出18条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

在生态要素供给方面,《措施》提出加大普惠服务资源供给、发放“训力券”“语料券”等三个方面的举措,以实现算力供给最普惠。深圳市将加快推进鹏城云脑III等先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发放最高5亿元“训力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研发和训练成本;每年发放最高5000万元“语料券”,促进语料开放共享和交易,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人工智能应用赋能方面,《措施》提出通过发放“模型券”、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加速开放政务应用场景、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应用、支持人工智能软件首版次应用等五个方面,推动实现场景应用最开放。

这方面的具体奖励包括:每年发放最高1亿元“模型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应用成本;每年投入最高1亿元,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学研究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每年投入最高5000万元,推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场景开放,支持基于开放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支持应用大模型技术的智能硬件产品研发推广,对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年度爆款产品,给予企业最高300万元奖励;支持人工智能软件首版次应用,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且已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人工智能软件,给予软件开发商最高1000万元资助。

在提升人工智能源头创新能力方面,深圳市计划每年投入最高3亿元,聚焦人工智能的数学原理、基础架构、核心算法等前沿方向和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芯片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300万元、60万元的资助。

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措施》提出依托重点区打造“零租”孵化器,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给予6个月至3年不等的免租优惠;推动人工智能方向特色软件名园建设,对经认定的园区给予园区运营主体200万元奖励。

《措施》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深创新创业,对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提供事业平台、科研经费、团队支持和生活保障一揽子“政策包”支持。深圳还将汇聚多元资本构建人工智能百亿基金投资生态,打造陪同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担保费资助、科技保险资助、知识产权融资贴息等支持。

当天,深圳市举办了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暨产业推介招商大会。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在会上致辞称,深圳将加快构建“算力供给最普惠、场景应用最开放、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全力支持全球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和优秀人才来深发展。

深圳人工智能何以突围

在上述大会上,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视频致辞说,深圳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是全球唯一能够将智能设备制造、软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多项服务聚合聚集的城市,全产业链优势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这当然有一定溢美的成分,但根据多个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深圳也确属国内城市人工智能综合竞争力第一梯队。

不久前,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祖平公开表示,2023年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在18日的大会上,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发布了第四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至此,全深圳“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已近200个。这两项数据均在国内城市中稳居前列。

但根据多份研究报告,深圳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比起京沪两强尚有差距,在某些细分领域,也不如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北京拥有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国近三成,去年人工智能核心产值突破2686亿元。而据上海市官方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上海的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达25万人,约占全国的1/3;规上企业达348家,产业规模超3800亿元。

“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深圳的优势是硬件制造和场景应用,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短板。”深圳本地一位IT行业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会阻碍深圳跻身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限制其参与产业价值分配的能力。据赛迪顾问今年初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1.73万亿元,全球占比30.6%。

根据科研搜索引擎AMiner和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智谱研究联合发布的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城市创新指数排名,美国旧金山湾区位居全球第一,纽约、伦敦、东京分居第三、四、五位;中国有两个城市进入全球前十,分别是北京(第二)和上海(第八);其他中国城市中,香港排名第十一,杭州第十三,深圳仅排在全球第十六位、国内第五位。

上述行业资深人士认为,深圳要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突围,就必须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应用优势的同时,发力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而深圳由于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方面布局不足,短期内只能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和企业来实现提速超车, “从这个角度,这次出台的《措施》,在吸引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方面的举措,是最值得肯定的。”该行业资深人士说。

这么看来,深圳表面上是“砸钱”,实则是为了“砸人”“砸技术”。或者说,是以“砸钱”的方式招才引智,以求尽快补长短板,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秦新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