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满族建筑

大政殿及十王亭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从兴京到盛京,从民居到宫殿,满族人居在辽宁留下了

大政殿及十王亭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从兴京到盛京,从民居到宫殿,满族人居在辽宁留下了怎样的轨迹,本刊带你倾听

满族建筑变奏曲

◎文/图 佟悦 Text and Photo by Tong Yue

从新宾赫图阿拉城到永陵的仿古一条街,从辽阳东京城到沈阳方城,从沈阳故宫到大帅府的四合院,放眼辽宁,到处都可以看到带有鲜明满族风格的建筑。甚至如今普及的地热电炕,都可以从满族建筑中的火炕地炕中找到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从赫图阿拉建城以来,满族风格的建筑不仅遗存众多,而且对近现代辽宁建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让我们从赫图阿拉城、东京城再到沈阳故宫这几处昔日的盛京宫阙殿庭,临流溯源,对满族早期建筑文化及其流变影响作以实地品味。

赫图阿拉城中国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

说起满族建筑,不得不先说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城(兴京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建于1603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于此黄衣称朕,建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

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赫图阿拉城不仅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赫图阿拉城在建城之制与修建施工技术上,不但吸收继承了中国古代建城传统,而且有自己的独创,它因山筑城,就地取材,随势设街,高冈建房,又首创布椽筑城法,增强墙体的牢固性与抗震性,尤其在宫殿建筑上充分体现了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比如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外城东南门外所建堂子,每次出兵前都要祭天,求祖先与天地诸神保佑,这些都对以后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努尔哈赤迁都辽阳、沈阳乃至清入关后的北京均建堂子,就是在界藩、萨尔浒临时行宫也设堂子,皆为赫图阿拉城堂子之传承。

在赫图阿拉城建造的如汗宫大衙门(俗称“金銮殿”)、八旗衙门、关帝庙等众多建筑中,有一处保留至今的满族民居院落,从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满族建筑风格。 该民居正房3间,明间(正中间)开门,为厨房,设灶4处,东西间室内砌万字炕,顺山窄炕上放木板箱柜,西次间为长辈居住,箱柜上摆放供器等,山墙正中悬挂祖宗板子与家神案子。

口袋房、万字炕、天地龛、索罗杆子(神杆),民居无一不具,至于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民居内皆可觅到踪迹。

辽阳东京城从游猎向农耕过渡的象征

1621年,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后,次年开始兴建东京城。东京城呈菱形,东西长约896米、南北为886米,设有抚近门、天祐门、怀远门等八门,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八角殿、汗王宫、堂子、住宅、商业店铺等。也就是说,东京城虽然规模不大,但宫殿、城池、衙署等种类齐全。而且相较于赫图阿拉城来说,有了三大变化:一是大量使用辽东汉人工匠,以砖石构筑取代了赫图阿拉时期的木石杂筑的方法,这是清军入关前在城郭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二是八门建门楼,城池设施日臻完善,更加科学;三是以前后金的城池建在险要的山岭之上,而这一次的筑城却是在缓坡丘陵地带,标志着他们从游猎向农耕过渡。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到盛京,即今天的沈阳。虽然东京城作为都城的历史,只有短短四年,但在满族建筑史上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赫图阿拉城、沈阳城共同体现了后金城市演变的过程。

沈阳故宫八旗殿亭中外宫殿建筑中的唯一范例

满族建筑的典范无疑是沈阳故宫,它始建于明代末年,至今已经历近400年岁月沧桑。古朴淳厚、雕梁画栋的汗王宫殿,既是大清王朝在辽宁地区崛起奠基的历史见证,也是满、汉建筑文化融合成就的实物载体,因而2004年作为人类建筑文化的优秀范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东路的大政殿、八旗亭区域,是沈阳故宫最先建成的组群。同类的建筑组合形式,起源于满族政权早期的典礼集会场所。在定都沈阳前已在满族都城中沿用多年。按努尔哈赤所说,这种大殿是供“汗与诸贝勒议事、摆宴”之处。与八旗亭同类的建筑,则与满族人改革狩猎组织创建的八旗制度相关。由于八旗是行政、军事、生产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满族政权下所有人口、土地和财产都归八旗分别领属,国中重要事项也必须由八旗贝勒共同商定。所以,处理国政的大殿前也为每旗各设一席之地。史书记载,建国初年兴京城集会时,八旗贝勒官员原是分八处在大殿前席地而坐,后来才在殿前建起八座“凉棚”为固定处所。在满族第二座都城东京城,由于建筑技术的改进,“大殿”被建成了八角亭子样式,史称“八角殿”,使用也相当频繁。

清末盛京城内外郭图

沈阳故宫大政殿是1625年努尔哈赤定都后始建,位于现故宫东路北侧正中,高逾20米,仍沿袭八角殿的基本造型,殿身八面,八角重檐攒尖琉璃瓦顶。殿前分两翼各列五亭,靠北两座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每旗各一,均为同式方亭。在这里举行议政和集会等仪式时,汗王设坐大政殿内,各旗贝勒官员在本旗亭列坐;平日里,旗亭则是各旗处理本旗事务的衙署。

清太宗时期,这里是举行皇帝登基、元旦朝贺、凯旋祝捷、皇室婚嫁等宫廷大典的专用场所,常是皇帝和数百上千的八旗贝勒官员及蒙古使臣同聚一廷,其间还按满洲“国俗”“备陈乐舞设大宴”,场面热烈壮观。这11座君臣殿亭构成的建筑组群,生动体现出满族政权独有的八旗制度特色,是中外宫殿建筑中绝无仅有的。

皇宫内廷一脉相传的满族建筑风格

现存沈阳故宫中路中轴线上的清入关前建筑,就是昔日的盛京皇宫,为皇太极继位后由原来的四贝勒府基础上扩建增饰而成。其南部相当于皇宫的外院,主要用于日常朝会听政和接待重要宾客,主体建筑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满族民间常见的五间硬山式单檐平房,仍体现出满族初兴时的朴实风格。

崇政殿后的区域,是皇太极与其后妃日常生活居住的皇宫内廷。来到这里马上就会感觉到与众不同的满族生活气息。首先令人新奇的就是位于凤凰楼北的后宫院落不建于平地,而是整体坐落在距地面近4米的人工砌筑高台之上。这是沿袭满族在山区生活时习俗所致。在早年的辽东山区女真城寨中,部族酋长都择高而居,既彰显权威,又利于指挥部众和保证安全,努尔哈赤早年所居佛阿拉、赫图阿拉两座山城里也是如此。迁都辽阳后,则是在旧城东五里太子河畔山岗上另建东京城居住,也有这种习俗影响的因素。后来定都沈阳这座建于平地的都城,则改用在内院砌筑高台建房的方法延续昔日旧俗。清初《盛京城阙图》中所绘太祖汗宫和八旗贝勒府无不如此,皇太极时还对各级贵族府邸筑台高度作出具体规定,将以往的习俗转化为礼仪制度。

内廷区域的中宫清宁宫建成于1631年左右,是皇宫主人清太宗和皇后所居正寝,也是满族风格住宅的优秀典范。其特色,一是“口袋房”,即五间正房偏东开门,形成西侧四间连通开敞的大空间;二是“万字炕”,室内南北各设与三间面宽等长的火炕,西壁下以窄炕通连,形成三面拐角相连的“转圈炕”;三是“烟囱出在地面上”,即连接室内火炕烟道的烟囱,并非如汉族房屋那样设于屋顶,而是竖立在西山墙外北侧地面,高逾屋檐,状似小塔。这些都是适应东北自然环境和满族礼仪、信仰习俗的突出特色。此外,清宁宫在造型、墙体、地面、门窗样式等细节上,仍多有与满族传统民宅一致之处,成为研究其建筑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

辽宁是满族故乡,以往二三百年间,与清宁宫相同风格的满族住宅曾遍布城乡,虽有“泥坯草房”“青砖瓦房”等不同档次,但基本要素大致相同。一是质朴坚实、防寒保暖、就地取材的“关东本色”;二是正房内西墙供神、西炕设供品祭器、门前庭院立索罗杆的“满族土风”。清中叶后,许多经商、闯关东来辽宁的汉族人,为适应当地生活,也多仿照满族住宅建房而居。本地满族人除“口袋房”外,也借鉴汉族“一明两暗”的“对面屋”格局,只不过以西屋为尊,西墙置“祖宗板”的风俗犹存。

“九宫格”中新皇宫满汉文化融合铸就的辉煌

1625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城时,这里只有明代初年始建的四座城门,城内的主干道则是十字相交的两条街。老汗王进城后首先兴建的两座建筑,一是建于十字路交叉点附近的大殿(今大政殿),再一处是在城北门内的汗王宫。八旗贝勒府则建于“田字格”城区各处,其中皇太极府邸约在今故宫中路北侧之地。可以想见,当时城内最引人瞩目的是大殿和太祖汗王宫。不过直到5年后这座城里依然旧貌未改,堂堂都城,城门甚至没有正规名称。从山城来到平地城的满族人,对新都城的建设似乎无计可施了。

转变开始于天聪五年(1631年)。新汗王皇太极为提升皇权增强国力,决意实行“参汉酌金(满)”的改革。先仿明制增设六部,又在重用汉官过程中,采纳其建议按中原规制改造都城,其中也应包括提升新皇宫的地位。

本次沈阳城改造后最显著的变化,是改原四门为八门,城内随之改为井字街划分的九分区,并设六部两院衙门于南城。工竣后,新皇宫顺理成章地与大政殿、十王亭(八旗衙署)同居“九宫格”中心,其他贝勒府只能在本旗所在的外八格“拱卫环绕”,由此呈现出“天子居中、以御四方”的理想格局。原为城中心焦点的大政殿,成为助皇宫聚集灵光的坐标,而那建于城北的老汗王宫,不久就淡出人们的视线,渐被忘却。崇德元年(1636年)改元称帝时,又改变原来只按方位、形制、用途简单称呼各宫殿的不规范做法,按帝王宫殿规制,以汉语为主为各主要建筑正式命名,使皇宫建筑与国家礼制结合,地位大幅提升。1637年,于井字街北侧交叉路口分建钟、鼓楼的同时,又在大清门前两侧增建文德坊、武功坊两座跨街牌楼,作为宫禁前左右阙门,既为尊崇帝王的标志,也起到美化宫门前景观的作用。

由此可见,借鉴中原文化对沈阳城的改造,不仅让这座都城规制一新,也使盛京皇宫建筑群从功能到景观都成为统摄方城的灵魂。这种新格局的树立,也颇有利于方城和故宫的相依并存。时至今日,自八门连接城区的井字街仍然人车如织,川流不息,与古老的故宫一同见证盛京都城的辉煌。

以故宫为代表的满族建筑对后世辽宁建筑风格影响甚大,成为辽宁重要的文化遗存。近年来辽宁加大对以满族文化为底色的辽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沈阳故宫盛景依旧,赫图阿拉城、东京城也逐渐恢复原貌重建,成为当地重要旅游景区和文化圣地。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沈阳市大东区堂子庙巷历史文化街区、沈阳市于洪区静安满族小镇和沈阳市辽中区黄旗堡满族风情一条街等,无疑会更加凸显辽宁文化的传承与自信,为辽宁的经济振兴注入一股活力。

康熙时期的盛京城阙图,中间就是故宫

佟悦,满族,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清代盛京城》《辽宁满族史》等著作。

原文刊载《今日辽宁》C1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